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聚焦

201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编:影子 2015-06-04

2014中国艺术发展概观

  首 席 专 家: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课题组成员:李 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吴 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2014年是中国文艺界疾风劲吹、气象顿新的关键一年,是“我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于10月15日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热情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给予全国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鞭策。同时,作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第三个年份,中国文艺界认真学习和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创新求实、奋发进取,大力推动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和民间文艺等文艺创作,生动表现时代新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展示和艺术交流,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绩。

一 现象扫描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全国文艺界吹起了一缕缕清新之风,在艺术创作、文艺表演、展览展映、国际交流、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艺术奖助、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呈现出蓬勃昂扬、锐意进取的新面貌,为中国文艺繁荣发展迈出有力的一步。

  1.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当代文艺开创新风貌

  中国文联积极学习、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理解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的希望,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教育等各个方面拿出优异成绩回报人民、回报中央的殷切期望。”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指出,总书记重要讲话“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站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站在人类文明的国际视角,站在党和人民的鲜明立场,深刻论述了关系当前文艺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好的五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讲话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思想深邃、论述深刻,旗帜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殷切期望”。她指出“讲话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真理光辉,彰显了党关于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极具思想性、针对性、战略性、创新性,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最好教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科学指南,是指导我们不断开创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新局面的行动纲领。”全国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这篇重要讲话为中国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文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具有不平凡的重大意义。

  第一,讲话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高度定位文艺工作,鲜明提出了文艺工作的时代使命,强调“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求文艺工作者从两个实现的新高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自觉地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契合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的崇高,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第二,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文艺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勇往直前地投入艺术创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第三,激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一心为人民而创作,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大地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弘扬文艺的重要价值。

  第四,启迪文艺工作者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充分认识文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文艺要把中国精神熔铸其中,贯注价值观、提升精气神,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鼓舞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第五,勉励文艺评论工作自觉承担起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及中华美学传统的当代意义,要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他特别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总书记特别强调,“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等思想,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坚持文艺评论的正确导向和理性准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鼓舞文艺评论工作者理直气壮地履行文艺批评的使命。

  2.弘扬“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创作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格局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以及“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等号召,在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等部门的组织下,全国文艺界自11月20日起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主题活动,广大文艺家纷纷自觉行动起来,努力把文艺创作扎根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紧紧依靠人民母亲的滋养,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国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使文艺创作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学效果。

  比如,在影视创作方面,《智取威虎山》、《黄克功案件》、《警察日记》等影片,或再现红色文艺经典、展现浪漫飒爽的战斗英雄形象;或回顾党史法治案例,重申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时代强音;或聚焦当代基层干部、塑造公而忘私的人民公安丰碑。电视剧也涌现不少佳作,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毛泽东》、《开国元勋朱德》、《战长沙》、《北平无战事》、《老农民》、《父母爱情》、《马向阳下乡记》等,分别回顾中国人民追求独立、富强、民主的不同历史阶段的难忘时刻与感人事迹;《最强大脑》、《中国好歌曲》、《挑战文化名人》、《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文艺节目强势登场,兼具内容深度与观众收视率,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在美术、书法、摄影方面,美术界五年一次的国家最高级别美术评奖与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如期举行,其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往往能以亲历者的身份展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城市的日新月异、乡村的山河巨变,真实摹写社会生活中蕴藏的“中国精神”;在书法领域,“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亮相国家博物馆,以“中国梦”为主题,创作出一批既秉承书法传统、又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摄影界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追梦足迹”主题影展、“中国人·中国梦”摄影艺术展、“中国梦——人民生活与社会变迁”展览,记录国人拼搏寻梦的感人影像。在戏剧、曲艺、音乐、舞蹈领域,京剧《康熙大帝》、《春秋二胥》、《钦差林则徐》、《安国夫人》、《屈原》等,河北梆子《定都》,徽剧《惊魂记》,评剧《城邦恩仇》,越剧《双飞翼》,湘剧《谭嗣同》,秦剧《大秦文公》,大型商洛花鼓现代戏《带灯》,现实军事题材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或以古鉴今,或直击当下,精彩讲述中国故事,有力抒发中国情怀;原创歌剧《骆驼祥子》、《运之河》、《彝红》、《中华儿女》以及音乐剧《锦绣过云楼》、《元培校长》等,以深刻的主旨意蕴与开阔的历史视野,唱响中国好声音;舞剧与舞蹈作品《传奇》、《白鹿原》、《恰同学少年》和《朱鹮》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舞动中国身影。在杂技领域,杂技剧《破晓》、《金小丑的中国梦》、《中国梦·红色记忆》等紧扣时代脉搏,以杂技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对“中国梦”的奋力追寻。

  对“中国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力地带动了艺术创作的多层次掘进和多样化开拓。影片《黄金时代》、《太平轮》、《归来》对历史人物与事件投以温情的目光,《北京爱情故事》、《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和《微爱之渐入佳境》等展现当代年轻人的爱情理想与探索,《亲爱的》、《推拿》、《绣春刀》、《催眠大师》和《洋妞到我家》等虽然题材各异,但都力图在特定情境设定中挖掘人性的深层意涵,体现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3.文艺表演回归本色,精彩而节俭,尽显艺术之美

  本年度文艺表演领域的突出收获之一,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指示精神,贯彻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坚决制止国内艺术团组赴国外“镀金”的通知》,进一步巩固文艺表演节俭惠民的良好趋势,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出一场场精彩荟萃而又勤俭节约、平易近人的文艺表演。

  2014年12月,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如约而至,12场剧场演出、近50场空间表演、7场艺术家沙龙、9大系列艺术展览等总计70余场的艺术活动创意新颖、丰富多彩,近万名观众走进艺术殿堂,参与体验并分享艺术之美。戏剧界多方探索戏剧惠民的诸多运营形式,让戏剧更接地气。比如,上海静安区建设现代戏剧谷没有一味盲目比肩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而更着眼于戏剧文化与区域发展的融合,以及专业戏剧与市民戏剧的融合。福建省文化厅首次奖励扶持演艺中介机构。石家庄打造“一月一名剧”的品牌路,实现低成本运作,高效益惠民。安徽送戏进万村,不摆花架子,惠及县级基层剧团,民营剧团占了80%。音乐界也努力为高雅音乐与人民大众的相遇创造机会。中国交响乐团把公益性演出、室内乐普及音乐会作为全年乐团运作的主线。北京交响乐团全年共举办50多场“音乐进校园”的公益演出。舞蹈界也努力以简约大气的舞蹈新风,为公众奉献了一场场新颖而精彩的舞蹈演出。中国文联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北京民族剧院举办“舞动中国梦——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精品舞蹈晚会”。北京舞蹈学院汇聚60年来新老校友,开展了包括庆典大会、论坛、系列演出、工作坊等内容的校庆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各院系也纷纷推出一批新创作的剧目和作品。中央芭蕾舞团适逢建团55周年,通过以演代庆的方式推出周年演出季,共11台大戏在北京天桥剧场、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和国家大剧院等处上演。曲艺界举办“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展演季,汇集10台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专场节目。曲艺家们深入全国各地城市广场、农村集镇、社区文化中心等休闲交往娱乐场所,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曲艺走基层全国百场巡演”与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这些艺术上高质量而又节俭的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4.艺术展览展映形式丰富,文艺惠民持续深入

  艺术展览持续火热,文艺惠民持续深入,对人民大众欣赏文艺精品起到重要作用。在美术领域,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获奖提名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壁画、漆画、动漫、艺术设计、陶艺以及新增加的实验艺术等20多个类型或样式,参展作品达576件。此外还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4·北京)”、首届中国版画大展、大型美术展“丹青中国梦”、“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等展览既紧扣时代主题,又处于艺术前沿。书法领域的“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欧阳中石书中华美德古训展”等展览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法精品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善的熏陶。在民间文艺领域,除了10月中旬在济南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这一重头戏之外,还有“2014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七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2014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

  5.“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绽放海外,艺术交流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国文艺界积极组织中国文艺“走出去”与“引进来”,努力推动“中国梦”和“中国精神”走向世界,彰显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本年度,中国文联主办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亮点频出。年初在摩纳哥开幕的2014“今日中国”艺术周暨摩纳哥中国节上,中国文联组织众多艺术家为摩纳哥人民献上了多重的“中国惊喜”。6月,中国文联又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联合主办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中外知名学者共聚上海,以文化软实力为题,探讨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临近年尾,作为中国文联对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品牌项目,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台湾台中市举办,众多专家以“根脉与梦想——中华文化艺术及其当代复兴”为主题,共同探索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下,中华文化的发展策略。此外,中国文联还在澳大利亚、印尼、奥地利举办“艺术心桥”展览展示,组派戏剧演出团赴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参加国际戏剧节,在美国举办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展,在亚美尼亚、法国、古巴和巴哈马开展“中国美术世界行”,在德国、法国、匈牙利、奥地利举办中国曲艺展演周,在奥地利举办民间艺术展,在法国、南非、坦桑尼亚等举办“美丽中国”世界摄影巡回展,在加拿大举办“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组团参加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等。

  在电影领域,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4月举办,共吸引来自六大洲、88个国家和地区的837部影片(其中外国影片682部,国内影片155部)报名竞逐“天坛奖”。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份举办,共有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8部影片报名参展。“中国电影周”活动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与电影周类似的活动还有第四届法国中国电影节、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第三届孟加拉中国电影节、第二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第六届欧洲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等,为中国电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亲密接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同时,电影制作的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中韩两国签署中韩电影共同制作的相关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韩共同制作的影片若获得“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认可,就可以在两国都作为“国产电影”上映,不占据分账片份额,并享受各自国内对国产电影的保护政策。

  在电视领域,中国电视精品继续走向海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积极参与筹划了“中国影视节目海外平台供片联盟”项目。集成全国优质节目资源,开展节目译制和配音,制作外语配音或外语字幕的多语种国际版,在美国、德国、英国、吉尔吉斯斯坦、非洲等国家与地区的海外中资平台播出,为中国影视节目海外平台的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和节目支持。北京市委宣传部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100集英文版,将在英国普罗派乐卫视黄金档播出,并通过普罗派乐卫视覆盖欧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播出平台,2300多万户欧洲受众可以收看该片。

  在戏剧领域,国家话剧院的话剧《活着》应德意志剧院邀请赴德国演出。4场演出的门票提前两个月即告售罄。中国剧团全年在海外5000多场演出中大部分都以商业演出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富有示范地扭转了我国当前文化贸易的“逆差”状况,也体现了从事文化出口贸易者的“中国梦”。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于11月至12月在北京举行,这是此戏剧盛会首次来到中国,集中展示了希腊、俄罗斯、英国、立陶宛、格鲁吉亚、墨西哥、印度、中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47台剧目。此外还有第五届南锣鼓巷戏剧节、第七届北京青年戏剧节、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等,形成中国戏剧舞台上世界各国戏剧同场竞技、多元共生的生动场面。

  在舞蹈领域,北京舞蹈学院于7月举办“北京舞蹈双周”,来自以色列、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俄罗斯和斯洛伐克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的青年舞者借此机会相互切磋舞技、交流心得;于10月份主办第五届“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暨舞蹈展演”活动,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土耳其等10个国家的11位国际知名芭蕾舞专家组成评委会,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嘉宾及芭蕾选手参与此次活动。在2014年,有十几个国外优秀舞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如布宜诺斯艾利斯探戈之火舞蹈团(《探戈之火》)、西班牙玛利亚·佩姬弗拉明戈舞蹈团(《自画像》)等等,让中国观众感受到异国舞蹈的魅力与律动。

  在音乐领域,来自上海、浙江、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陕西等省市和国家大剧院的国内知名交响乐团以集群规模分赴欧洲、巴西、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欧洲、法国和美国演出交流。其中,浙江交响乐团一行78人在7月赴巴西福塔莱萨和巴西利亚举办庆祝中巴建交40周年交响音乐会,受到习近平主席和巴西总统的高度赞扬。

  在杂技领域,第十一届武汉光谷国际杂技艺术节、第二届北京国际魔术大会、第四届中国西湖国际魔术交流大会等国际赛事的举办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杂技艺术繁荣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曲艺领域,曲艺界成功举办第三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新西兰“新春同乐日”等对外展示活动,并第一次在奥地利、斯洛伐克、南非、马来西亚等国开展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曲艺的对外传播。

  在民间文艺领域,既有国家层面在海外主办一系列中国文化展示活动,如巴林“中国文化周”、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月”活动;也有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组织举办及参与的多场国际民间文艺交流活动,如2014“今日中国”艺术周暨摩纳哥中国节、“北美首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节——欢乐春节文化周”、“第三十九届以色列耶路撒冷国际艺术和手工艺艺术节”;还有各地区主导的民间文艺交流活动,如吉林省人民政府与美国洛杉矶郡共同主办的“跨越太平洋·2014中国吉林文化周”,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新加坡共同举办的“2014东盟-中国广东文化周”等等。

  6.艺术市场步入结构深度调整期,冷热两重天

  总体上看,本年度艺术市场呈现冷热两重天,中国电影票房有显著上升,而艺术品交易市场则相对低迷。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在进一步优化结构,以巩固成绩或挽救颓势。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具体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长显著;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我国的影院建设也继续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银幕总数达2.36万块,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达到375亿美元,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其增量的75%。而在全球票房份额中,我国占13%,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较排在第三位的日本高出8%。总体来看,本年度全国电影票房上升势头迅猛,电影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中国国产片份额却略有下降,甚至在上半年一度处于50%的红线以下。电影市场这块蛋糕如何既做大而又分配合理,还需进一步探索。

  而对于国内艺术品市场来说,2014年则是深度调整的一年。与201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达到313.83亿元的辉煌成绩相比,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量同期减少18.26%,成交额下滑17.37%。

  从全年来看,艺术品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期,从最初某一品类的成交下滑,到整体成交量萎缩,整个市场陷入低迷,内地艺术品市场上亿元拍品仅乾隆帝书法手卷《白塔山记》一件。从艺术家到策展人,从画廊到拍卖行,都在艰难地探索各自征战市场的方式。保利文化集团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受到投资者热捧。北京荣宝斋和上海朵云轩也在积极争取上市。在引入新的资本血液的同时,各艺术市场经营者也在积极尝试多元化经营模式,推出不少新的交易形式。各类微信拍卖群相继问世,因其具有无底价、小名家、价格低等特点,受到年轻藏友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经营机构着手向移动艺术品电商转型,并有了新的突破,如国内首现艺术品拍卖手机APP(应用程序),开启了移动艺术交易的新尝试。一些传统拍卖公司尝试艺术品电商,如保利拍卖、荣宝拍卖联合推出的“艺典中国网”及北京传是拍卖推出的“东方艺品网”等。传统电商也在2014年不断向艺术品交易延伸触试。据统计,目前已经有10余家产权交易所和200家国内外著名的拍卖机构、画廊、艺术商店入驻淘宝拍卖会。

  7.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新增两项世遗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的重要讲话精神,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在2014年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制度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取得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首先,体现在中国文化遗产在国际影响与传播领域所取得的成功上。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中国独立申报的“中国大运河”以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先后顺利通过评审,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以民间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的中国民俗学会,在法国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届常会上,成功当选为新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查机构成员。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之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了第48届史密森民俗节,在这一受世界瞩目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上,向来自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和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这些突破性成果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性改革与建设进展上。经过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内的多个部门的努力推动,国家版权局颁布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这项旨在保护民间文艺著作权的专门法律,必然会为明确著作报酬的收取和分配、解决市场经济纠纷中的民事诉讼争端,发挥积极作用,对于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国际交流,也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带动下,各地也开始了非遗的相关立法工作,《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相继出台。2014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改革和建设还体现在非遗评审标准的提升上。第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较前三批有一定减少,但名录的评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召开“山花奖”专家座谈会和评奖工作会议,围绕“山花奖”评奖机制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保证这一中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在鼓励先进、奖掖新人、推动民间文艺健康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层次、多领域、全面化的发展局面上。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顺利完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成果演示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迄今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民间文学中文数据库,标志着大数据时代中国民间文学保护工作迈出有力的一步。民间文艺的保护工作在故事、歌谣、传说等以往的重点搜集体裁之外,继续推进文化普查,扩大搜集范围,在民间剪纸、唐卡、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等工作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文博文物评估鉴定有限公司、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等7家文博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工作,推动中央与地方在文物鉴定与保护上多层面共同发力,互相促进。本年度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化与全面化,还体现在各地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活动上,如陕西西安的“我们的节日——中国七夕民俗文化艺术节”、湖北省以“中国端午、诗意宜昌”为主题举行的纪念屈原、传承端午民俗活动等,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当下人民生活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广州、苏州、贵州等地也先后举办了大型工艺美术博览会,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文艺的精髓,为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展示、交流技艺机会的同时,推动了民间文艺传承的产业化过程,实现民间文艺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8.国家艺术奖助揭开新篇章,艺术评奖收获颇丰

  一年来,中国艺术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艺术奖励与资助工作翻开新篇章。

  作为中国文化艺术奖助国家级层面的国家艺术基金于11月19日首次颁发,从国内各级各类文艺单位、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申报的4256个项目当中,评选出394个项目给予资助,资助总金额约为4.3亿元。2014年的资助项目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的项目有70项,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材的项目有63项,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项目近百项。经过四年努力,中国文联所属的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通过民政部的严格审查,从3A级直接晋升为5A级,这一成绩在基金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学艺术基金对文艺人才研修培训、文艺评奖、文艺采风创作,文艺志愿服务等重点工作项目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在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中国影片一鸣惊人、连中三元:《白日焰火》(刁亦男执导)获最佳影片“金熊奖”,该片主演廖凡获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推拿》(娄烨执导)获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及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如期举行,《一代宗师》、《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推拿》、《白日焰火》等影片成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知名电影节的得奖热门。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重启,草婴等12人获终身成就奖,王安忆等12人获杰出贡献奖。在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荣誉大典暨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上,《焦裕禄》、《寻路》、《毛泽东》和《大秦帝国之纵横》等电视艺术精品获优秀电视剧奖、优秀电视动画片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等。

  第五届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暨舞蹈展演、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和现当代舞蹈评奖、第三届北京舞蹈双周,集中体现了全国舞蹈艺术的前沿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落下帷幕,长笛、单簧管与合唱项目经过激烈的竞技决出个中翘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与第三届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成功举办,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起到了鼓励先进、奖掖新人的重要作用。五年一届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通过精雕细琢的评选评奖工作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美术人才。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第二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等戏剧类评奖汇演盛大开幕。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在奖项设置、评选程序等方面加以改进,推动中国曲艺健康发展。2014年年初中国杂技再次迎来了国际赛场的“开门红”:在第三十五届“明日”世界马戏节上,中国杂技团的《协奏·黑白狂想——男子技巧》节目摘得金奖;在第十三届莫斯科青少年国际马戏节上,四川遂宁杂技团的《顶碗》获得成人组金奖“金象奖”;在第三十八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上,武汉杂技团的《飞轮炫技——蹦床蹬人》和四川省遂宁杂技团的《力量——双人倒立技巧》双双获得“银小丑”奖。中国杂技家协会选派杂技节目先后参加5个国际马戏节的节目,获得2金4银1铜的优异成绩,翻开了中国杂技“走出去”的光辉一页。

  9.文艺志愿服务全面深入,制度化建设迈出可喜步伐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如火如荼,进一步推进制度化和长效化。

  首先,体现在以“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与“国际志愿者日”为核心的大规模、宽辐射、高品质的主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上。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2周年之际,中国文联设立第一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全国各级各地文联组织围绕“惠民、为民、乐民”的文艺志愿服务主题,纷纷开展以慰问演出、展览展示展映、文艺培训和文艺支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形成了规模和声势。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先后赴革命老区、云南地震灾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哨卡、煤矿企业、常规导弹部队、大兴安岭林区、南水北调建设工地等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和艺术辅导。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首次走进西藏慰问演出。中国影协“百花放映·情系基层”、中国曲协牡丹奖艺术团、中国摄影家文艺志愿服务团、中国杂协精品杂技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直接受益群众20余万人。7月18日,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文艺志愿服务团的艺术家们通过书画交流笔会、慰问演出等形式,与伊犁各族群众一起欢庆自治州成立60周年。11月14日,在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联向全国56个团体会员印发了《关于开展“到人民中去——中国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服务采风活动”的通知》,部署了“送欢乐下基层”等各项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文艺工作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基层群众,12个艺术门类的118名艺术家参加了此次服务采风活动,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共举办文化惠民演出29场,书法、美术、舞蹈、摄影等辅导讲座48场,赠送书画作品600余幅,直接受益群众36900余人。文艺支教的范围在本年度进一步扩大,中国文联全年招募198名文艺志愿者在11个贫困区县近40所乡镇中小学授课3万多课时,直接受益学生超过3.2万人。12月23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举办“到人民中去——中国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服务采风活动”总结汇报会,认真总结和反思工作经验、模式和规律,展示文艺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和创作成果,以推动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形成。

  2014年度文艺志愿服务的一大创新,还在于《中国文艺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制定与实施。《办法》突出文艺志愿服务作为专业型志愿服务的特点,重点对文艺志愿者注册、文艺志愿服务记录和表彰激励等事项进行了明确规范,搭建了招募、注册、管理、评价、激励、保障等工作机制框架。《办法》对推动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文艺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文艺评论呈现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要求大力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给中国文艺评论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艺评论界新风气的形成。

  文艺评论组织建设方面的突破,是2014年文艺评论一大亮点。5月30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9月17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揭牌。两家机构成立以后,承担起深入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创中国文艺评论新局面的重任。这两项由中国文联推动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凝聚文艺评论队伍、坚守文艺评论阵地、增强主流话语权,有助于提升文艺评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当代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引导力和战斗力。全国已成立省级评论家协会23家,团结凝聚了6000余名文艺评论工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成立以来,在文艺评论组织建设、作品研讨、学术研究、评奖论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的活动。9月9日,“文艺评论:方向与责任”座谈会在京召开。在此次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中国艺术报社主办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就当前文艺评论、文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了文艺评论肩负的重要责任,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10月17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组织召开“文艺评论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畅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凝聚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共识。11月5日,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典礼暨第七届当代中国文艺论坛在苏州举办。这是近年来全国文艺评论工作成果的大检阅,有助于交流经验、把脉未来。第八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等各级各类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研修班纷纷举办,遍及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一道道壮阔的风景线。11月26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召开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研讨会,探讨当代影视创作如何面向时代、贴近历史,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等问题,在独立评论方面作出有益尝试。12月20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北京大学联合召开“中华美学精神”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

  各艺术类型理论探索与批评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联和上海戏剧学院继2011年、2012年、2013年在沪成功合作开办“青编班”、“青导班”和“青音班”之后,2014年10月又共同举办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值建校60周年之际,北京舞蹈学院集中召开一系列舞蹈学科理论反思与批评探索会议,如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典舞学科60年建设与发展恳谈会”、“当代视野下古代舞蹈研究”、“2014全国舞蹈高等教育论坛——舞蹈学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座谈会”、“国际芭蕾教育和艺术研讨会”等。电影界举行“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全国电影科技工作会”、“《电影产业促进法》立法调研座谈会”、“大片引进20年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全球化与新媒体语境下亚洲电影与华语电影发展现状学术研讨会”、“互联网与电影产业高峰论坛”等,对当前出现的电影新现象、新问题加以分析与探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当代中国音乐理论研讨会、当代中国器乐作品研讨会和当代中国声乐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对目前当代中国音乐理论、声乐创作和器乐创作等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美术界召开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研讨会”、“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研讨会”,总结美术界先辈的宝贵遗产,深入探讨当代美术现状。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的评审则对近年来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第六届东北三省杂技理论研讨会在沈阳举办,对探索杂技艺术发展规律,促进杂技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摄影界,第十届金像奖理论评论奖在原有的摄影理论、评论两个奖项之外,加大了对史志的关注,促进了摄影理论批评的发展。#p#副标题#e#

二 特点与趋势

  党的十八大召开三年来,在我国步入改革开放攻坚期、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文艺事业的改革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涌现出一系列新的思潮和现象。

  1.弘扬中国精神、书写“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艺事业的主题词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全新概括,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与执政目标加以提出,并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系统阐述,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发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的号召,由此,“中国精神”、“中国梦”的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弘扬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实践的主题词。

  中国文联启动实施“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发出《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引导文艺创作者更大力度地讲好中国故事。在一系列举措的引导之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把握“中国精神”这一灵魂,用生动形象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反映人民追梦铸梦的火热实践。文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精神的能力在2012年、2013年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首先,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在历史书写中将个体叙事与宏大历史巧妙融合,使得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的彰显更加生动感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通过塑造改革巨人邓小平和一大批普通群众的形象,不仅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起点,而且为其未来新里程留下了历史之镜和个人之镜。作为历史之镜,它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八年风云,让人们重新思考这一巨大历史转折的动力来自何处;作为个人之镜,让人们联想当今和未来的人民及其领袖应当具有怎样的改革勇气与魄力。该剧仿佛在告诉人们,谁能把握这一双重镜鉴,谁就等于拥有了洞悉时代走向的智慧与力量。影片《智取威虎山》尝试运用3D手段,在动作片这一典型的类型片模式下,在惊险刺激的对战中,以契合当下文化语境下观众审美口味的方式,对杨子荣等勇闯虎穴的英雄之举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与歌颂,潜移默化地强化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认同,称得上对红色经典的一次成功改编。电视剧《红色》吸收了谍战、悬疑、黑帮、警匪等多种类型元素,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火慢炖、入木三分,在张弛有度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将民族大义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出来。舞剧《金陵十三钗》则运用舞蹈语言如泣如诉地刻画了国难当头与人的尊严和生命遭受摧残之际,一群社会底层女性勇于抗争、舍生取义的人性光辉。除此之外,电影《黄克功案件》,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电视剧《红高粱》、《战长沙》,音乐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元培校长》,歌剧《中华儿女》等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同样可圈可点。

  其次,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进一步体现出直面历史,谋求历史反思、进行人性剖析、探寻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层文化诉求。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以1948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的大规模反腐运动为背景,以国共两党展开殊死斗争为主线,呈现出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时刻,方孟敖、梁经纶、徐铁英、方步亭、曾可达等不同党派与立场的人物之间的精神跋涉与智慧博弈的历程。全剧在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中,立足民族文化立场,努力试图对历史走向进行剖解与反思,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探寻与发掘,充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电影《归来》则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故事中,对复杂人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对坚贞不渝的爱情进行了歌颂。电视剧《老农民》则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到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制至2008年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证的60年间中国农民的生存境况的变迁,作品在宏大的史诗框架之下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此外,电影《黄金时代》、音乐剧《骆驼祥子》、京剧《春秋二胥》及《屈原》、越剧《二泉映月》等作品在历史反思与人性剖析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再次,文艺作品进一步立足当下,关注现实,既表现出反思普通劳动者生存境况的勇气,也努力在个体经验与宏大叙事的结合中熔铸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精神。电影《亲爱的》与《推拿》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描画。前者以儿童拐卖事件为契机,关注城市移民、农民工等群体,展示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具体境况,直指城乡碰撞之下当代中国伦理秩序的失衡与困顿;后者则深入一群盲人按摩师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电影《西藏天空》、《天上的菊美》、《真爱》、《夜莺》和《世界屋脊的歌声》等作品都体现出观照现实、书写时代精神的努力。

  最后,各类主题文艺实践活动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化传统,贴近现实生活,传递中国精神。除各艺术门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外,文联系统还大力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支教、文艺培训等各类文艺志愿服务,利用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节日文化新内涵,赋予节日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选择

  中国文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优势,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更加坚定地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努力把扎根人民、学习人民、服务人民、讴歌人民的任务落到实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响彻文艺界的行动口号,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自觉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国文联充分利用蹲点体验、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大力组织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到人民中去,引导他们“动心、动情、动脚、动手、动脑”,以“身入、心入、情入”的方式来体验与抒写人民追梦铸梦的火热实践。首先,以“身入”拒绝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例如,中国音协组织“最美是贵州”、“我的太湖梦”等采风创作活动,深入当地生活,寻觅“人民”的时代音符。中国美协组织“丝路访古宁夏行”,踏勘宁夏故道和古迹,用水墨绘就新丝路上各民族融洽交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等。文艺工作者们真正迈开双腿,投身于社会生活最基层,积累生活经验。其次,以“心入”倾听群众心声,体悟生活底蕴。例如,影片《真爱》取材于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疆青河县维吾尔族妇女阿尼帕·阿力马洪的事迹,塑造了含辛茹苦地抚养6个民族19个孩子的伟大母亲形象,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显示出一种用心体验生活,用心保持生活温度的群众立场。最后,以“情入”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影片《世界屋脊的歌声》通过山东小伙吴小远进藏运送捐献文具的故事,对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进行了抒发,对人民群众的诚信、感恩与奉献等品质进行了颂扬,体现出在“身入”、“心入”的基础上以“情入”来对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进行挖掘提炼、精心磨砺、升华提高的努力。

  3.青年艺术家群体崛起,艺术话语打破传统艺术范式,新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初见成效

  延续着前两年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崛起态势,青年艺术家以别具一格的青年艺术话语进一步打破传统艺术的格局与话语范式,使得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拥有了自己的生力军。

  首先,青年艺术家以他们多样而新颖的艺术表述方式,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话语范式。音乐方面,青年创作与表演人才的涌现构成了2014年中国民乐发展的一大亮点,在第三届“新绎杯”青年作曲家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活动中,王丹红、姜莹、谢鹏等40岁以下青年作曲家榜上有名。电影方面,陈思诚、田羽生、卢庚戌、郭帆、邓超等新导演陆续涌现。美术方面,一批70后、80后年轻艺术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舞蹈方面,“中国舞蹈十二天”荟萃了赵梁、柴明明、王荣禄、王亚彬、孙主臻等舞蹈新生领军人的6台风格各异的原创精品。作为此举之延伸,中国舞协进一步推出“中国梦——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遴选出费波、柳宁、柴明明和赵梁4位当下颇具创新与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编导进行扶持培养,创作出《第一束光》、《听天说》、《镜子》、《人之初》等4部作品并在国家大剧院展演,体现出新锐青年编舞新的艺术理念与革新意识。北京舞蹈双周上,“青年舞展”作为最有特色的板块,展出了55位年轻编舞的原创作品,展现出国内外新生一代舞蹈艺术工作者的鲜活创意。曲艺方面,青年相声演员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将传统表演技法与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陕西相声现象”。

  其次,青年艺术人才的涌现使得青春文化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领域。新崛起的青年艺术家多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经历过太多历史的沉浮与时代的变革。成长于市场经济、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他们,并不像其前辈那样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重负,而是往往以轻快的个体微观视角来展现现实境遇。青春文化与青春气息,由此在当下艺术创作中大行其道,蔚为壮观。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的版画作品《而立之年》,出自西南大学“80后”副教授彭伟之手。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位烫了卷发、面部表情坚毅又不失活泼、眼神充满自信的年轻人形象,展示出一代年轻人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整体面貌,以超级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刻画入微,体现了当代木刻艺术肖像的新高度。电影方面,《北京爱情故事》、《前任攻略》、《分手大师》以爱情轻喜剧的方式展现当代都市年轻人的青春爱情故事;《怒放之青春再见》和《同桌的你》则在青春怀旧叙事中,追忆与缅怀逝去的青春时光,以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建构情感的乌托邦。

  最后,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持续崛起和青年文化的兴盛,显示了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建设成绩显著、特别是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三年多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的新面貌。为了培养造就适应当代中国艺术创作、表演、制作及管理诸领域的新式人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界、各级各类艺术院团及演艺团体等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创新路径,通过“道”与“技”统一、“专”与“通”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汇通等一系列措施,强化青少年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培育,增强其面向艺术实践的创作与表演才能,使得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高校艺术生源的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升。诸多艺术专业院校、综合大学艺术学科、艺术院团、演艺团体等积极继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除此之外,它们之间在艺术人才培养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逐渐建立起相互学习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为各个艺术领域青年艺术人才层出不穷、我国艺术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4.艺术跨媒介趋势进一步凸显,媒介交融促进艺术传播更加开放

  跨界、跨媒介或媒介交融,是近年来引人瞩目的艺术创作现象。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融合渐成潮流的宏观背景下,2014年中国文艺的跨媒介及媒介交融新趋势更加凸显,为中国文艺铺设出新的表达方式和传媒渠道。

  首先,新媒体对传统艺术产业格局的重大影响。2014年对新媒体介入传统艺术产业的力度与深度具有标志性意义。影视方面,众筹、大数据、弹幕电影等诸多新名词陆续出现,映射出互联网从制作、营销到发行等诸多环节对于传统影视产业的颠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电影行业,关于互联网与电影的战略合作、并购、融资纷至沓来,仅2014年上半年涉及的资金规模就已超过200亿元。因此不少论者开始专门研讨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现象。与此同时,爱奇艺、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大规模进军自制剧。美术方面,艺术品市场频频“触电”。微信拍卖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经营机构也着手向艺术品电商转型。2014年10月,国内首现的艺术品拍卖手机APP——翰墨千秋艺术交易中心开启了移动艺术交易的新尝试。线上、线下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个渠道得到了有效整合,传统影视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也迎来一次全新升级。

  同时应看到,艺术传播的跨媒介趋势更加凸显。近年来,随着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自媒体大量涌现,使得艺术传播更加开放。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微信在全国范围内炙手可热,风头一时无两,已经成为我国用户规模最大和活跃程度最高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在艺术传播上展现出巨大的能量,专业艺术工作者或爱好者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广播自己的见解,受众也可以通过阅读公众平台推送的文章来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传播这种愈演愈烈的跨媒介态势,让“人人都是艺术传播者”变得可能。

  5.文艺评论重塑批评精神,艺术理论寻求中国话语建构

  面对近年来文艺界复杂多变的态势,文艺评论应有的激浊扬清的独立批判品格受到强烈冲击,一度陷入标准混乱、众声喧哗的境地,从而面临批评精神重塑与话语革新等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正是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文艺评论与理论建设自觉行动,锐意进取,使得文艺评论的引导力、公信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文艺理论建设不断推进,出现了深层次的范式转换与话语革新。

  这首先表现为文艺评论及理论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艺评论的标准、立场、功能等问题得到反思,文艺评论重塑批判精神。在中国文联推动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分别于5月30日成立和9月17日揭牌。各种文艺理论评论队伍培训与专业教育也在2014年蓬勃涌现。5月,文艺评论工作培训班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举办;6月,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课;7月,中国文联文艺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音乐培训项目(土右旗班、包头市班)相继成功举办;8月,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在浙江杭州开班;10月,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在上海举办,对全国29个省市的50位青年戏剧评论家进行了细化、强化、专业化训练;11月,第六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在重庆成功举办……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遍地开花,不仅对文艺评论的功能、方法、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更展现了文艺评论队伍建设的专业性、凝聚性。

  其次,体现在艺术学理论建设不断夯实基础,传承中国古典学术资源、因应中国当代艺术实际的艺术学理论话语形态不断明晰。艺术学于2011年升级为独立学科门类,给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而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理论话语范式建构,则成为一项突出的建设任务。如论者所言,作为新生的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建设应“以学科自觉及自信的姿态,尽力利用已经开拓出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制空间,继续中国特色的普通艺术学探路之旅,并在探路中展开中西对话,以及与其他四个一级学科的对话。持续的探路和对话,宛如学科摇篮,有可能把艺术学理论学科从稚嫩而逐步地摇向成熟。”2014年中国文艺界的艺术学理论建设体现出了一种不断对话的良好局面。《艺术的真谛》、《艺术理论基本文献》等新的理论著作的出版,显示出中西艺术理论与美学的对话与交融的新趋势。以“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责任与作为”为主题的中国文联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典礼暨第七届当代文艺论坛、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论坛的举办,显示出艺术学升级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中国艺术理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最后,体现为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之间的频繁互动与互补提高。第七届中国京剧节首次以评代奖,取消沿袭多年的奖项评选,邀请权威专家采取一剧一评等方式,对参演剧目进行点评,帮助各院团进一步打磨、提高京剧创作演出水平,体现出了文艺理论与批评对于文艺创作的引导作用。正如有论者总结的那样:“开放民主的讨论本身就是良好的批评,借由这样的讨论,文艺批评实践能否通过具体达到深入、既接地气又上高楼,张扬‘胆、识、才、力’?文艺评论生态显然在改变,文艺批评的有效性应可期待。”

  6.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文艺的自觉追求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艺事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于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重要性,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充分表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彰显自身的传统脉络与现实指向。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命题以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等论述,使得中华文化传统成为异常醒目的年度关键词,也使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而正是这方面的工作,使中国文艺的发展找到了自身的深厚博大的文化根基。

  本年度的中国文艺在这方面的引人瞩目的实绩首先表现在,通过多种举措发掘与保护传统文艺资源。中国文联继续实施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翰墨薪传培训书法教师工程、中华文明影像志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则采取档案记录的形式对中国唐卡艺术的当代传承现状和发展进行立体全面的田野调查和科学阐释,是构建中国唐卡文化调查与研究学术框架、推进唐卡文化在当代传承保护的一个创举。由住建部特别委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共同组织实施的“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也于本年度启动,力图通过田野调查和图文记录的方式,为列入国家“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建立档案,并寻找尚未列入名录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除此之外,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与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继公布,包括鬼谷子传说、撒拉族民歌、古蔺花灯、东河戏、梅花大鼓、咏春拳等151项新入选项目和147项拓展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大类型,是发掘与保护传统文艺的有力举措。

  其次是赋予传统文艺资源以新的时代精神,古为今用,实现传统文艺的现代性转换,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在戏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京剧《康熙大帝》、《春秋二胥》、《钦差林则徐》、《安国夫人》、《屈原》、《飞虎将军》、《楚汉春秋》,话剧《伏生》、《林则徐传牌良乡》,歌剧《高山流水》、《貂蝉》等剧目轮番亮相,在保留京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资源以现代性的目光加以观照与改造,以古鉴今,充满浓郁的时代精神。京剧《安国夫人》塑造了“梁红玉”这位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间大义凛然的巾帼英雄形象,是对当下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一种呼应。话剧《伏生》则讲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难时期,大儒伏生以生命保护儒家大成之作《尚书》的故事。该剧塑造了“伏生”这位矢志不渝的文化守护者形象,并以“焚书坑儒”为契机展开对文化与人性的哲学思考,是一台思索文化传承真谛、弘扬文化灵魂的戏剧舞台艺术力作,契合了当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风潮。

  最后是在当代文艺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华美学精神,为中国当代文艺叙事找到传统泉源与地方根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最爱中国字》、《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青睐和回归,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型系列人文纪录片在此领域可谓佳作迭现:《水脉》以全球环保眼光透视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意义;《瓷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重新展示中国瓷器在外国传播的历程;《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动感人的“中国故事”系列力图唤起中外公众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亲切感知;《手艺》的绝技背后,传承和弘扬的恰是绵延不绝、不断进取的中华美学精神;《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第一部的叙事主题,进一步展现全球化时代当下中国弥漫的文化乡愁与民族认同;《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以全媒体联动方式行走中国大地,在一个个充满地域性的故事中解读一个不为人知的神奇中国。这些作品都以当代人的目光贯通古今,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有力地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7.文化产业步入转型升级期,艺术市场日臻成熟

  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特定背景之下,2014年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步入结构转型升级期的关键一年。随着文化产业方面利好政策频出,从中央到地方,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文化活力显著提升,市场机制日臻完善,文化产业整体开始升级转型。这一层面的工作为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富有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

  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市场的监管力度增强,市场化与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电视剧产业方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4月推出“一剧两星”政策,宣布将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两集。这一政策体现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与引导,将引发电视剧市场的深层变革。音乐剧方面,原创与引进剧目交相辉映,更加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使得一些剧目更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如三宝的《王二的长征》全国巡演近百场,麻花公司引进的美国原版剧目《三只小猪》只有四个演员,投资百万美元,盈利千万。音乐方面,我国原创的《中国好歌曲》成功把节目模板输出给英国,第一次实现了中国选秀模式的海外逆袭。工艺品交易平台的建设也趋于规范化。首个服务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综合性服务平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交易中心于4月1日成立,年内已创办“中国原创版画交易平台”、“中国紫砂艺术交易平台”、“中国陶瓷艺术交易平台”和“中国茶票交易中心”等国家级服务平台。所有交易平台都具有两审、两证、两全的制度保证,以确保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此外,2014年还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以来,国家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第一年。发改委与文化部联合发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旨在资助一批具有传承潜力、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但目前面临一定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其创造融入市场的机会。

  同时,艺术产业结构步入转型调整质变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方式与增长方式升级,不断寻求内生性增长动力机制。演出市场上,以文化交流之名的出国“镀金”演出被紧急叫停,由政府出资打造地方“形象工程”的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国有院团逐渐转化为市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面向市场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已经形成,产业结构在整合和波动中逐渐走向转型升级之路。而在艺术品市场交易额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求新求变成为2014年各大拍卖公司的新常态。

  电影产业方面,在票房持续高速跃进的同时,电影产业在自身转型升级以及与互联网、金融、科技等领域融合开发上十分引人注目。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进军电影界,参与到制作、发行等诸多环节;国家投入3亿元支持6家国有重点制片基地发展等。中国电影产业以电影版权为核心,通过拉动电视版权、网络版权、游戏版权、衍生品版权的发展,辐射带动旅游项目消费、餐饮消费、购物消费等快速发展,电影生态系统日渐成型。而一批成规模的、有集成化功能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电影专业公司也将陆续涌现,这是适应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电影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8.文艺维权工作逐步推进,文艺奖助机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市场经济与互联网络迅猛发展,在此情境下文艺侵权违法现象也日渐增多,文艺立法工作也加紧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的公布以及文化部启动《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相关工作、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发布等,文艺立法继续在2014年得到深入推进。2014年,有针对性的文艺法规的出台以及有标志性意义的文艺维权事件的出现,体现出文艺维权工作的扎实推进。而对于文艺评奖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国家艺术基金的首度运行,则体现出文艺奖助机制的不断健全。本年度文艺维权工作的稳步推进和文艺奖助机制的日臻完善,为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立法工作不断推进,文艺维权事业取得新进展。中国文联发布《中国文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维权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国文联维权工作会议,明确了文艺维权工作的重点与任务,将为文艺立法提供重要的机制保障与决策参考。在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内的多个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国家版权局颁布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将对民间文艺领域明确著作报酬的收取和分配、解决市场经济纠纷中的民事诉讼争端等起到积极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带动下,各地也开始非遗的相关立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相继出台,这些法规因地制宜,将最前沿的成果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制定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法规要求。本年度文艺维权领域标志性事件便是琼瑶起诉于正侵权案。这一案件以琼瑶的胜诉而告一段落,彰显了《著作权法》保护原创的精神,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文艺领域的鲜明体现。

  另一方面,文艺领域的各项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文艺评奖与资助机制不断健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文化部于10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文艺评奖制度将改革,下一步文化部将在中宣部指导下进一步树立文艺评价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完善评奖工作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特别是要研究制定社会效益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考核措施。书法界在2014年展开了对展赛评选机制的讨论,本年度举办的许多书法展赛活动,对评审机制采取了一些变革举措。中国民协先后多次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和“山花奖”评奖工作会议,围绕“山花奖”评奖机制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讨“山花奖”改革的总体目标及具体措施。#p#副标题#e#

三 问题与思考

  在肯定2014年中国文艺事业粲然可观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或难点:一是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精神”这一灵魂;二是如何进一步扭转文艺发展过度追逐市场效益、一些文艺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的局面;三是如何改善文艺创作有“高原”而缺“高峰”的状况;四是如何治理文艺工作者道德失范频出的现象;五是文艺评论如何重塑批评精神;六是如何改善文艺创作机械化生产及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提升艺术创新能力;七是如何解决一些艺术领域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面临断档风险的问题;八是如何推动中国艺术更好地走出去;九是文联组织如何改革创新,实现职能调整和拓展,在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本报告提出以下思考。

  思考一: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借鉴传统文化,提升艺术表现力,在生动可感的艺术话语中熔铸“中国精神”

  面对当前文艺作品存在的精神缺失、思想贫瘠的现象,在文艺创作中更好地熔铸“中国精神”这一灵魂,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中国梦”,仍然是当前及未来文艺创作与实践的重要任务。首先,应当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优势,在充分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和各艺术类型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引导创作团队和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方向性、目的性地进行生活体验与文艺创作活动。文艺创作者应沉下身心,真正地同群众打成一片,接受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灵感滋养,使得艺术创作兼具地气与时代风气。其次,当今艺术创作应自觉汲取传统文化滋养,在作品中融入中国精神,展现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关怀。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之所以能吸引受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注入,令该作品流露出蕴藉深厚的美学兴味。与此同时,作品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充溢其中的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忧思。最后,应努力提升艺术表现力及表达技巧,追求艺术话语的民族性和大众化。创作者要以真情实感去抒怀,要“修辞立其诚”,以真实的笔触去书写时代风貌,用真诚的眼光去观照现实生活,注重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才能得到观众的更好认同。

  思考二:以“社会效益”为先导,进一步提升文艺作品的人文品格与思想深度,扭转过度娱乐化的偏向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之下,艺术作品的经济效益与艺术品质之间的分裂,已经日益成为中国文艺发展中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大现状。一些取得不俗票房成绩的影片,其思想品位和艺术质量仍待提高。电影作品倘若一味迎合市场,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忽略电影的艺术品质和精神诉求,将会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失衡。创作者应标举风骨、坚守底线,正确理解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艺”和“利”的关系,努力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内化为自觉的创作追求,坚决地从经济利益的遮蔽中跳脱出来,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应加强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提升思想认知深度,展现出对时代问题的追问、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历史大势的思考。电影《亲爱的》之所以在2014年收获市场与口碑的双赢,正在于影片将视角聚焦于快速流动的当下中国社会,以“拐卖儿童”这一社会痼疾为切入点,反映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从而在思想内涵上展现出一种观照时代的高度,在情感上与观众形成共鸣,在思想上引发观众追问,值得文艺创作者们借鉴学习。

  思考三:探寻文艺创作引导机制,增强精品意识,改善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下我国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改善这一状况,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努力探寻文艺创作的科学引导机制,要将创作优秀作品、提高思想艺术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中心任务。一方面加强统筹规划、选题策划,精心组织文学艺术精品工程,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集聚优势资源向重点作品倾斜。例如本年度首次运行的国家艺术基金便精心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丽中国”、“丝绸之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项目主题,对文艺创作进行了有效引导。中国文联精心策划实施的“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也是引导文艺工作者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探索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效尝试。其次,要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切实发挥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引导作用,校正偏差、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最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引导文艺创作者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树立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文艺创作者要在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中静下心来锤炼作品,孜孜以求、精益求精。除此之外,要将对传统文化的观照与对国外优秀文艺创作的借鉴结合起来,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提升自我。同时还要以强烈的时代意识与人民意识来提升作品的人文品格与思想高度,牢记时代精神与现实生活是灌注文艺创作的生命汁液,是提升作品精神境界的有力手段。惟其如此,才能创作出彰显时代精神、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文艺力作,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思考四:加强文艺队伍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治理文艺工作者道德失范现象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需要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作为正面表率。文艺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两种重要形式,其水乳交融的关系不言而喻。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更应当自觉承担起引领文明道德风尚的社会责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2014年,一些演艺界人士涉足“黄、赌、毒”,违法行为、道德失范现象令人痛惜。严重地损害了文艺行业形象和行业风气,受到了业界同仁、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谴责。当下文艺道德秩序的失范,已经成为制约文艺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理:一是文艺工作者自身应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与道德自律意识,在前车之鉴中吸取教训,力禁“黄、赌、毒、黑”,自觉追求德艺双馨,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二是在价值观念上不能屈从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能唯票房、收视率、上座率、销售量、点击率等马首是瞻,而是要创作出更多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以善民心、正风俗。三是应加强文艺团体的行业自律。文艺家协会、行业组织、文艺院团和演艺机构等应采取多重举措引导好行业风气,对违法违纪的从业人员予以惩戒,纯洁文艺队伍。在这方面,中国文联及时召开文艺工作者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出《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决抵制“黄、赌、毒、黑”等违法乱纪行为,并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各类文艺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和各演出公司则签订了承诺书,承诺不录用、不组织涉毒艺人参加演艺活动。这些做法都对文艺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还应采取树立典型的方式,大力表彰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以他们高风亮节的道德实践为生动范例,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得到精神濡染与道德提升。四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坚决措施,遏制道德不正之风。2014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禁止有涉毒、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者出镜、出声。这一举措有助于净化演艺界风气。

  思考五:构建科学的文艺评价体系,强化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注重评论阵地建设,重塑批评精神

  当下中国文艺评论在取得显著实绩的同时,仍然存在功利化、学究化、小众化、边缘化等问题,某些文艺评论或俯就于商业利益而缺乏应有的批评精神,或被淹没于网络话语浪潮中而失却应有的引导能力。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的引导力和公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文艺评论应针砭时弊、褒优贬劣,敢于并善于发出声音,多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对导向有问题、立场有偏差的文艺作品,进行毫不客气的批评。其次是提高文艺评论的精品意识,努力以扎实细致、深刻尖锐代替浮光掠影、泛泛而谈,以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套的理论个性实现批评的再创造。再次是加强文艺评论组织和人才建设,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培育新人的力度,锻造一支文艺评论的骨干队伍,同时要不断加强文艺评论的组织化程度,在新形势下用新的组织形态和联络方式,把广大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集结起来,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国文艺评论者的力量,构建中国文艺批评大格局。最后是注重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注重发挥国家重要报刊和网站等传统主流和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继续巩固《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中国文艺网等艺术类专业媒体的评论阵地作用,并在与新兴媒体的互动融合中拓展评论空间,增强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思考六: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生产环境,推动艺术普及教育,提升艺术创新意识,增强文化创造力

  面对当下文艺创作跟风现象严重、原创性匮乏的局面,应当锐意鼓励创造,大力提升艺术创新能力。首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艺术创作环境。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保障,激励其潜心磨砺精品、提升艺术品质;另一方面应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加强文艺立法,切实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与切身利益。其次应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艺术教育,培育国民艺术素养及艺术创新能力。推动国民艺术素养教育应在国家政策层面给予引导,充分利用国家文化战略所规划部署的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机构,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艺术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基础教育和全民艺术普及教育。发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积极引导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人民群众带去更为丰富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惟其如此,才能在国民艺术素养的肥沃土壤之上孕育出蓬勃奔涌的艺术创造力,才能使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走出复制、仿造的怪圈,使一个国家真正拥有吐故纳新的文化“软实力”。

  思考七: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化、国际化、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改善艺术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现象

  尽管青年艺术人才的群体崛起和成批涌现成为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但当前仍然存在艺术人才层次结构不清晰、培养模式欠合理等问题。一些艺术院校、艺术院团和演艺团体培养任务和方向相重叠,中专、高职、本科等各层次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培养过程中存在重技能而轻素养的现象,忽视文化传承意识的培育与人文修养的提升。此外,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走出这种困境,首先应全面革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加大人文素养课程的比重等举措来加强艺术人才的文化素养。应特别重视对艺术人才进行传统文化的濡染与中华美学精神的熏陶,在人才培养结构与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对民间艺术、戏曲、杂技等的倾斜力度,培育艺术人才的文化传承意识,扭转当前民族民间艺术领域人才缺失的态势。应尝试探索复合型、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艺术学与经济学、工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大力培养艺术管理、文化产业、艺术法律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要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推进艺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在机制建设方面,中国文联等文艺界人民团体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与职能优势,加大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中国文艺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大力推广文艺支教、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试点经验,推动“文教结合”,发挥文联优势,面向中小学提高美育师资力量。

  思考八:以“中国精神”为内核,采用符合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话语方式,正确处理中西文艺的关系,加快文艺“走出去”步伐

  在西方文化艺术仍主导国际市场的当下,中国艺术要能真正“走出去”而且“站得住”,仍面临着突出困难。加快文艺“走出去”的步伐,首先应将文艺作品视为民族历史和中国精神的载体,在让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现实艺术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更让无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出去,让世界充分体悟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性格、文化风骨,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认同。这就要求创作者学会在生动形象的艺术话语之中熔铸“中国精神”。其次,加快文艺“走出去”步伐应采用符合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话语方式,学会用世界共通语言去讲述中国故事。应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以有效减小文艺“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最后,加快艺术“走出去”的步伐,同样需要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做好文化“引进来”工作。应认真处理中外文艺之间的关系,对外国文艺既不能视为圭臬,亦步亦趋,也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盲目排外,而要坚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旨归,倡导“洋为中用”,在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合理借鉴,避免食洋不化、东施效颦的现象。

  思考九: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创新拓展文联组织职能和服务领域,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面对新的文艺格局,面对中央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文联组织加强行业建设的任务艰巨而重要。首先应突出抓好文艺界行风建设。行风,体现着一个行业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文艺界的行业风气和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的风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在文艺界大力倡导讲正气、树正风、走正道,克服文艺界存在的浮躁之风,以及脱离大众、娱乐至上、低俗媚俗、失范失德等不良倾向和不正之风,推动全行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精神和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社会形象。其次,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章程和各项制度,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再次,应关注新兴文艺群体、文艺组织和文艺从业人员,完善创新文艺家协会会员发展和管理制度,积极吸纳新的文艺群体、吸纳年轻会员和自由职业者加入协会和专委会,并通过创作扶持、教育培训、展演展示、评论评奖、服务维权等方面的切实举措,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2014年中国艺术发展概观》由中国文联委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课题组撰写,本文写作吸收了中国文联下属12个全国文艺家协会的2014年度艺术发展报告的有关成果,特此说明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