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13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圆满落幕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夏朝华,中国摄协分党组副书记王郑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以及丽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永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平,市委副书记朱晨,与来自世界各地知名摄影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机构负责人,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世界著名摄影家和嘉宾,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摄影界的摄影家齐聚秀山丽水,共襄艺术盛会。
黄志平在致辞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和热情好客的丽水人民,向与会领导、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丽水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民俗,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和丰富的艺术题材。近年来,丽水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战略目标,通过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合作,共同举办国际摄影艺术展,形成了独具丽水特色的摄影文化。摄影已经成为丽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金名片,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也成为国内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摄影展览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摄影艺术的交流,推动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提升了丽水的美誉度、开放度。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13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既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丽水市十年合作的成果展示,也是继续合力推进摄影艺术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丽水打造国际摄影名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真诚地希望通过一系列摄影展览、讲座等活动的举行,让更多的朋友领略光影艺术,感受“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独特魅力。
王郑生在致辞时,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向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一直支持关心国际影展和丽水摄影文化节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向在此次国际摄影展获奖者表示祝贺。他说,今天,我们以摄影的名义,相聚在丽水,摄影属于丽水,丽水也属于摄影。丽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已经连续十年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此次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参赛人数、来稿数量再次创下新高。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丽水已经成为国内外摄影艺术家欢聚的殿堂。摄影,已经成为超越国界的艺术语言,在日渐繁荣的文化大潮中,不断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同欣赏此次展览的优秀获奖作品,领略摄影艺术的美学意义,品读摄影作品的多元方向。他最后表示,愿以我们不懈的努力,让更多中国摄影艺术家通过这个平台看到世界,也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这个窗口深入了解中国。
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开幕式暨丽水国际摄影节在丽水举行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同丽水市领导共同观看展览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王郑生在开幕式上讲话
与此同时,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也吸引了今年的国际摄影文化节安排了200多个摄影展览,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的6000多幅精美作品供展。活动期间,丽水共开设丽水大剧院展区、丽水摄影博物馆展区、原油泵厂展区、市博物馆新馆、天园文化会所等展览展区。
今年的展览在规模上进行限制,在作品的质量上进行提升,主要展出在国内国际上有高水准的摄影人策展的展览或者摄影大师的作品,开创更广阔的国际影像视野,引入各类大型摄影机构,举办国内外知名摄影家讲座、论坛和座谈会,从艺术水平、图片布展、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来体现国际化、专业化水准。在展陈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平面作品展示外,还推出了摄影节学术主持任悦的手工书制作、多媒体展示等多种互动的创新展陈方式。
经过鲍昆、杜曦云、海杰、晋永权、矫健、王保国、于德水七位评委的认真评选,共评出丽水摄影节大奖10名,最佳展览30名。其中本网编辑吴承欢的作品《KODAK CINELABS BEIJING》荣获最佳展览奖。
名单如下:
摄影节大奖:
1、《摄影与书》 策展人:任悦 策展助理:王文静、聂小依
2、《此处与彼处/此刻与当时/代顿和南京》摄影师:肖恩•威尔金森
3、《木兰回家》 策展人:聂小依
4、《克拉美丽》 摄影师:袁洁
5、《自然历史》 摄影师:伯鲁•芭芭拉
6、《星星的面纱》摄影师:弗里茨•利特克
7、《我们舞在大路上》策展人:潘科
8、《疑江南》策展人:唐浩武
9、《蚕丝•尘封的记忆》摄影师:张卫星
10、《出发点:东非/丛林/部落/男女》摄影师:王武
最佳展览奖:
1、《有用的摄影》策展人:任悦 策展助理:聂小依 王文静
2、《复制》 摄影师:泰斯/鲁小本
3、《禾声》摄影师:陈吉楠
4、《见证百年》摄影师:金酉鸣
5、《中国风景/了不知冬夏》 摄影师:崔云
6、《现时》 摄影师:李晓
7、《三峡游记》 摄影师:黎明
8、《底片》摄影师:蔺梦凯
9、《松门拾得一片屐》摄影师:初小青
10、《瓯江长卷》摄影师:高金龙
11、《昆虫魅力》摄影师:马伟华
12、《山水间》 摄影师:高辉
13、《恍惚》摄影师:徐拥军
14、《止水》摄影师:朱是光
15、《KODAK CINELABS BEIJING》摄影师:吴承欢
16、《神眼家园》摄影师:何俊杰
17、《明星风采》摄影师:潘世国
18、《冷暴力》摄影师:李姿萱
19、《梦境》 摄影师:江洋
20、《生命的混沌》摄影师:陈雷
21、《心相》 摄影师:朱晓仑
22、《水滴》摄影师:张雨驰
23、《Dreamcar》摄影师:沈蕴杰
24、《流淌的河》摄影师:李兴华
25、《蜕变的城》摄影师:贾锦新
26、《变形记/绘画史中的道路》艺术家:董大为
27、《夜之旅》 摄影师:苏珊•凯伊•格兰特
28、《藏边人》 摄影师:汤凌霄
29、《食色》摄影师:鲍建军
30、《中国铁道工-我的草根兄弟》摄影师:李洪远
作品点评:
1、《摄影与书》 :书是作者经验的汇集和思维的推演,在信息缺乏、渠道阻塞的时代,印刷品给人以合法感和权威感。传媒发达的今天,个人意识获得前所未有的尊重,个体权利也在一点点的累积。让参与者自己动手来制作自己的书,是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己的感受和表达的重视。自己制作书的过程,是对混沌的经验、零乱的思路的梳理,也让制作者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评委:杜曦云
2、《此处与彼处/此刻与当时/代顿和南京》:肖恩•威尔金森以严谨含蓄的视觉叙事,记录了他对中国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观察与感受。他是资深的摄影教育者,而且是美国上世纪著名的摄影家米诺•怀特的学生。所以他的作品呈现了一种对细节的膜拜,可以让观众感到具有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摄影精神,细腻而且耐看。——评委:鲍昆
3、《木兰回家》 :木兰摄影小组以合作的方式,运用摄影记录、日常证物、个体叙述等我们常见却往往被忽视的途径,对社会女工进行跟踪关注和深度呈现。整个项目面对困境和问题展开探讨,客观冷静又不失情感,触动人心又不致煽情,是一次深入浅出的艺术行动。——评委:海杰
4、《克拉美丽》 :不是异域风情的猎奇,作者是汉族,她的镜头对准维吾尔族中产阶段,但视角是平视的。她把他们看做和自己一样的人,生活在当下社会文化氛围中的当代中国人。镜头中显影的,是不容忽视的尊严和智慧,以及令人羡慕的美丽和富裕。影像很柔和,却冲击着长期以来对他们的很多成见和偏见。——评委:杜曦云
5、《自然历史》 :铁氰印相、4X5黑白负片、扫描与数字打印、花、阳光以及老年妇女肖像。。。这些元素的结合创造出了美妙迷幻的影像,而且这些由古典与现代工艺结合的影像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花的阴影覆盖下的面容向黑暗中隐去,仿佛生命与岁月在时光中消逝,艺术家芭芭拉•丘瑞克(barbara•ciurej)和林赛•拉克门(lindsai•lachman)用令人惊讶的想象力和手法诠释了女性的成熟与时间的流逝。——评委:矫健
6、《星星的面纱》:摄影术发明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影像形成的各种可能性探讨,在这方面甚至显得不屈不挠。弗里茨•利特克的“星星的面纱”,是一个利用摄影女孩脸上的雀斑,来进行的一个影像工艺的实验。他利用了传统凹版印刷的工艺,制造了照片影像的凹凸感,让“雀斑”在平面影像的基础上生成了可触摸的立体感觉,为照片添加了“生命”。——评委:鲍昆
7、《我们舞在大路上》: 舞蹈如风,曾经吹动整个生命。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远去了,初民的葛天氏之舞。那时候,生命还有真实的欲望,一延伸就成了舞蹈。后来,舞蹈成为一件衣服,被历史刻上了沉重的花纹,布鲁盖尔的农民酒足饭饱,那是沐浴着神恩的一群小矬子在舞蹈,唱着上有天主,下有众生。歌声穿过400年,我们举着小红书舞在车站、舞在田间,如林的手臂,僵直的腰肢,集体唱“语录”,千人共一舞......是什么让舞姿如此沉重?“我们舞在大路上”,还是舞在历史中?如果没有,就让我们开拓一条大路,可以自由地跳舞,向着未来。——评委:王保国
8、《疑江南》:“疑江南”影像展,以平静而凝重的情感对“江南”这一从古代宋元以来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概念,进行了视觉的思考。今日江南,已非旧日之江南,喜新厌旧的人类,改造了空间,丢弃了历史,人类一直在路上,只是不知道未来在何方。“疑江南”整个展览语意清楚,作品视觉呈现丰富却又统一,很好的呈现了策展人的意图。
——评委:鲍昆
9、《蚕丝•尘封的记忆》:以一种富于文化象征意味 ——“蚕” 的生命遗迹,参与到作者对历史影像的借用、转述之中。其“自然”生成、并呈现出的对影像的遮弥与改变,在荒谬、异质主体构成的悖论下,导引读者进入了一个伏设的意义空间。——评委:于德水
10、《出发点:东非/丛林/部落/男女》:摄影家王武以田野调查者的严谨态度,用专业的摄影语言,拍摄了人类的起源地——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真诚、朴实的态度,还原非洲影像,去除模式化的非洲脸谱,以及贫穷、饥饿、瘟疫、战争、猎奇等固有影像模式,呈现了一个中国摄影家专业化的国际视野。作者多次前往那里,做了大量拍摄笔记,并出版《天真的摄影家》一书,显示了一位摄影家的整体、综合实力。——评委:晋永权#p#副标题#e#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主编徐静则强调了在摄影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摄影技术的重要性。“摄影科技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摄影毕竟是一门技术活,技术应该成为从事摄影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体现思想体现观察水准的好作品。”
“今天,我是作为普通摄影人来参加交流、学习的。”市委副书记朱晨说,丽水在十年间举办了五届摄影文化节,离不开广大摄影人、摄影家的鼎力支持。十年来,丽水并没有以急功近利的方式追求摄影形成产业后的实际效益,而是尊重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其艺术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朱晨说,摄影艺术的提高与摄影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的入行门槛越来越低,但“会拍照”并不等同于艺术创作、更非真正的摄影。摄影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因为具象是易理解的,但把握抽象事物却需要深厚的人文和技术积累。“九人展”作出的实验性尝试很可贵,有了更多创新,摄影才会在艺术性、专业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手工书展览现场
本网编辑吴承欢作品展出现场
蜕变——浙江摄影师十人联展展览现场
王庆松作品展览现场观众在凝视观看
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9人联展研讨会现场
庄跃成在谈他的《冰彩世界》从具象到抽象的创作过程
天园文化会所展厅
摄影师王武和他的作品#p#副标题#e#
8号下午举行的摄影专家见面会,汇聚了国内外资深策展专家、著名摄影家、媒体专家、出版专家、画廊经纪人等9位知名专家,为来自全国的33名摄影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安徽合肥的摄影师王京生一直把摄影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今年59岁的他全国各地到处跑,丽水也来了很多次,拍过遂昌南尖岩、云和梯田等。获悉这次摄影节有“专家见面会”的活动,他早早地在网上报了名。“我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拍照片。拍了几十年,但是我心中有个疑问让我困惑了很久:什么是好照片?评价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王京生说,他11月5日到丽水,这两天已经看了很多主题展览了,觉得收获不小,这次希望专家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
王京生最想找的专家是摄影理论家、《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王保国,见到王保国的时候,他还有点小激动:“我家里一直订《中国摄影》,我从上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对王保国是仰慕已久。这次摄影节给我提供了个机会,让我终于见到了本人。”王京生带来了50多幅作品,王保国仔细地翻看了,觉得他的拍摄技术没有问题,但是主题不够突出,题材四平八稳缺乏冲击力。王保国一张张照片给王京生分析优劣,一张张照片提出改进意见。“你觉得没法判断照片好坏,我建议你,以后在自己拍的照片中先分类,在分类照片中再挑特别满意的。一步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王保国建议。
“专家真不愧为专家,一语道破玄机啊!”王京生觉得这次来丽水不虚此行,尤其在摄影专家见面会上收获很大:“专家一指点我就懂了,我对以后的拍摄很有信心,一定能拍出一些好片来。”
丽水摄影师谭秋民一直把自己的镜头对准着刘祠堂背这条老街。不过谭秋民现在遇到了“瓶颈”:自己到底想拍什么?今后怎么拍?
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摄影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陈小波看了谭秋民的作品后,给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摄影师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自己的DNA。”她说,“我们的照片,要为社会文明进步做点贡献。你拍的是一条街,一个家庭,记录的却是整个社会。”陈小波建议在拍照以后,可以加一些文字的内容加以说明,并建议他多看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书籍。波特兰艺术博物馆的吉姆·雷西也建议谭秋民,照片画面要集中,突出主题。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姜纬也给谭秋民提出了建议:“拍摄不能贪大求全,画面可以集中一些,那样主题会更加突出。”
一整个下午时间,仍然让摄影师们觉得不够用,有好几个还向专家要了电话或电子邮箱,准备私下再继续交流。
#p#副标题#e#
本届摄影节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派送颁奖典礼门票,推出了摄影器材展示展销、摄影创作主题旅游线路,最大限度地让公众参与摄影节。同时,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画廊等摄影机构的关注,不少参展作品在丽水产生交易,并被多个画廊代理,市场化效益初步显现。
短短五天时间,共有数万人来丽参加摄影节,来自意大利等国家的摄影协会组织以及上海、南京、黄山、绍兴等多地的摄影团体慕名前来。其中,仅“快拍丽水一日”摄影大赛就吸引了1100多人参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各级媒体和新闻网站参与了摄影节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