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的压轴大戏,在金像奖的颁奖典礼现场,拍惯了别人的摄影人成了绝对主角,身着正装的获奖者们像明星般走上光影大道,在巨幅签名墙上签名留念。一走进作为颁奖场地的宁波保利大剧院,别具特色的舞台设计就一下子抓住了摄影人的眼球。只见巨大的70-300mm镜头模型在颁奖舞台正中,多块超大的LED屏幕用一帧帧影像和画面,定格回望了时代沧桑巨变的每一个瞬间。开场大型歌舞《甬上风华》拉开盛典帷幕,精彩的专题片回顾了十届金像奖走过的历史进程。
在众多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参评者、观众眼里,这一代表个人成就至高荣誉的奖项,是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摄影队伍的一次检阅。那些走上领奖台的同行,将会成为更多人的榜样。他们以自己的实践见证着摄影的力量,所有的摄影人也从颁奖典礼现场,从有关本届金像奖的传播与分享中感受一份属于摄影的荣光。
节目源自“感动中国”
颁奖典礼的节目安排和设计紧紧围绕优秀摄影人做文章。其中唯一的语言类节目是用四川摄影家袁孝正与2008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真实事例改编而成,情景再现了袁孝正了解到一对坚守在悬崖之上的“二坪小学”整整20年的人民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事迹后,不顾年老和病痛,毅然和妻子一起背起摄影行囊前往海拔2800米的天梯之上,拍摄下了感受爱、传递爱、延续爱的作品《天梯上的夫妻小学教师》。因为照片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摄影家登上了天梯,用影像传递正能量,希望工程的脚步也再一次走进了大山,让天梯之上的彝家村寨8届224名毕业生的学习生活有了保障。
老摄影家深情寄语
两位80多岁的老摄影家亲临颁奖现场,领取属于他们的终身成就奖荣誉成为全场一大亮点。
摄影家茹遂初17岁即从事摄影工作,至今还在为摄影事业奋斗不止。他是《西北画报》筹建人,后一直在《人民画报》任摄影记者直至退休,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和纪实照片。他希望摄影能作为一种文化,突破摄影圈的局限,赢得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他说,摄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传递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艺术的信息工具,只有传播出去才更有价值。他把此次获奖看作是对自己一生从事摄影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并表示在有生之年还会继续努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摄影事业尽绵薄之力。他说自己最喜欢一位外国老者的话:“梦想与年龄无关”。76岁时,他自办“中国知名摄影家作品档案网”,把180多位摄影家的精品力作实名存档上网,其中80岁以上的老摄影家有70多位,目的是通过网络平台把中国知名摄影家的作品进行展示,为老摄影家留存影像档案。
邵柏林在195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成立时便出席了成立大会,他同年设计的中国摄协会徽一直沿用至今。他曾担任《中国摄影》、《大众摄影》编委,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对于自己在多年之后获评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十分感谢大家的厚爱。说到从邮票设计跨界摄影,邵柏林讲了一个词:智能横移。他认为,审美是绘画、雕塑、摄影、电影以及建筑等诸多造型艺术的共同基础,一个人要有很好的鉴赏能力,就能融会贯通。他希望现在的年轻摄影人能在艺术和审美上多下功夫,触类旁通。他表示:现在是好的时代,凡事不做则已,做则努力做好。他渴望再年轻一回,从头开始,重新学习和工作,重新生活和思考,“吾将上下而求索”。
讲述与老院长的缘分
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李洁军提交的作品《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拍摄的是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距大陆3海里的大茅岛麻风病康复医院的故事。
岛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李洁军说自己18年间拍摄,印象深的场景有很多,但最大的感受是麻风病老人从苦难走向了幸福。从1996年至今,去海岛的破旧渔船被快艇替代,从点蜡烛、煤油灯到用发电机再到现在架设了跨海高压电缆,从医院年久失修的危房到现在空调、彩电、太阳能、洗衣机一应俱全,从第一次上岛病人不让他拍照到现在和他们勾肩搭背、亲如一家,李洁军通过照片引发社会各界对这座小岛的关注和帮助,倾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关爱。大茅岛已成为令他牵肠挂肚根本挥不去、离不开的地方。
李洁军和69岁的康复医院老院长蔡昌金称兄道弟。这个沈阳军区副团职转业干部主动要求去孤岛上的大茅医院工作,十几年间以军人作风和执着奉献的精神照顾管理着康复患者和老人。他为患者奔走呼号、不放弃的积极态度也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李洁军。
如今,大茅岛上的镇村之宝——村口的大榕树已被岛民在树根上写下“洁军根”、“老蔡根”等不少名字,所有帮助过他们的机构和爱心人士都印记在每一个麻风病康复病人的心中。铁肩担道义,李洁军履行了一个摄影记者的职责,展现出摄影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