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研讨中华美学精神

来源:未知 责编:徐静 2015-11-13

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文联、澳门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行。本届论坛以“造型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育成”为主题,结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现状,以摄影、美术、书法等造型艺术门类为主,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中华美学精神指导艺术创作以及中华美学精神“走出去”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孙达、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以及董占顺、庞井君等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澳门中联办、香港中联办、香港艺术发展局、“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艺术领域80多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出席论坛活动。
左中一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复杂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巨大变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不迷失自我、不丧失根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如何守正出新,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永葆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如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如何从中华美学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创作更多凝聚中华美学精髓的精妙文艺作品,更好地以艺术的载体传播蕴涵在中华美学中的思想力量、人文力量、道德力量;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等等,都需要认真思考、探索和实践,也都为艺术家施展艺术抱负、展现不凡的学识造诣和创造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希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艺工作者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吴志良在致辞中表示,澳门一直担当着中国内地与西方对话的重要平台角色,直至今日,依然肩负这个任务,积极地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桥建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聚首一堂,集思广益,专题研讨,就是为了更好地增进彼此的友谊和合作,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共同谱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会议期间,中国摄协副主席索久林代表摄影界发表了《让中华文化中多感互通的艺术通感为摄影创作插上翅膀》的演讲。来自大陆的代表宋靖、梁明、郭小宁、徐希景,台湾代表林再生、王传信、黄华安、锺永和、刘育麟,香港代表吴连城、吴彦文、陈炳忠、彭丽雯,澳门代表郭敬文、甄国富、苏文郁等在分组讨论中作了专题发言。
 
由于共同或相近的艺术语言,共同或相近的美学内蕴,使得大家在造型艺术领域中能够集中讨论、深入交流,出现了可喜的回应、探索,甚至争鸣的现象,使得大家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寻更加彻底,并达成共识。
一是进一步坚定了中华艺术自信。文化自信是从事一切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复杂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巨大变化,如何不迷失自我,不丧失根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对自己的艺术有自信。论坛中,许多专家从自己理解出发,阐述了中华书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独特魅力,从本体上分析了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有的专家通过中西方艺术比较,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中华艺术对西方艺术的滋养,阐明了中华美学精神在世界艺术中的独到之处;有的专家从中华美学精神对外来艺术——摄影的介入,从多感互通的角度,深入阐发了摄影创作理念的重要发展;有的专家从西方文化的盲点出发,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阐述中华美学精神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贡献,等等。这些发言充分展示了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创造和贡献,极大地坚定我们中华艺术自信,这无疑是对艺术领域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上思潮的一个警醒和断喝,无疑会进一步增强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繁荣中华艺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探讨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呈现。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在当代继续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要守正出新,融入时代,决不能固步自封,踟蹰不前,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既是传统的、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新生的。在讨论中,有的专家从中国美术史的流变来论述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华美学精神不是一成不变,总有其时代差异性,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有的专家认为中华美学精神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在创新创造中呈现出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的特征;有的专家认为古代经典属于过去,当代中华艺术要得到世界认同,不能靠吃老本,必须靠能够打动观众、感动世界的当代作品,这才是衡量传承中华审美精神的标尺;有的专家强调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学习借鉴世界优秀艺术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互动交流中丰富发展中华审美精神;有的专家认为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的新形势,不断扩大中华美学精神在新兴领域的覆盖和推广。这些讨论使我们全面辩证科学的姿态面对中华文化,能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赋予新的时代生命力,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更加广泛的认同和喜爱,共同致力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是交流了中华美学精神育成的实践。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任何理论探讨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才能有意义、才能有作为,探讨中华美学精神育成建立在鲜活的艺术实践基础上。本次论坛的许多专家,不仅在艺术理论上有高深造诣,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大家,可贵的是,在中华美学精神传承发展上,也进行了艺术实践层面的探讨。许多专家认为,育成中华美学精神,必须强调人品、人格的修炼,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净化自己的同时,通过作品去净化社会;有的专家从艺术教育实践角度提出,应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创作最高指标,主张艺术与生活必须结合,必须具备人文与美学素养,能画、能写、能教、能研究。一些专家列出了东方写意油画、乡土写实油画、新东方主义、新人文主义、东方文人新美学等等现代中国画的探索,这些新鲜的现实经验成为研究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的最新样本。有些专家根据港澳自身现实需要,指出中华文化传承在本地区的特殊重要性,呼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中华艺术教育。有些专家提出要高度重视艺术评判标准,建立健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作品评价体系,在评奖评论中引导艺术创作。在论坛中,特别是在圆桌对话中,专家们围绕中华美学精神走出去的意义?走出去的内容?走出去的途径?走出去的方法进行了实践层面的交流。这些实践探索和意见建议,给与会者很大的行动启发,成为我们各种理论探索的有力实证,同时对于各有关部门和机构制定艺术政策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