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6月30日,王金祥在四川为第8任雷锋班班长曾树林拍照。

2月26日,图文书印完发行后,来到雷锋团赠书。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62岁的王金祥将军端着相机,寻找、采访雷锋班历任25位班长,为他们拍摄影像,脚步遍及全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时春、夏、秋、冬四季。
3月3日,《雷锋传人——雷锋班历任班长影像记忆》即将公开发行,为这本书奔走将近一年的王金祥将军在忙碌之余,又略有些忐忑。“为弘扬雷锋精神助力,为雷锋传人立像,为班长带兵做人提供借鉴,为历史留下影像文本记录,这些目标,我做到了吗? ”“这只是开端,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想到此,将军又有些释然了。
自费拍摄25位雷锋班班长
为了能够胜利完成这次采访拍摄任务,王金祥为了解每位班长的经历、现状、脾气秉性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精心制作了采访提纲,有的提纲甚至列了多达上百个问题。
王金祥当战士的时候,与团摄影员住一个宿舍,跟摄影员一起玩相机、做暗房、冲印、放大照片的经历使他爱上了摄影。四十多年来,王金祥将这个业余爱好坚持了下来。“雷锋班班长,有一位已经病逝了,另一位因病出不了门了。”2012年初春,军区机关几个同事的闲聊触动了刚刚退休的王金祥的神经。“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抢救性地留存雷锋班历任班长的影像文本资料,给历史留点记录。”王金祥说,这仿佛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历史使命。此时,他突然想起一位摄影师曾经对他说过的话:“摄影只有与社会、时代、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焦距的价值。”
下定“作战决心”这个过程,王金祥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思考:“从学子到回乡务农、从战士到将军,我是一路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前行的。我现在是一个将军,当年当兵时,我第一个认识和依靠的人就是班长,是班长手把手教我们整理内务,领我们摸爬滚打,帮我们迈出军营的第一步。班是军队体制内编制最小的单位,班长是士兵成长的第一位引路人。以雷锋名字命名的雷锋班,50年来由25位优秀军人担任班长,他们是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的继承人,是雷锋事迹亲力亲为的传播者,是雷锋形象的时代代言人……”
王金祥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定下寻访并拍摄历任雷锋班班长的决心后,他很快在电脑上拟定了“作战方案”,并进入“战前准备”阶段。之后,还专门去雷锋团进行了“临战强化训练”。“坚决抛弃过去高大全的摆拍,坚持用真实、平实、朴素的摄影语言展示50年来雷锋的传承,在文字表达上要叙述这段故事,从中看到军队成长进步、个人成长成才的历史,不做个人事迹集萃、典型事迹报告。对于敏感话题做真实论述,不回避质疑。”在制定“作战方案”上,王金祥将军突破传统的框框,对自己做了如上要求。而在“战前准备”上,王将军更是对一些人物肖像摄影的传世佳作几乎逐页逐图作了研究并记下笔记,还从网上搜集了几个G的人物图片肖像、油画肖像资料进行学习。
50年,25位雷锋班班长,分布在全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了能够胜利完成这次采访拍摄任务,王金祥为了解每位班长的经历、现状、脾气秉性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精心制作了采访提纲,有的提纲甚至列了多达上百个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金祥从个人积蓄中取出5万元现金作为这次采访的费用,同时再给退休的班长们带点慰问品,给一位班长的遗孀带点慰问金,请约来的班长吃顿便饭。
从首位班长到90后的小班长
他们有4位已经年过70岁,有的正逢事业的巅峰时期,工作十分繁忙,而最小的一位小班长,是一个“90后”,与他有40岁的年龄差。
王金祥将军退休时是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作为一名将军,以个人的名义去拜访25位班长,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并为他们拍照,却显得不那么简单。他们有4位已经年过70岁,有的正逢事业的巅峰时期,工作十分繁忙,而最小的一位小班长是一个“90后”,与他有40岁的年龄差,如何赢得不同年龄段的他们的信任,取得身在不同岗位的他们的支持,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绝非易事。
2012年6月29日,冒着难耐的酷暑,王金祥来到四川南充,见到了曾经给雷锋当过班长,也是雷锋班第一任班长的张兴吉。时年72岁的张兴吉身体高瘦、腰不弯、背不驼,两个人一路拉着手爬上9楼张兴吉的家,关于雷锋与雷锋精神的话匣子也就此打开。
在张兴吉的眼里,雷锋思想纯洁,感情丰富,平时眼勤、手勤、腿勤,从不闲着。“他个别跟我说,入伍前他就会跳交谊舞,还特别爱照相,让我看的入伍前的照片有十几张。”而在班长张兴吉的印象中,雷锋也有点年轻人的小脾气,比如因事赶不上饭,他自己到炊事班找吃的,炊事员说他,他嘟着嘴不高兴,可一转眼就好了。
雷锋班第三任班长于泉洋入伍前与雷锋一起当工人,入伍后他与雷锋外出购物时拍了一张合影,成了唯一一位与雷锋单独合影的战友。雷锋因公殉职时他就在现场,第一个把雷锋抱在怀里检查伤情,又送雷锋去医院抢救。10年前,于泉洋患上小脑萎缩,走路、说话都有些费劲儿。
入伍前,于泉洋便经常听到雷锋的名字,“我在弓长岭铁矿当工人,雷锋在焦化厂上班。当时,雷锋就是‘红旗手’、‘先进生产者’,单位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常常广播他的事迹,了不起!”于泉洋说。#p#分页标题#e#
“雷锋总是掏钱帮助别人,有人质疑,雷锋哪来那么多钱?”王金祥将军没有回避社会质疑,反而针对质疑向老班长展开追问。
“我们当工人时,工资三四十元,那时每天伙食费才几毛钱,雷锋参加工作早,没家庭负担,有点积蓄。”
“雷锋是不是喜欢照相留念?”
“那时一张一寸照片几毛钱,不是贵得照不起。”
“雷锋做‘傻’事不爱张扬,可他的事迹在生前就广为传扬,还留下了那么多照片?”
“雷锋那时候是典型,照片有军区工程兵和团里机关的同志下连队拍的,有雷锋外出开会、作报告时拍的,也有上面来人采访时补拍的,就是按事情发生的样子再做一遍拍一遍。”
“有人说在送雷锋去军区总医院的路上,遇到一辆马车占路耽误了时间?”
“没有这事,我们在车上轮流抱着雷锋,和他说话……雷锋渐渐就没有呼吸了……”
由于于泉洋患病在身,王金祥曾经把对他的采访列为最困难的采访,采访提纲准备了上百个问题,结果一个没用上,都是临场发挥。而几十年过去了,于泉洋在提到雷锋出事故时迸发出来的痛苦,也让他这位老将军十分动容。
“你一个将 采访我有什么目的”
“此前,他拒绝我多次,颇为委婉的理由是‘我就做了那么点事,没什么可说的! ’”
作为一名将军,去登门拜访雷锋班班长,是会受到热烈的欢迎?还是会受到冷遇?王金祥说,愿意接受采访的占多数,但也不乏“公务非常繁忙”的“班长”和脾气直、性格倔,甚至冷言拒绝的“班长”。
能够采访拍摄第十九任班长李有宝,王金祥连称“不容易”。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他十分繁忙,以至于多次约好的见面都因为他“工作安排不开”而放他鸽子。经过小半年的N次热线通话,直到初冬,王金祥才得以见到李有宝。
从农家学子到炊事班“掌大勺”的,再到雷锋班班长,一直到提干,李有宝遵循着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传统”,每一步都走得很勤恳很踏实。在宣传雷锋精神的道路上,他更是从未间断。在参加联合国利比亚维和行动时,李有宝还把雷锋形象带出了国,并在驻地建起了雷锋展览室,供驻地群众来参观。
对于自己几次被爽约,王金祥表示自己不会对李有宝有成见,“四十多岁的青年,正处在事业的巅峰期,也正是忙的时候。”
相比于约见李有宝的不容易,与第七任雷锋班班长张思荣的见面,曾让王金祥将军“浑身不得劲。”“此前,他拒绝我多次,颇为委婉的理由是‘我就做了那么点事,没什么可说的’。电话打烦了,他便反问到‘你一个将军采访我,有什么目的?是想扬名还是想赚钱?’”
王金祥采访过的几任雷锋班班长评价张思荣时都说,他为人耿直、没啥坏心肠,就是脾气倔、个性强、爱打抱不平。王金祥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说明来意,在确认是真心真意地拍摄采访后,张思荣才在爱人的催促下换下睡衣。采访从上午8时30分进行到下午4时,采访结束时,王金祥的感觉却是十分畅快。
祖籍山东的张思荣自称有点儿怪,看着不顺眼的事就算与自己没有关系也主动找茬儿管。随队援助老挝修铁路时,半路上陷了车,他带领雷锋班徒步30多里路,肩背手拎地给前方工兵送炸药、送粮食。转业到地方后,由于看不惯劳民伤财、铺张浪费、不顾民情民意的事,甚至忍不住与自己的领导动了手。而后来调到民政局后,他更是走村串户扶贫帮困。1998年,木兰县发生洪水灾害,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奔波在抗洪一线,从脚肿到大腿根,他仍然坚持一个堤一个堤地查看水情,整整一个月没有离开。“您这位将军来我家采访拍摄,没遇到过。拿不准,有误解,还请您原谅。”事后,张思荣向风尘仆仆的王金祥道歉,而王金祥早已前嫌尽释,甚至还十分欣赏这位老班长的为人。“那是一个非常清澈透亮的人物,疾恶如仇、爱憎分明,代表着雷锋班班长的性格。”王金祥说。
与新生代班长“侃大山”最快乐
“他们阳光、有朝气、思维活跃、不拘谨,没有思想框框,说话办事坦诚直率。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雷锋精神在新一代青年中的传承与发展。 ”
2005年3月,雷锋班班长进入“80后”时代。2012年10月,雷锋班班长又跨时代地步入“90后”时代。与“80后”、“90后”班长们的交往与交流,让王金祥将军感觉到很快乐。为什么快乐?因为“他们阳光、有朝气、思维活跃、不拘谨,没有思想框框,说话办事坦诚直率。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雷锋精神在新一代青年中的传承与发展。”
“1964年‘大比武’的科目过轨道桥,我们发展到在夜暗条件下,1分种内通过60米钢轨桥。雷锋手榴弹投掷胳膊投肿了,现在的兵身体素质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很多人入伍前见过玩过真人CS,在战术训练上我们适应得很快。”对于前来采访的王金祥将军,薛步瑞侃侃而谈军队的进步、战士的变化,这让王金祥感觉到很新鲜。
同为“80后”的第二十四任雷锋班班长黄帮维则向老首长讲述了他们班在宣传雷锋精神时遇到的尴尬事。雷锋班一直保留着雷锋的床铺,去年2月20日晚,“雷锋班”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战士正在叠一身发黄的旧军装的照片。博文写道“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把老班长的被褥铺好,清晨再叠好,50年来,一直如此,就像老班长从未离开过我们。”
“没想到这条微博在几个小时内就被转发数千次,评论潮水似地涌来,认同者觉得这是特别有价值的仪式,质疑者说是形式主义、无聊,有人说叠衣服还照相,像雷锋一样摆拍。”面对王金祥将军,黄帮维满肚子委屈,“为了维护老班长雷锋的形象,维护雷锋班的形象,我领着全班同志点灯熬油地写帖、回复,差不多忙活了一整夜。”#p#分页标题#e#
“不气愤就不是雷锋班战士了!不过初上微博,可能对那种无限自由的氛围不大适应。这是一种新的交流手段,在热烈的讨论中,你要相信正能量一定会战胜负能量。”面对新生代的雷锋班班长,王金祥的话语重心长。
2012年10月25日,1991年10月出生的毕万昌被任命为第二十五任雷锋班班长。这位新生代雷锋班班长经历丰富,不仅当过行业工人,也当小老板,入伍后,也曾因为与哨兵争吵而被下派到连队锻炼。终于又在跌倒的地方爬了起来,成为历任雷锋班班长中第一位以共青团员身份上任、第一个从雷锋连以外调入、第一个“90后”班长。
雷锋班的新面孔,让王金祥感受到雷锋生前所在团这个光荣的团队为适应军队建设转型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新风,“从中我也仿佛听到了雷锋班建设新步伐的铿锵脚步声。”王金祥说。
据愁由辽宁省文联主办,辽宁省摄协承办的《雷锋传人——雷锋班历任班长影像记忆》王金祥将军摄影作品展暨图文书首发式将于2013年3月3日上午10:00在铁西区文化馆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