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老友到访办公新址,中国摄协喜迎八方来客
文代会摄影界代表“回家团圆”
● 李倩/文 万戈/图
11月25日上午,初冬的北京已有了丝丝寒意,但位于东城区东四十二条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古色古香的院落,却被各方来宾的欢声笑语烘托得格外温暖。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出席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的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宣传部、文联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摄影界代表,港澳台及海外特邀代表和嘉宾共150余人齐聚这里,回到大家心目中温馨的“中国摄影人之家”,联谊联欢,共话友情。
这次借文代会召开而举办的联谊活动,成为摄影界盛况空前、难得一见的聚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李前光,中国摄协副主席王悦、王瑶、王文澜、王玉文、邓维、朱宪民、李伟坤、李学亮、张宇、张桐胜、罗更前,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王郑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分党组成员高琴,主席团和分党组成员全部到场出席。来自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摄影界代表中,有知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组织工作者,还有主管文艺工作的领导同志。一场聚集了如此多新朋老友的摄影盛会,令在场的代表们心潮澎湃!
在可以俯瞰老北京胡同风貌的多功能厅,李前光代表中国摄协致辞,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李前光介绍了中国摄协办公新址及搬迁工作的相关情况,汇报了中国摄协的有关工作。他说,这一天是中国文学艺术界和中国摄协都特别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第九次全国文代会胜利闭幕了;中国文联新一届主席团确定后,孙家正主席、赵实书记便第一个接见了文代会摄影界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中国摄协迁入新址后,第一次迎来这么多包括港澳台地区代表在内的全国摄影家欢聚,这是中国摄协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喜事和盛事。
代表们一步入一楼大厅,便被一曲亲切温馨的《常回家看看》吸引,这首歌曲代表的正是中国摄协广大干部职工对文代会代表们真诚的心声。大楼内部典雅别致的设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啧啧称赞的同时,也不忘在装饰一新的大厅中合影留念。整洁明亮的大厅、“中国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旁、娇艳明丽的花簇前,代表们相拥相抱、相握相依,快门声不绝于耳,闪光灯烁烁耀亮……宾客们丝毫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摄影人的责任,纷纷拿出相机,既担任镜头里的主角又担起拍照的工作,只想把这次盛大的聚会永远记录在镜头中,驻留在心目中。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正是交流沟通的绝佳时机。在位于办公楼六层的中国摄协多功能厅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址变迁发展纪实图片展”吸引了众多摄影家的注意,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见证的是中国摄协会址的更迭、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这厢正回忆过往,娓娓道来,那边的代表们也聊得热火朝天。有的人在聊起各自最近的见闻,有的人在分享最新的摄影界讯息。未曾相识也没关系,联谊会为摄影人搭建起了最好的桥梁,新朋很快成为熟识,摄影是大家共同的话题。
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当高清大屏幕播放起工作人员精心制作的201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成果展示短片时,人声鼎沸的多功能厅里立刻安静了下来。中国摄协在2011年走过的一个个坚实脚印通过一帧帧照片重现:汶川震后三年巨变之影像见证,“送欢乐下基层”系列活动携感动走四方,中央领导视察新址,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收获累累硕果,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推出新人新作,中国第十四届国际影展再掀高潮,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关注颇多……丰富的影像资料背后,是中国摄协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创新开拓。代表们纷纷表示了对中国摄协工作成果的钦佩和祝贺。
一个多小时的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沉浸在摄影大家庭温暖亲切气氛中的代表们尚意犹未尽,为了将这难忘的一刻长久地留驻,全体嘉宾在中国摄协办公楼前集体合影,记录下欢聚一堂的群情振奋,为中国摄协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这短短的相聚时刻,摄影界代表们共议峥嵘岁月,畅谈摄坛变化,展望美好未来。说不尽的话,叙不完的情,都化作对摄影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共同祈愿,祝愿中国摄影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上新的台阶,创造新的业绩,谱写新的辉煌。
李前光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界代表介绍了中国摄协会址搬迁的历程和中国摄协近期的工作情况。
沿着北京东四十二条古香古色的胡同,出席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的摄影界代表走向中国摄协新址。
2011年度中国摄协工作成果展示短片,受到参加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的摄影界代表的热情关注和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