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在2010年“印象水乡•锦溪”全国摄影大展期间,本刊采访了常年深入拍摄水乡的昆山摄影师韦鸣,请他谈谈水乡锦溪的拍摄资源和拍摄特色。在今年的青春之歌——首届“锦溪杯”全国新人新作摄影大展征稿之际,再请韦鸣谈谈他对水乡锦溪的感受。比起精湛的摄影技艺,那份挥散不去的情感和发至内心的喜爱,或许更为重要。
眷恋水乡锦溪的长廊
作者:韦鸣
在水乡锦溪的长廊里沏上一壶绿茶,茗上一口清香,让心灵平静片刻、让身体放松片刻、让思绪安宁片刻、让时间停顿片刻。
长廊是我生活中的驿站,面对浮躁、骚动、压抑的时候她却成了我的“避风港”。每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心里总想着又该去那里坐一会儿了,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是逃避、是借口、更是一种眷恋。
清晨,我在古镇吃了一碗爆鱼红油面,美美的舒展了一下自己的身子。走进了长廊,放慢了脚步,很静很静,静得使我有一些漂浮,有一些梦幻。远处传来几声狗吠,老屋里传出了一两声雄鸡的报晓,使这种宁静显得延伸与扩展。
随着带有木轴的花格窗和木栅门发出的“吱吱嘎嘎”声,由独唱慢慢演变成合唱,中间还不断夹杂着和声。月亮悄悄的走了,太阳接替了岗位,对着长廊洒出一片金黄色的柔光。
老头们有的面对着太阳打起了很自由的“太极”,有的拿着茶杯,提着水瓶三五成堆的坐在长廊里拉家常,谈天地;妇女们在河滩边叽叽喳喳声掺杂着浣洗的和声,风景这边独好;稍年轻的人开启了店门的木栅,准备开张营业;生炉子的、赶集的、上学的;水中的橹桨声、廊中的欢笑声、桥上挑担的叫卖声,传承着历史的生活习惯,一切都是那么的有序而自然,好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一切,随着太阳的逐渐升高而恢复宁静。
我被茶馆里传来的一阵油炸声而恍过神来。哦,已是中午时分了。此时,长廊的美人靠上、各家的门口、河滩边人们各自都在准备着中午的饭菜。剥蚕豆、选韭菜、淘米、洗青菜、杀鲫鱼、烫黄鳝、切咸肉……,眼前这幅在安详中的满足与幸福的画面,使我身心忘却了烦恼、压抑、疲惫;还是心灵得到了安抚、清洗;以至于对生活本质的一次剖析?不,都不精确,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换一杯茶吧”,“好,谢谢”。茶馆老板给我重沏了一杯“龙井”。心情不一样,品出来的茶味是截然不同的,清香扑鼻,甜入心扉。咦,是谁家在烧盐水虾,那清淡的香味随着长廊里流动的煦风,轻轻的碰撞着我的嗅觉。我开始品着“龙井”,辨别着张家的红烧鱼、赵家的黄鳝炖咸肉、周家的韭菜炒鸡蛋、黄家的咸菜豆瓣汤……的各种香味,远处船娘唱着一曲江南小调,随着长廊边的清澈小河从我耳边飘过。我突然感到茶也能醉人,真的,我醉了。我恍惚着站起身来,向长廊深处的老饭馆走去。
黄昏,太阳刚刚落过长廊对面一堵灰白色的屋脊,长廊里的“美人靠”前放着形状各异的小桌子,桌上放着几碟小菜,小菜旁有的是黄酒、有的是白酒或啤酒,男人们开始拿起酒杯享受着,女人在一旁开始唠叨着一天来所听到的看到的各种事情,这是一幅朴素无华,享受人生的画。这幅画揭开了我心底里儿时的欲望,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每次去看电影时,电影院旁总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这条小路边摆上一个小方桌,坐在小凳上,夹上几粒花生,喝上几口小酒,那种感觉真是无人可比,那时的我就想着,如果我到老了,也能这样享受着生活,那可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
此时月亮已悬挂在空中,古镇的长廊显得越发地通幽。长廊外的古房、小巷、古桥、水面都盖上了一层剔透的青蓝色面纱,古镇所有细小的声音都被轻轻地掩盖住了,唯有水中那石驳岸上的一幢幢明清建筑,一座座躬身于小河上的石拱桥,还有洒落在河边的古木名树,随着清风吹起的蓝色面纱而一起漂移着,流动着。月亮在拱桥下,时而残缺,时而圆润,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几千年来长廊里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一只晚归的渔船,橹桨在河面上划出了好看的花纹,穿过了一座座拱桥,那欸乃声渐渐远去,也带走了我的疲惫与压抑,减去了许多世俗的烦恼与欲望。
哦,我也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

<男女有别 韦鸣摄>

<开门营业 韦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