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书苑

京版北美引进《埃里克 索斯:乒乓对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尤克里里 2016-03-23

《埃里克 索斯:乒乓对谈》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
原书名   Ping Pong Conversations: Alec Soth with Francesco Zanot 
作者
【意】弗朗西斯 扎诺特 著
【美】埃里克 索斯 摄   
【中】杨卓君 译 

定价 59.00元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扎诺特,摄影评论家、策展人,曾与诸多全球顶级摄影师共同策划展览、出版书籍。他在意大利及海外的各大培训机构都开办过关于摄影史和摄影理论的课程及讲座,其中包括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罗马美国学院及米兰语言传播大学。他现任由米兰Forma摄影基金会和米兰新美术学院共同创办的摄影和视觉设计硕士项目的主任。在担任“对立”(Contrasto)摄影展览活动顾问的同时,他也是摄影季刊Fantom-Photographic Quarterly系列杂志的副主编。
 
埃里克·索斯,摄影师,1969年出生并居住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他的作品曾在多个个展和群展中展出,包括2004年惠特尼双年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2008年,在法国巴黎网球场艺术馆和瑞士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埃里克·索斯的大型展览。2010年,沃克艺术为埃里克·索斯策划了一场名为“自此至彼”的大型展览。同年,米兰三年展举办了一场名为“密西西比,尼亚加拉”的埃里克·索斯作品展。2011年,罗马国际摄影节将“罗马任务”这一常设艺术项目委托于他,这也就是后来的《无情的妖女》。

编辑推荐
一场艺术与创作的对话

《埃里克·索斯:乒乓对谈》是意大利摄影评论家兼策展人弗朗西斯·扎诺特与美国著名摄影师埃里克·索斯之间一次持续较长时间的、深入的对话。作为玛格南图片社成员之一的埃里克·索斯,不仅延续了玛格南图片社的品质经典,更成功打造了自己的标志性风格。

诗意的风景?苍白的肖像?忧郁症?8*10?边缘人?......这些构成了我们对埃里克·索斯作品的直观印象,但都不足以描述这位传奇摄影师非凡的才华。埃里克·索斯凭借其犀利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挖掘出了摄影表现的多种可能性。在本次对谈中,我们得以了解摄影师本人对作品的评价及其创作起源、拍摄过程。

本书共节选了埃里克·索斯的78幅作品,其中大部分来自摄影师的经典系列:《密西西比河畔的睡梦》《尼亚加拉》《W的最后时日》《破碎手册》......也有部分单独的作品,甚至有此前从未面世的、甚至尚未命名的作品收录其中。在重新编排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全新的叙事——由一次谈话开启的作品故事。弗朗西斯·扎诺特与埃里克·索斯就每一幅作品开展讨论,这些讨论是否可以解答索斯迷们心中的疑问呢?且听索斯畅谈作品中那些带有讽刺意义的现实的反差,那些褪掉了“一切形式的表演”的真实......

内容简介
美国籍摄影师埃里克·索斯与意大利策展人弗朗西斯·扎诺特开始了一次长时间的、友好性的交谈。通过客观分析自己所拍摄的知名作品,尚未公布的,甚至是无人所知的其他作品,索斯深入地回顾了自己的摄影职业生涯。
埃里克·索斯拍摄了大量的边缘人,但这些人并不是埃里克·索斯有意拍摄的,他们构成路上所见的一部分。他用镜头捕捉着这些人常人的一面,走进他们的生活,甚至进入他们的房子,于是,房子和房子内部的细节都袒露在摄影师的镜头中。
在本书中,针对每张照片而展开的对话都被独立成一部分。索斯的这些作品在书中都被完全打乱,并按照以下两个方面重新排列开来:追溯记忆的开端、探讨相关的文化问题。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排列顺序,作者只是希望能够建立起一种从未预见到的、不可预见到的内在联系。

序言
埃里克·索斯:摄影的循环利用

埃里克·索斯(Alec Soth)是一位投身于摄影项目的摄影师。尽管他的每一幅照片各具价值,甚至毋庸置疑地被认为是一幅幅独立的单幅照片,但只有在原本的图片系列中,它们才会完整地体现照片的本意,如此才能有助于叙事的发展,而这一点则常常塑造了照片本身。

上述陈述或许令读者对本书略有歧义。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本书中选用的埃里克·索斯的照片都脱离了原有的语境而混杂在一起;其次,它们或许被看作是足够独立的照片以至于每幅照片即使全然独立于前后的照片而仍可撑起每一章节的核心,但依据本书作者的意图,图片之所以以现在的方式而非埃里克·索斯作品原本的结构呈现,不仅仅是因为本书从头至尾也是根据时间线索记录埃里克·索斯事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里程碑,同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从不同系列中摘选出的图片中有许多根源上的和不可预见的联系混沌其中。

多年之前,吉多·吉迪(Guido Guidi)告诉我,他认为一组优秀的用于出版的照片系列应当是随机从任意一处开始看都是值得推敲和考验的,即便是通过非线性的方式。这是因为当下很多读者看书的习惯都是在章节之间自由跳跃,反复阅读,这也是埃里克·索斯的系列会遇到的事。而多亏了他照片本身自有的特性才使得它经受住了考验,这一系列的照片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用来形容自己的术语——传播。实际上,将这些照片和其他照片并置时,这种使用隐喻来传达照片含义的方法便会奏效。 “万物燎原,始于星星之火。” 一位法国哲学家如此评价此迹象产生和消逝同时发生的过程。在埃里克·索斯的照片中,由于关注点太多,照片本身更容易因为其罕见的不安定感而被认为是自成一派,虽然实际上他并没有过度使用这些元素,反而是轻而易举地将镜头外的元素与之很好地结合。

本书中所列的图像通过一些零散的对话被再次拼接起来。我们不仅能够从埃里克·索斯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摄影实践一直到他近期作品中的流变去体会他的诗意、美学及摄影风格,还能通览一系列他所强调的基于理论、程序及文脉上的重大议题。通常来讲,对于这些最重要的话题,他通常保持着一个相对开放的立场,能很好地包容不同的规则。然而,他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调解斡旋或是促进融合,而且是将摄影看作在一个独立且复杂的系统下一系列思索的结果,并且超越了任何题材、应用、功能及技术的区别。换句话来讲,为了符合他当时的道德行为准则,他在摄影中也不抛弃任何东西,他把各个元素收集起来,回收利用。从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发现在摄影世界中他为自己所选择或者未选择的角色,因此,他是一位与国际画廊、博物馆合作的艺术家,同时是一家享有声望的新闻摄影机构的成员,更是一位特别成功的博主及独立出版人。

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因此得以融合,也就是说,他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独主题的背景,而且与之前的列表一样,它传播的渠道广布在展览空间、报纸、网络和书籍等媒体中。与此同时,他也要处理介于抓拍和摆拍间的对立与分歧,并且有效地利用这两种手段。他意识到每一幅照片都包含着对事实的改变。每当他认为抓拍或摆拍有必要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直接介入被拍摄对象,然而他从不掩饰每次按下快门后捕捉到的精准瞬间的偶然因素。

他和历史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他不隐藏对任何古往今来的摄影师的喜爱之情,不吝于在作品中向他们致敬。这么多年来,他并没有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可辨识的标准,而是尽力隐藏本我,反而越来越难以辨认,就像他最近系列作品里的那个大胡子主角,没有人可以当即判断他的身份。总的来说,他的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在种类繁多的摄影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与此同时,这本旁征博引的对话录也最终为我们勾勒出了他不断自省的心路历程。

而从内容上来看,埃里克·索斯的作品经常是基于一种二分法的顺序来衔接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他的3个主要系列:《密西西比河畔的睡梦》(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2004)是梦与真实的对比与结合;《尼亚加拉》(Niagara)(2006)是爱与死;《破碎手册》(Broken Manual)(2010)是隔离与社群。在这里,埃里克·索斯行进于欢愉和绝望、开放与封锁、娱乐与荒谬间的钢索上,而其结果便是持续的不稳定性。比如,明白任何事物在任何时间都会让人产生疑惑。毕竟,在本书的标题的拟声词中已经存在了一个二分法,它不仅象征着2012年6月我们这次谈话的问答往来,同时更像是指出了我们在他明尼阿波利斯的工作室是如何打发时间的——交换关于乒乓球拍的照片、书和录音。


弗朗西斯·扎诺特
 


 

点击进入 观看更多埃里克索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