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鲍建国摄
4月19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记忆2013·中国新闻摄影盛典”颁奖典礼在太湖之畔的吴中区举行。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宋明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成丛武,吴中区委书记俞吉楠,区委副书记周云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乐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许振华,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副主席兼秘书长吉龙生,以及盛典评委代表孙京涛、李楠、宋靖、常河,推荐委员会委员代表严志刚、郑石明、徐京星、徐渭明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乐江在欢迎词中详细介绍了吴中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摄影资源,衷心希望更多的摄影记者、摄影家用镜头聚焦吴中,传播吴中。
邓维在致辞中表示,以“记忆”为主题的中国新闻摄影盛典将成为中国摄协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常设学术项目,旨在总结回顾一年一度的新闻摄影成就打造新平台、打造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留存更多影像史料,推出更多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才和作品。 今天,新闻摄影面临着诸多新动向,衷心希望这一活动在总结新闻摄影发展成就的同时,理性辩证的看待新技术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希望中国摄协与吴中区的合作,能够为中国摄影事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届评选,经推荐委员会和各大媒体推荐,广大新闻摄影从业者自荐,“记忆2013·中国新闻摄影盛典”共有182名摄影记者、64名图片编辑、61件多媒体作品参评。据统计,85%的参评者和参评作品经由推荐委员会推荐,15%来自自荐参评。参评十佳摄影记者者以传统的通讯社、报纸、杂志为主,参评十佳图片编辑者的供职单位除平面媒体外,还有通讯社及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平台,选送参评十佳多媒体作品者既有走在行业前列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也有从事多媒体制作的专业公司。最终评出的“2013年度十佳摄影记者”10人、“2013年度十佳图片编辑”10人、“2013年度十佳多媒体作品”10件,反映了当下中国新闻摄影的现实业态,体现出相当的专业水准,具有一定代表性。

领导和嘉宾为十佳图片编辑颁奖

腾讯网图片编辑王葳代表获奖者发言 鲍建国摄

领导和嘉宾为十佳多媒体作品获得者颁奖
颁奖典礼以现场超大屏幕为背景,制作精良的2013年度十佳摄影记者、十佳图片编辑工作成果展示短片,辅以对其中每个新闻摄影从业者的简短评价,简洁有力。2013年度十佳多媒体作品除了进行部分播放外,还对每部作品进行了简要介绍,一幅幅定格的画面,一帧帧流动的影像,一句句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段段动人心弦的音乐,牢牢吸引住了与会观者的视线和感官。
活动现场,中国摄协授予吴中太湖旅游区“中国摄影创作基地”称号。吴中区同时宣布,吴中太湖旅游区内的所有景点,将免费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开放。

活动现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为吴中太湖旅游区“中国摄影创作基地”授牌。 鲍建国摄
盛典期间还配套举办了“走向太湖、品味吴中”摄影作品展览、摄影器材展销等系列活动。
当日下午,知名图片编辑与苏州影友见面会在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日报社新闻图片中心主任徐京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地方报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郑石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东方早报副主编常河,新浪网助理总编辑、图片总监严志刚,中国县市传媒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徐渭明,合肥晚报摄影记者吴芳,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视觉总监杨晓东,中国青年报记者赵青、都市快报摄影记者夏阳与百余位苏州影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回复和解决了影友们创作过程中及图片编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指导者的耐心和真知灼见使许多影友获益良多。
同期,参会其他嘉宾和获奖者分成6小组,在当地进行了创作采风活动,并要求获奖者每人提交5-10幅当地创作的作品。在人间四月天的蒙蒙的春雨中,再次感受了美丽的吴中。

会后,获奖者和嘉宾合影
“记忆2013·中国新闻摄影盛典”评选结果
2013年度十佳摄影记者
王 敬(中国日报)
杨抒怀(晨报周刊)
吴 芳(合肥晚报)
吴传明(四川日报)
张 涛(南方周末)
陈 剑(中国青年报)
陈荣辉(都市快报)
周平浪(东方早报)
柳 涛(东南快报)
夏世焱(新快报)
2013年度十佳图片编辑
马俊岩(新浪网)
王 旻(潇湘晨报)
王 崴(腾讯网)
杨 杰(新京报)
杨晓东(嘉兴日报)
郑梓煜(南方都市报)
郑蓉蓉(信息时报)
赵 青(中国青年报)
夏 阳(都市快报)
郭 晴(新快报)
2013年度十佳多媒体作品
1314的礼物(作者:陈辉,南方都市报)
疫苗之殇(作者:郭现中 杨恩泽,南方都市报)
闪电乐队(导演:王斌斌;摄影:王昊中,北京百莲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邹春兰 退役举重冠军的搓澡后岁月(导演:江涛;摄影:孙红敏,北京百莲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梦365个故事——摄影队(作者:常庆辉,京华时报)
渐冻人(作者:谭扬,京华时报)
壮士暮歌(作者:吕迅,新华社)
中国“蜘蛛人”(作者:牛博,青岛大学)
春运之“破冰之旅”(作者:秦翼,扬子晚报)
汶川地震五周年视频系列之Earthquake victim offers help and inspiration(作者:曹欢,中国日报网)
获奖作品
点击下一页阅读部分获奖作者的访谈
#p#副标题#e#
访谈一:杨抒怀 晨报周刊(十佳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应该拥抱新媒体
从业10周年后的他,从战争、洪水、干旱、灾难、伤病、别病等硬新闻题材中抽离出来,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公共话题。残酷的事实有时候会他煎熬和无奈,但他选择了一个直面现实又能表达自我的大主题,展开多个维度的拍摄。因为负责,所以他晨昏颠倒、昼伏夜出;因为渴望,所以他奔波辗转、忍饥挨饿;因为热爱,所以他思考、焦灼,勤奋、突破。他在以自己的努力做好一名杂志的摄影记者,他以自己的选题和操作着,证明着摄影同样可以下一盘很大的棋。
我和所有摄影记者都是一样的,一直在拍照。从晨报到周刊,也是我的一个转变,杂志给了我一个新的窗口。我认为,现在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都应该拥抱新媒体,纸媒、杂志、互联网、微图片的传播,其实都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作为一个摄影记者的开题方向不应该只仅限于一个平台。很多摄影记者想着这个东西不适合在纸媒发,就不拍了,这是不对的,你面向的还有很多很多平台,所以必须拥抱新媒体。
摄影师要完成报纸的专题很容易的,由于报纸版面的限制,一般一个专题最多也只能发8张左右的照片,但是互联网对摄影师的要求则偏高,由于他们不受版面的限制,对一个专题能够更深刻的展示,动不动就需要20幅,那么,请问,一个专题中,你能拿出20张吗?
刚开始当摄影记者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多参加大的新闻事件,如矿难、地震、海啸等,可是时间久了之后,觉得自己拍完现场后,你对这个城市一无所有,没有人脉,所以很难深入。而在长沙做的一些专题,也是我喜欢的,对于这个城市的文化、人脉、气场等等我都很了解,这是我的优势,我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拍摄。
我成为了我身边一个拍照的人,我成为长沙的老口子,因为我会扎根这个城市,去窥视这个城市,所以才成就了我的一些作品。其实我身边有很多题在做,我每认识一个朋友后,他都会给我反馈,我都会找到一个题。任何人都不要“端”着,一旦“端”着你就看不到其他的面,要体验生活,开题的方向才会更广阔。其实,很简单,每一个题材都来自于生活,关键看你能不能抓的住,且做的好。
获奖作品:







组照 -《上帝给了我们一张沙发》
阅读更多
#p#副标题#e#
图片编辑其实就是幕后的一个推手。作为纸媒的图片编辑,我考虑的更多的是版面。做了快20年的图片编辑了,我所在的媒体,嘉兴日报有三个意识很重要,一是,摄影记者一定要有图片编辑的意识,二是,图片编辑也一定要有摄影记者的意识,三是,美术编辑要有新闻意识。这三种意识贯穿到图片的生产、加工到展示。
出色的图片编辑应该是从一个出色的摄影记者成长起来的,图片编辑的摄影意识很重要,没有摄影经验的图片编辑无法在拍摄过程中对摄影师提出合理的、更好的建议。 图片编辑不能简单的成为来料的加工,应该成为图片的操盘手。怎样在海量的图片中选择适合于你所在的媒体,适合于你所在的地区读者的口味的作品,这点很关键。
面对网络的冲击,我们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把内容做优、做的更有深度。我们要适应变化的同时,也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有了厚度,就有了温度,在读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温度。
其实网络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我们也做一个尝试,报纸现在的时效性是很弱的,我们也有要求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微博发布,并且第一时间发布到内部平台,网站也可以优先发布。用考核机制激励摄影记者多去拍图片故事。重要的是把本事学下来,毕竟,传播的只是一个媒介。
其实优秀的图片编辑比较奇缺,很多人认为这个岗位是在为别人做嫁衣,一个好的作品完美的呈现,图片编辑其实做了很多的工作,前期图片确定,指导摄影记者,跟进摄影记者拍摄,选片编排,上版等过程中,编辑辛苦且没有名利,那就要看能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这个很重要。但是我认为, 图片编辑应该有成就感,尽管他在幕后。
有人问我,成为一名好的摄影记者,有没有什么捷径?我认为,作为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的编辑意识很重要,怎样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展示出来,怎么样让读者观看的时候内心跌宕起伏、或者有吸引力,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思考层面,要多拍,还要舍得花时间,重要的还有就是要坚守,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获奖作品:


#p#副标题#e#
获奖作品:

这是韩亚航空空难当天的封面,选用一张足够表现气氛的照片铺满一个版面,加上解释性的制图,个人认为非常的棒。作为图片编辑,我们必须把每天的工作重点放在封面,寻求封面图片的突破,包括版式,包括设计,当然,最重要的是图片。这个版面把这三个方面都结合好了。

雾霾无疑是去年最重要的话题,在12月9日的封面,新京报创刊以来封面图片最多的一天诞生了,30张图片,一个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记录,真实反映了北京的天气状况,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感受到了一个雾霾趋势图。这组图片是我们的一个读者拍的,在新媒体时代里,约图是图片编辑的基本功。我们要拓展各种资源,利用好各种资源,让报纸内容丰富起来。这个版面是我喜欢的年度封面。

北京的一个游乐园荒废了很多年后就要拆除了。这让曾经对此充满憧憬和期待的人来说是一个遗憾。于是,在完全拆除前,让记者去拍了一组关于这个游乐园的照片。整个版面都用方画幅,这让办事看起来有所与众不同,也增强了统一性。城堡和农民,构成了有趣的对比,作为主图,有很强的趣味性。
#p#副标题#e#
其实图片有可为与不可为的因素,刚开始做图片编辑的时候,并不会委你重任,开始可能只是去找图,但是这些工作都是一个积累。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摄影专题最难的是前期,前期如何策划选题,如何和摄影师沟通,如何编版等都是图片编辑需要考虑的,我觉得我最大的挑战也是在这里,作为一个图片编辑,我希望能够让他们通过一个版面的展示,通过不停的沟通能够使整个团队都能提高,这是我所希望的。
信息化的时代下,图片的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也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展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观看的形式决定了你观看到了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怎么样在这个有限的版面里整合,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我所考虑的。
其实,版面只是一个有限的平台,大家能够通过版面去认知,可以再去网络上观看到更多的内容。有时候我也抱怨,我们没有好的照片,其实连州的时候苏文的那组照片给我启发蛮大的,他收集的那批照片也都是普通人拍摄的,反映普通的生活,可是是他的落脚点不一样,观看方式不一样,所呈现的效果不一样。
我读了4年的摄影专业,可是最终还是没办法让自己喜欢上拍照这件事,但是我就是喜欢摄影,我拍摄的时候,也站在图片编辑的角度,我拍照,只是为了更好的做图片编辑。在未来,我也将面临各种挑战,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做的更好。同时要感谢我的单位,领导给了我很大的空间,这点对我很重要。
获奖作品:



#p#副标题#e#获奖作品:

350亿元的疯狂: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下什么
姓名:贝贝 职业:学生 年龄:20 淘龄:4年 花费:3万
“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网购”。贝贝说她现在的衣服、鞋子、化妆品都是淘宝买的。喜欢网购主要是价格便宜,款式多,选择性高,现在网购越来越透明,在店铺里面买东西都有用户的评价,感觉比较保险。(2013年11月6日)

夜色中的Money Boy
2013年3月20日,接完客的晓亮在床上抽烟。今年19岁的晓亮是一名同性恋性工作者,“MB”是同志圈对他们的称呼,取自英文的Money Boy“金钱男孩”。





组照 -《上帝给了我们一张沙发》
阅读更多
#p#副标题#e#
访谈二:杨晓东 嘉兴日报(十佳图片编辑):图片编辑应该成为图片的操盘手
他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图片编辑奖获得者,他经历过西北和江南两种文化的滋养,他坚信好机制最终会让好照片胜出,他在前任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前行。作为所在报业集团视觉传播体系的掌控者,在他的策划下,无论党报、晚报还是杂志、网络等平台,其视觉传播既重视时效与新闻性,更重视在专业领域的认可和回应。他重视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更重视全球视野的培训与学习,他盘活资源开拓平台,实现新闻摄影专题“视觉1+1”,他勇于整合各种媒介,让图片实现立体化阅读,回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
图片编辑其实就是幕后的一个推手。作为纸媒的图片编辑,我考虑的更多的是版面。做了快20年的图片编辑了,我所在的媒体,嘉兴日报有三个意识很重要,一是,摄影记者一定要有图片编辑的意识,二是,图片编辑也一定要有摄影记者的意识,三是,美术编辑要有新闻意识。这三种意识贯穿到图片的生产、加工到展示。
出色的图片编辑应该是从一个出色的摄影记者成长起来的,图片编辑的摄影意识很重要,没有摄影经验的图片编辑无法在拍摄过程中对摄影师提出合理的、更好的建议。 图片编辑不能简单的成为来料的加工,应该成为图片的操盘手。怎样在海量的图片中选择适合于你所在的媒体,适合于你所在的地区读者的口味的作品,这点很关键。
面对网络的冲击,我们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把内容做优、做的更有深度。我们要适应变化的同时,也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有了厚度,就有了温度,在读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温度。
其实网络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我们也做一个尝试,报纸现在的时效性是很弱的,我们也有要求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微博发布,并且第一时间发布到内部平台,网站也可以优先发布。用考核机制激励摄影记者多去拍图片故事。重要的是把本事学下来,毕竟,传播的只是一个媒介。
其实优秀的图片编辑比较奇缺,很多人认为这个岗位是在为别人做嫁衣,一个好的作品完美的呈现,图片编辑其实做了很多的工作,前期图片确定,指导摄影记者,跟进摄影记者拍摄,选片编排,上版等过程中,编辑辛苦且没有名利,那就要看能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这个很重要。但是我认为, 图片编辑应该有成就感,尽管他在幕后。
有人问我,成为一名好的摄影记者,有没有什么捷径?我认为,作为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的编辑意识很重要,怎样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展示出来,怎么样让读者观看的时候内心跌宕起伏、或者有吸引力,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思考层面,要多拍,还要舍得花时间,重要的还有就是要坚守,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获奖作品:



#p#副标题#e#
访谈三:杨杰 新京报 (十佳图片编辑):“把好照片用好”是关键
从摄影记者到图片编辑,他的工作很平常。从常规新闻版面到现场、目击等图片专版再到封面,他的任务很繁杂。从他编辑的图片里,我们可以发现所在媒体的严谨与规范,深切感受品质源于责任的理念,也能够看出作为个体的他,可以用多样化的编辑手法倒逼记者拍摄的独特视角,他可以用不断创新的编辑处理,体现他奉行的“视觉优先原则下的新闻重要性”理念。因为认真,因为专业,他可以在每日的纠结之后,以最合适的方式完成工作,呈现图像中的时代命题。
从摄影记者到图片编辑,他的工作很平常。从常规新闻版面到现场、目击等图片专版再到封面,他的任务很繁杂。从他编辑的图片里,我们可以发现所在媒体的严谨与规范,深切感受品质源于责任的理念,也能够看出作为个体的他,可以用多样化的编辑手法倒逼记者拍摄的独特视角,他可以用不断创新的编辑处理,体现他奉行的“视觉优先原则下的新闻重要性”理念。因为认真,因为专业,他可以在每日的纠结之后,以最合适的方式完成工作,呈现图像中的时代命题。
从摄影记者到图片编辑,他的工作很平常。从常规新闻版面到现场、目击等图片专版再到封面,他的任务很繁杂。从他编辑的图片里,我们可以发现所在媒体的严谨与规范,深切感受品质源于责任的理念,也能够看出作为个体的他,可以用多样化的编辑手法倒逼记者拍摄的独特视角,他可以用不断创新的编辑处理,体现他奉行的“视觉优先原则下的新闻重要性”理念。因为认真,因为专业,他可以在每日的纠结之后,以最合适的方式完成工作,呈现图像中的时代命题。
人人都是图片的拍摄者和传播者的时候,作为一个纸媒的图片编辑在工作上面发生很大变化的。在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我们的摄影记者,而是去在互联网上找图。例如,以前发生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会派摄影记者前往现场拍摄,而现在,第一时间是先看一下微博上有没有图,图片库有没有图。因为现在大家都是摄影师了,大家会把图片传播到不同的平台上,如果微博上的图,我们会立马私信作者,就不需要派本报的摄影记者再去拍摄,除非重大新闻事件。
另外,是我们主动改变,新京报建一个网站,让摄影者主动发来一些作品,更多的摄影人成为我们的用户,这样主动出击,转被动为主动,发到大家的力量去拍摄,有时候发生一件事情,我们会去考虑哪个会员离的近,我们会让他们去拍摄,在这种情况下本报的记者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拍摄深度图片故事。这些快餐型的拍摄由社会力量来完成。
除了约稿方式的变化,还有一个变化是和摄影师互动。作为图片编辑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原则,哪张图片好就用哪张。其实互联网的模式下对于图片编辑来说,是好事。供稿的内容更多了,对于图片编辑来说,专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对图片的选择上,还有政治素养和新闻严谨性上,网络图片最容易出现差错,是不是今天拍的?是不是真实的?这个一定要认真去核实,反复核实,这个对于图片编辑很重要,当然,我指的是新闻照片。
真实性是第一位的,作为图片编辑要有这个鉴别能力。其次就是把好图片用好,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的时候,面对很多很多的照片,如何选择出一幅最能反映事件的照片,把好照片用好。
好照片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网站上、纸媒上、手机上,不同的媒介形式不同,需要的照片也不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保证图片真实的基础上,把好照片用好。这是关键。
获奖作品:

这是韩亚航空空难当天的封面,选用一张足够表现气氛的照片铺满一个版面,加上解释性的制图,个人认为非常的棒。作为图片编辑,我们必须把每天的工作重点放在封面,寻求封面图片的突破,包括版式,包括设计,当然,最重要的是图片。这个版面把这三个方面都结合好了。

雾霾无疑是去年最重要的话题,在12月9日的封面,新京报创刊以来封面图片最多的一天诞生了,30张图片,一个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记录,真实反映了北京的天气状况,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感受到了一个雾霾趋势图。这组图片是我们的一个读者拍的,在新媒体时代里,约图是图片编辑的基本功。我们要拓展各种资源,利用好各种资源,让报纸内容丰富起来。这个版面是我喜欢的年度封面。

北京的一个游乐园荒废了很多年后就要拆除了。这让曾经对此充满憧憬和期待的人来说是一个遗憾。于是,在完全拆除前,让记者去拍了一组关于这个游乐园的照片。整个版面都用方画幅,这让办事看起来有所与众不同,也增强了统一性。城堡和农民,构成了有趣的对比,作为主图,有很强的趣味性。
访谈四:郑蓉蓉 信息时报(十佳图片编辑): 观看的形式决定了你看到了什么
她整合摄影俱乐部资源,她关注影像实验室的创作,她给照片做点评、寻思路,她为专题报道策划视觉化的完美呈现。她是位有着不同媒体工作经验的图片编辑,她是有着摄影记者实践的图片编辑,也许缘于摄影和文学的双学位,她在图像整合传播中特别注重文字报道的运用,她能够将文图结合的传播整合出新意。她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平台,解答疑难,她利用图像传播,实现和读者互动交流,她尝试让读者理解具有当代艺术特质和创新图像,她从专题的庞杂图片中梳理主线,使传播更加有效。她的努力和尝试以传播为先,让图像说话。
其实图片有可为与不可为的因素,刚开始做图片编辑的时候,并不会委你重任,开始可能只是去找图,但是这些工作都是一个积累。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摄影专题最难的是前期,前期如何策划选题,如何和摄影师沟通,如何编版等都是图片编辑需要考虑的,我觉得我最大的挑战也是在这里,作为一个图片编辑,我希望能够让他们通过一个版面的展示,通过不停的沟通能够使整个团队都能提高,这是我所希望的。
信息化的时代下,图片的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也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展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观看的形式决定了你观看到了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怎么样在这个有限的版面里整合,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我所考虑的。
其实,版面只是一个有限的平台,大家能够通过版面去认知,可以再去网络上观看到更多的内容。有时候我也抱怨,我们没有好的照片,其实连州的时候苏文的那组照片给我启发蛮大的,他收集的那批照片也都是普通人拍摄的,反映普通的生活,可是是他的落脚点不一样,观看方式不一样,所呈现的效果不一样。
我读了4年的摄影专业,可是最终还是没办法让自己喜欢上拍照这件事,但是我就是喜欢摄影,我拍摄的时候,也站在图片编辑的角度,我拍照,只是为了更好的做图片编辑。在未来,我也将面临各种挑战,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做的更好。同时要感谢我的单位,领导给了我很大的空间,这点对我很重要。
获奖作品:



访谈五:王崴 腾讯网(十佳图片编辑): “内容为王”
“从复制粘贴的荒原,进入精耕细作的沃土”。她所在的网站靠独立思维的价值观,生产着高品质的原创作品。她整合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反映当下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以专业品质和人本情怀洞见中国,将精神内核传递给网友,并在广泛的渠道上获得读者和网友喜爱,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她注重让硬邦邦的主题变得有趣、有信任、有温度、更亲切,甚至通俗易懂。她关注的多是平凡人物,但个体的故事却能更多更好地映像整个大时代,折射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展示人性当中的多个侧面。她主持的栏目“活着”,已出刊350多期,正义、冷静、细腻、坦诚。
作为一个网络图片编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内容为王“,还有就是编辑本身对这个栏目的理解和把控。从策划选题,请摄影师拍,拍摄过程中的沟通,随时跟进,撰写图说等等,都需要去做的,而从图片中选取照片,排序,如何用一种比较有易于阅读的形式进行编排,不能让读者阅读2-3页后就不想继续往下点了,这些也很重要。需要掌握用户的心理,这也是网络图片编辑区别于纸媒的地方,他们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抒发,可以通过评论、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
我认为,网络图片应该更加注重主题,活着栏目大多都是大时代当中一个个个体为主题的作品。由于网络图片故事是没有容量的,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把图片故事呈现的更丰富,更有深度。在编排和选择上很自然就会多一点图片,但是,经过几年的积累下来,图片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现在活着栏目的一组专题图片的数量在不断的在减少,一直到现在18张。
作为一名图片编辑,我认为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平常跟摄影师人脉的积累,有了更多的人脉,稿源才会涓涓细流,内容才会越来越丰富。
获奖作品:

活着:二高舞蹈之外的生活
链接:http://news.qq.com/zt2012/living/ergao.htm


活着:微笑妹妹
链接:http://news.qq.com/zt2012/living/smil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