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童”主题组
朱宪民 中国摄协顾问
现当今,在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大环境下,我希望能够从“聚焦儿童”这个主题中,看到更多用影像表现世界各地,包括贫困山区、城市及发达地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幸福快乐的成长过程和真实生活写照的摄影作品,而不单单是贫困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状态。影像促进文明,促进发展,幸福也是多元化的,希望摄影师们多去思考、去挖掘更广阔的题材,全方位、多元化的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或许也正是摄影家的一份责任感。
费茂华 新华社摄影部体育新闻室副主任
奔赴“远而美” 勿忘“近的幽”。通过本次评选,我希望提醒一下摄影师们,当你们风尘仆仆地奔赴那些“远而美”时,也一定勿忘“近的幽”: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让人感动的故事或者非常好的题材,只要你静下心来静静地观察、感受和发现,你需要像婴儿一样用好奇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你所生活的世界、街道、单位甚至是你自己的家庭——就像那句老话所说的:“一个好的摄影师应该在自己生活的50米范围内,发现好的题材,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再远的理想,也是从脚下开始的。
韩昌润 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副馆长
从本次评选中我看到了很多非常好的作品。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摄影也一样。摄影不单单是拍摄照片这么简单,更多的则是需要与被摄者沟通,能够触动心弦的作品才能够去感动别人。照片是有感情的,而用什么拍照反倒不重要,手机也好、相机也好,都只是一个工具。好的作品一定是要能够真实的反映生活,我不赞成摆布、摆拍,而我本次评选的标准也是看作品中是否流露出来真实的感情。
郭敬文 澳门摄影学会副理事长
获邀担任“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摄影家,一同参与这个全球作品数量最庞大的摄影展的评选工作,我深感荣幸,更感责任重大。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作品,不但对评委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同时对组织工作的要求也更加高。经过数天不分昼夜的紧张评选,让我感受到组委会工作严谨认真,对评委的要求十分清晰严格,对评审的公平性、保密性以及评委的饮食作息均有妥善的安排,难能可贵,此次参与评选让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罗伯特·普雷基 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WPP国际顾问团执行懂事、WPP美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评选筹备充分,组织和管理得当。就我看来,本届活动还能做出如下改善:1.使用电脑屏幕进行评选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尤其对于系列作品来说,由于无法在屏幕上同时将所有照片陈列在一起,因此很难深入理解系列作品的内容。2.外国参选者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低,有损比赛的国际性地位;3.评选过过于“机械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评审员之间的观点交流太少。4.有许多摆拍痕迹太明显,想比之下,我更愿意接受有创意的作品,而无法接受过度摆拍的作品。
非主题纪实组
罗更前 中国摄协副主席
本次评选,组委会整体安排周密、严谨、细致、周到。在尊重国外、国内评委的前提下,很好的完成了评选工作,为下一步影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次评选增加了志愿者的服务,并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不仅为国际评委提供了语言交流的便利,也给国内评委提供了很多帮助,使评委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评选上。提出几点建议:拓宽征稿渠道,将初评放在网上进行,终评时彩色和黑白不设比例。
阿达斯·森卓斯卡斯
“纪录类”类评选中,五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古巴和立陶宛。在最终评选阶段中,各位评委撇开个人喜好,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我相信即将到来的展览必能呈现出美学、技术以及伦理的大和谐,并将在2016年5月的展出中获得参观者的盛赞。我诚恳地邀请这些作品在2016年9月来到立陶宛进行展出。这将成为庆贺中国摄影家协会60周年的一大盛举,并为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摄影协会之间的合作打开新的局面。
尼尔森·拉米雷斯
虽然我们使用的软件可以管理大量的照片,且非常好用,但最好能降低软件为评审员带来的线性感觉。如果评审员可以同步对比指定照片,并在同一类别下创建不同级别和分类的照片组就更好了。我认为有需要且适当的时候,评委应该能够进行编辑,并作出类目变更建议。比如说,一套超过12幅照片的系列作品是不符合类别要求的。这时评委最好能够对这组系列作品进行编辑,从而保留该作品的入选资格。我支持不再依据形式和技术选择类目的提议,我认为选择依据应当是主题或概念。
居杨 中国摄协理事、法制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
在我参与的非主题纪实组评选中,参评作品达2万多幅(组),内容涉及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许多精彩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阅读照片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摄影者们的激情投入和默默付出。在全民摄影时代,摄影文化快速发展,摄影者需要的正是这种踏踏实实深入生活的拍摄方式,使照片更有思想、情感和细节。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变化阶段,今天的影像就是明天的历史记忆。所以,大家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吴鹏 中国摄协理事、著名摄影家、策展人
参加评选工作能够观摩到投稿的中外摄影人的作品样貌。简单谈几点对于纪录类别评选的感受:1.组委会对于评选工作在组织层面的把握上严格认真、一丝不苟;评选流程的指挥与调度严谨、高效。2.评选软件不够给力。个人认为,目前这个软件比较适合中小型的作品评选。如果能多开一两个窗口供同步比较类似作品,删选或能批量处理等等,会提高效率、减少疲劳。3.国内投稿者中,从组照或系列作品中选出一个单幅照片,既投组照又投单幅的情况不算少见。心理上盼望入选机遇高些可以理解,但做法不明智。须知,凭借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压倒全唐”不是白给的。这样做也会造成自己的照片出现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紊乱。辩证法最好别违反。
非主题艺术类
王悦 中国摄协副主席
艺术摄影不受题材限制,方寸间可以尽情表现,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好的艺术作品应当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摄影技术于一体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作品表现出思想内涵,要有摄影师的个人风格和个性表达。本次入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视觉冲击力强、表现到位、摄影风格突出、题材新颖的作品,同时也看到了题材重复、艺术处理较为简单的来稿。优秀的作品来自于对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贴近生活创作出的作品才有思想性,能够打动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才能留存久远、回味无穷,这也正是艺术摄影的魅力所在。
佩斯·格仕
很多作品都被摄影者们送错了类别,不符合艺术类别的要求:我认为展览中应当展出更多当代摄影作品,从而作为摄影界发展的一种教育。许多作品太过关注技术要素,与将近200多年的摄影历史脱节——在浏览了黑白和彩色单幅作品后,我认为大多数照片的水平要比系列作品差。
林恩·克雷顿
总体组织非常成功,我认为贵方没必要没收我们的手机,只要保证手机调到静音模式即可。我觉得各个小组的高声讨论影响到了我们的评审,或许应当建议在必须交谈时放低音量。在系列作品类别评审时,我们没有事先获知要求,例如最少4幅照片,最多12幅照片等,导致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去评审包含近100幅照片的组照作品,另外,建议参选者在系列照片开始处添加一幅组合小样。我认为如果可以多给艺术类目的评审们一天时间,评选结果会更合理,时间太紧张,所以有时会错失更加出色的作品。
吉尔·斯尼兹培
在系列作品类别中,评审会成员们遇到了一些麻烦,各组作品内包含的照片幅数差距甚大。据我所理解,主办方规定,系列作品的照片应当在4到12幅之间,但有些作品则少于4幅,有些则远超12幅。有些参选作品将所有照片全部放在第一页上,这样很好,因为评审员可以对整组系列的内容进行概览。可以将这项要求写入规则中,强制参选者自己编排,也可以由贵方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
每个类别的定义应当更为明确地告知参选者和评委。参选表格中对类目的定义描述应更加明晰,让参选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参选要求。评委应当在评审开始前获得一份类别定义的副本,这样他们也能了解所评类目的确切要求。我觉得每个类目中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只因为放错了类目而明珠蒙尘。
徐大庆 郑州市文联党组书记
本人作为艺术类及“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评委,感到本届评选总体非常成功。在评选过程中,通过数以万计的摄影作品,一眼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景、民俗、文化差异,大为感叹。但从两类评选的结果看,并未选出非常震撼的优秀作品,也大为遗憾。希望今后征稿宣传推介的方式有所创新,作品分类应更加科学,评选系统应更加实用,评选程序应按照组委会规定时间执行,减少随意性,不能让评委带着遗憾走。但作为本届的组织者之一,主动性不强,责任不可推卸。
非主题商业类
宋靖 中国摄协理事、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
纵观这届"非主题商业类"的投稿情况,认为作品来稿量大,高质量作品少。 作品风格多样,质量差异较大,在商业摄影类别下细分有商业人像摄影、商业静物摄影、插图摄影、综合创意摄影等,从来稿中看商业静物摄影的作品又少又不理想,这一点我们是否应该引导投稿者,给静物摄影一定的重视,也就是多宣传、提倡摄影界的工匠精神,在来稿中人像摄影国外作者的作品比国内作者的作品质量高,插图和创意摄影作品国内作者的作品比国外作者的作品质量高。个人认为,国内作者的摄影手上功夫不硬,就在创意想法上下功夫,扬长避短是聪明之举,但也要切记取长补短方可成大器。
埃多亚多•阿格雷斯蒂
我曾在多个国际摄影比赛中担任评委,因此可以说经验丰富。就我的经验来说,本届比赛的组织非常出色。所有支持我们的人看上去都非常专业和友善。参选作品的水准也非常高,为了选出优胜者,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 建议:我对评审方法有个重要的建议。我建议从一开始就能与其他评审员互相交流和对质,探讨最终的疑虑。其他部分都做得很好。
李丽娜 中国摄协理事、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带着感情色彩去观赏这些作品,情动于中。赞赏作者的技艺水平,让作品带来的丰满、活力、神奇等信息。你可以看到同一景观的四季演奏;同一文化多视角的思考;同一事物全方位的解读...因此,参与其中荣幸至极。一个优秀的摄影展一定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影展规则和程序,愿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越办越好。
观察员
马列 光明网记者
通过这几天的相处,我能看到所有的评委都是非常认真、负责。费茂华老师几乎每幅选中的照片都认真查看了图说;宋靖老师看照片更是非常细致,组照几乎每幅都要查看。在后期复评的过程中,各位评委也是极为负责的,出现了很多次评委意见的冲突,最终通过阐述、讨论、投票等方法解决。应该说不管是在规则的设置、公正性、流程步骤等各个方面,都没有任何的问题,整个评选流程有序、得当、清晰、公正,这点从我自己的此次参与中也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