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解读:环境肖像大师—阿诺德·纽曼

来源:新华摄影 责编:影子 2012-05-14

 

阿诺德·纽曼

   “我们不是用相机在拍照,而是我们的心与头脑。”——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1918——2006)

    纽曼1918年3月3日出生于纽约,美国著名摄影师、“环境肖像”手法运用大师,是世上最知名也最值得尊敬的摄影师之一。

    纽曼最拿手的是在瞬息之间将被拍摄主题安置在体现他们职业特点的典型环境中,成为人物身份与性格的最佳表述。人们因此给纽曼的肖像作品取了一个专用名词“Enviromentalpor-traiture”(环境肖像)。

    “环境肖像”强调被摄者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他说:“我不想要只是随便的背景,周遭的场景必须要加入构图并且能够帮助观赏者了解主角。不管被摄者是谁,这必须是一张有趣的照片,单纯的人像照是没有意义的。”

  纽曼的父亲曾经营旅馆业。整天与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旅客打交道,使得纽曼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特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成为人像摄影家埋下了根苗。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与人交际的本领,三言两语,便能由生变熟。这套本领,在人像摄影中十分有用。纽曼说:“不管是什么人,在被人拍照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局促不安之感。作为一个人像摄影师,就要善于和被摄者打成一片,使他们在你的面前,无拘无束,言笑如常。”

 

《斯特拉文斯基》(1946年)

  这是一幅大胆得出奇,又严谨得出奇的摄影佳作,照片中一架大钢琴占据画面的五分之四,作曲家身处一隅,人物与钢琴间,有着微妙的旋律感。同时,钢琴盖与支柱所形成的大三角,与作曲家托腮沉思所形成的小三角互相呼应,就像乐曲中的主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以强弱不同的音色所进行的变奏。在拍摄过程中,纽曼不断变换人物位置和姿势,共拍了26张底片。经过仔细筛选,选定了其中的一张,并在后期制作时进行大胆剪裁,形成这幅杰作。

 

《玛丽莲·梦露》(1962年)

  照片是梦露1962年1月参加在好莱坞制片人亨利.温斯坦的贝弗利山别墅举行的一次聚会上拍摄的。照片中的梦露全无人们常见的性感女明星的光彩。憔悴黯淡的面容,蓬乱的头发,失神的眼睛,睫毛上隐约还挂着泪珠……联想到她7个月后的自杀,这张脸上所显示的一切已足以令人心惊了。

 

《毕加索》(1954年)

  拍摄于毕加索的住所,纽曼当时计划是在毕加索工作室里拍摄,但毕加索一开始对要求拍摄的摄影师并不感兴趣,只给了纽曼1小时,结果他们拍摄了5小时,而这张照片成为最具特色也流传最广的毕加索肖像照,摄影师想表现毕加索目光敏锐的凝视,在画面中加了剪裁线,这是剪裁后的照片,凝视的目光仿佛射向你的内心,这种眼光,正是这位绘画大师最典型的个性特征。

#p#副标题#e#

 

《舞蹈家格瑞姆》(1961年)

  同纽曼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张以高度简洁著称的环境肖像作品,个人风格特点非常显著。玛莎.格瑞姆是一位现代派舞蹈家,作品取排练场一角,白墙做背景,墙上一根木扶手横贯于画面,主人公着黑衣裳也是整体中唯一的黑色块,画面之简洁正如评论家们所说的;“画面的简洁甚至达到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的炉火纯青的地步。”

 

《阿尔弗里特·克虏伯》(1963年)

  照片体现了一种邪恶的氛围,有人对此评价说,纽曼肯定熟知克虏伯的背景,知道他为赚钱不顾劳工的死活。当时克虏伯看到这张照片后对纽曼说,将宣布纽曼是不受德国欢迎的人。

 

《罗伯特·莫赛斯》1959

 莫赛斯是纽约市的一位政务官员。以高楼大厦为背景,表现出人物与城市的关系。手里拿着成卷的蓝图,似乎仍在进行城市的前景规划。为了得到人物与景物的完美结合,纽曼甚至让莫赛先生斯孤零零站在河边一条悬空的钢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