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聚焦抗战影像的保存与传播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责编:高洁慧 文 2015-09-06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历史不容忘却”主题摄影展于8月31日在京开幕,《晋察冀画报全集》同时首发。这些抗战题材影像,对于研究重大历史问题,构建中国摄影史的完整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何完整地保存抗战影像,如何利用多种媒介广泛传播抗战影像?9月1日,由中国摄协主办,中国摄协摄影理论委员会、理论研究部、中国摄影出版社承办的中国摄影研讨会聚焦抗战影像的保存与传播话题,邀请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中国摄协顾问陈勃,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出席研讨会。90岁高龄的陈勃动情讲起亲历抗日战争的故事,讲述了自己从事摄影工作70年的心路历程,他说,抗日战争是个大熔炉、大学校,对于抗战影像的整理、保存与传播工作应该扎扎实实做起来。他还对中国摄影史研究等提出意见建议。
摄影家、策展人石志民介绍了编撰《晋察冀画报全集》及策展过程中史料收集工作的细节。他说,在原始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需要经过翔实考证,才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继而得到更充分地保存。他提出的资源共享概念,得到在场专家的认可。
策展人高初介绍了他组建年轻的团队,整理抗战时期摄影家的口述史,并通过反复采集、认真考证和现代化影像复制、存储技术,让历史影像得以显现的经验。他认为,原始的底稿需要细致考证和大量浩繁的整理工作才能提供使用。他们运用当代史学方法,进行开放式研究的成果,最终通过展览、出版等方式达到有效的传播。
策展人崔波建议,让抗战影像走下神坛,开放免费参阅图片的平台,资源共享,让更多人了解、知道这段历史。
摄影家、策展人张国通结合自己多年拍摄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的经历,希望此类题材的影像得到更好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历史真相。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丛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吴琼结合教学工作提出,抗日影像保存与传播应当在“抗战精神”指引下进行;要为史料分层、分级、分类;任何研究都是有限的研究,议题设置可以缩小研究目标,精确研究结果;积极申请国家课题可得到更多资助;孤证不立,多证必疑,抗战影像研究要首先建立编年史;要依靠新媒体、新技术等渠道跨文化传播。他们希望整合高校和社会资源,为抗日影像的保存、传播贡献力量。
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提出,世界收藏市场保存了诸多珍贵的史料照片,研究抗战影像,应从抗日根据地、正面战场、民间及反法西斯同盟国摄影师、日军在华摄影师等不同层面着手,才能更全面、更条理。
与会的新闻出版界专家认为,抗战影像的研究成果,为全方位报道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摄影界要更好地挖掘资源、提炼选题、传播成果,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抗战影像及抗战历史更好地传播。
高琴首先介绍了中国摄协启动的“口述摄影史”一期、二期的工作情况,感谢各位策展人、专家学者为“历史不容忘却”展览和研讨会所付出的心血,担当的责任与使命。她说:抗战影像是中国的断代史影像,也是中华民族影像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原始影像与史实挖掘梳理的实践,将成为影像历史研究、重现真实历史的重要方法与指导。专家们呼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或平台的建设,无疑会推动抗战等诸多影像的研究走向全面、走向丰富,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遗存惠民、文化精神传承的文化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