摄影人的镜头应该聚焦什么?是风花雪月的吟叹还是名山大川的跋涉,我们的相机应该对准哪里?是小桥流水的温婉还是大漠风云的苍凉……创作题材的“撞车”,摄影画面的雷同,创作景点的“蜂拥”,让越来越多的摄影人陷入创作的盲区,也引起了当下摄影界的关注和思考。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和山西摄影人最近就以一份“作业”—— 镜头中的旧广武老城和百姓生活——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农家院里奉上“影像宴”
这里曾是杨家将血染沙场的边关重镇,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文化生活的分水岭,这里曾是走西口和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必经要道;这里曾借作家丁玲之笔名声在外,这里有古堡有长城有汉墓有牧场……9月9日上午,雁门关长城脚下,桑干河畔,一场乡土味十足、最接地气的摄影展览——《我家在长城下》旅游文化摄影展在山阴县旧广武村开展。
踏入旧广武古堡的城门,横贯东西的主街两旁,各家老院前,28 个大型笸箩一字排开,摄影师的拍摄手记就贴在笸箩里,微风中飘扬的手工剪纸则印衬着摄影师的头像。16个院落的主人则荣升为“展厅厅长”,他们自己或邻居就是照片中的主角。宽敞的村落古街以及院落的墙壁上、窗棂前,甚至农家蒸饭的笼屉盖上、盛水的瓦罐旁,题材各异、风格迥然的影像艺术品或悬挂或摆放着,看似随意却又与古朴的院落相当契合。院落的门楣上,传统的门神与蕴意展览主题的对联,一起融入了影展,那么自然那么贴切。
为这个小山村和百姓奉上影像大餐的,是来自全国的60名摄影家。老乡家的土坑上,他们曾盘腿而坐,吃着农家饭,聊着村里事;古城古堡、古街古院曾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古风古韵、百姓生活更成为他们“烹饪”的原材。在他们精心“料理”下,500多幅作品以《广武造像》、《妩媚古城》、《知青在山阴》、《夜色广武城》、《广武一家人》、《桑干河畔》等16个主题,反映了山阴及旧广武村的自然风貌、历史古迹、风土人情:夜幕下,牧归的羊群让古堡充满灵动与生活气息;峰火台上,昂扬不屈的山阴牛,展现了山阴人的秉性和精神;古城边,村妇与少女、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桑干河畔,守望相助的百姓,真实而自然地劳作生活……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精美的艺术作品完美地融为一体,在创意新颖的展出方式、充满艺术气息的金色相框的衬托下,古老的广武村显示出新的活力与朝气。
开展第一天,慕名而来的国内外观众就达千人之多。旧广武村的老百姓说,这一天比过年还热闹。
用影像弘扬传统文化
提起这场影展的初衷和创意,王悦早在十几年前就希望在这座历史厚重的边关重镇举办一场摄影展,就想用摄影艺术的形式反映原汁原味的边塞文化、百姓生活,用摄影撬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拿起相机,随着越来越蓬勃的摄影活动的开展,他在不停地思考:摄影师的镜头究竟应该拍什么?摄影应该为什么人服务?在他看来,山西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具地域特色的风光风情是摄影人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山西摄影人何其有幸,他们应该研究历史文化,需要亲近基层百姓,以艺术的形式为山西的传统文化留存影像,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他的组织下,在山阴县政府与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的共同努力下,七年前,国内著名摄影家就早已深入旧广武进行了纪实拍摄,吕厚民、朱宪民、高健生等人的《广武记事》专题影像,定格了村民们的憨厚、纯朴。七年后,当旧广武村的父老乡亲看到照片里的身边人身边事时,无不乐开了花,他们从来没有想到,那被装裱在金色相框中的一张张广武脸谱,就是为毛主席拍过照的著名摄影家亲自拍摄的。
三个月前,王悦又组织了省内20多名摄影家,深入到长城脚下、广武古堡。他为每位摄影家定制了一篇“命题作文”,内容涵盖了山阴的历史文化、长城风光、广武人家等方方面面。平日里长于拍摄城市生活、山水风光的摄影家们被山阴厚重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深入山庄窝铺,走访父老乡亲,了解风土人情,翻阅历史资料。有几位摄影家还重读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感受桑干河畔的古老文化,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厚重历史。大家用影像多方位诠释了山阴、广武的本土特色、人文风情,在方寸间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王悦说,“这么多作品集中反映了山阴的政治、经济、地域和文化特点,相当于为山阴县打造了一部包括人文历史、长城文化、经济发展在内的影像志。”
此次深入拍摄山阴县和旧广武村的历史和发展,也让摄影家们的创作观得到很大的改变,并拉近了摄影艺术家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增进了情感。“深入基层摄影才能有活力,用影像宣传、弘扬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带动当地区域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王悦告诉记者,这就是举办这次摄影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彰显了摄影人当下的历史使命。
60位艺术家们不仅为旧广武村的百姓们拍摄了 160幅“全家福”照片,还精心制作、装裱,他们要把最好的艺术作品送给农民朋友。王悦说,“实实在在送给老百姓的艺术品,不能有半点虚假。这是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
拉家常的影像座谈会
王悦和摄影人交出的这份“作业”是否让老百姓满意,各方评议如何呢?影展的第四天,也就是9月13日,摄影家们和当地的领导干部、文化界人士再次来到旧广武村,和村民们开了场拉家常的座谈会。
在村民解艾挂满照片的院子里,不用村干部招呼,村民们自发地赶来,和摄影家们面对面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影像、说发展,这场面对许多人来说,还真是头一回。
68 岁的村民解斌看来是个见过世面的能人,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感谢老祖宗为咱们留下古城古院,吸引了这么多摄影家。平日里熟悉的人和事都上了照片,非常亲切。这种把生态环境和艺术作品相结合、乡土味十足的展览形式,俺们非常欢迎。”身旁的村民们也表示,看到照片中的家乡人和村里事,看到那么多人涌向古堡,才让他们明白,原来身边就有一个“聚宝盆”,更激发起大家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头一回看到这么多背相机的摄影家,84岁的村民温世英一个劲地说“路灯亮了,街上宽敞了,游客多了,这些摄影家就是咱村里的‘高人’啊,为咱们打开了城门。”
村书记马宝云代表村民们感谢摄影家们用照片为旧广武宣传造势,让更多的人了解旧广武。摄影展开幕那天,吸引了那么多游客,使旧广武的知名度一下子打响了。他说:“摄影展的开头就是旧广武的起步”。信心满满的书记希望村民们利用这良机,打造旧广武特色经济,发展多种经营。
山阴县委宣传部程育胜部长提出,“文化就是力量,艺术家们为我们带来了文化就是带来了力量,文化下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受益,让老百姓富起来。”摄影展已经搭起了发展的舞台,他希望下一步,旧广武村村民借助文化的力量,有效利用资源,展示地方特色,广开门路,争取各方投资,做好古堡的规划、开发,催生旧广武村的发展跨越。
这次摄影展不仅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对准基层,对准百姓,摄影人是大有作为的。
多年来参加过各种摄影比赛和展览的摄影师刘朝晖说,像这样贴近老百姓的展览让自己感受最深,尤其独特的是,他拍摄的《广武一家人》中,李义兴一家厚道勤奋、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令他感动,让他看到了古村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风素养,他表示今后要多为村民们做些实事,为他们服务才是摄影人真正的任务 。
从摄影展览的整体策划、组织拍摄到后期制作、布展一直参与其中的摄影人王凤吉,感受更直接更深刻。他和村里的老百姓接触最早,也最多,淳朴的村民对摄影人的热情,对展览的支持令他感动,激发起他对村民的热爱,打心里要为他们多拍片,拍好片。短短三个月的时光,让在都市里生活了多年的他感受到了老百姓那种真挚厚道的情感。
以三个月时间交出这份“作业”的王悦有着实打实的收获,而且更坚定了最初的想法:“艺术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回归生活,同时老百姓更需要文化艺术。我们关注旧广武,就是想着把旧广武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宣传出去,让老百姓借助摄影的力量发财致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大发展背景下,党的17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策略和方针,指出了“文化惠民”的发展方向。山西摄影人把影展送下乡,为老百姓拍摄全家福,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文化惠民”政策。看到老百姓这么高兴和支持,王悦和山西摄影人真正体会到,这才是摄影的价值,摄影人的价值。“为农民服务和宣传是党交给我们摄影人的任务,此次摄影展仅仅是个开始,今后,我们的镜头还将继续对准基层百姓,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精品,让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文化惠民政策。”
古老院落与摄影作品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