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摄影行业里,评论一直是个尴尬的角色。我们不否认当下有许多不利于评论发展的客观因素,比如摄影人整体文化不高,专业性不强以及摄影市场不发达等等。但归根到底,评论自己做的不好才是主因。如今评论界“抬轿子党”、“一骂成名党”和“故弄玄虚党”各行其是,有见识的观点反而难得出头,这样的评论不招人待见,也很难怨别人。
那么,好的摄影评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件事情想过的人可能不多,但值得琢磨琢磨。作者认为,所谓评论,望文生义就是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议论。其作用,一是当读者的“眼睛”,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二是对作者做一个鞭策,促进他们的提高。
要起到这个作用,评论在态度和学术两个方面都要有一定高度。学术这件事情不好说统一标准,也难以尽数,所以今天就只谈态度。说到态度,作者把它归纳成“三不三结合”。具体说来,就是:
★不回避问题
★不攻击人格
★不卖弄理论
★结合作品本体
★结合作者个性
★结合评论者思考
不回避问题
不回避问题是评论基本的要求。单就摄影而言,没有缺点的作品或者作者在我们这个次元还不存在,缺点是作品整体不可分的一部分。如果对缺点视而不见,评价失去准确性,便不能促进作者的进步,也不能帮助读者的理解,议论自然也就一文不值。
当前的摄影评论喜欢回避问题,一部分是朋友面子,北京土话所谓“抹不开”。另一部分则是评论者原本就是作者出资邀请的,研讨会后自有“心意”送上。如此一来,作者成了评论家的出资人,对“老板”指手画脚,无疑是自断财路,当然为“聪明人”所不取——这样的聪明人,我们称为“抬轿子党”。摄影评论的不振,一般摄影人对评论家的不齿,泰半原因就在于此。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文风流行起来,大家的意见没有差别,有新意的想法无法提出(新想法那真是必须站在旧观念尸体上的),评论界万马齐喑,如何不是死水一潭。
评论的重振旗鼓,也必须从面对问题开始。认认真真的批评问题,提倡碰撞,才能冲撞出若干“火花”,得出若干结论,给这一潭死水带来生机。
不攻击人格
摄影评论,归根到底说的是作品好不好,是一个“美丑”问题,上升到创作理念的高度,也就是“对错”问题,和人格的“善恶”实在无关。
遗憾的是,摄影评论偏偏有一群勤奋的“一骂成名”党,继承中国文化史“无行文人”的传统,希望以“骂战”的方式,和业内大腕对阵,得以迅速成名。“一骂成名”党人数不多但多数年轻少壮、战力坚挺(战斗力差的也干不了这个),讨论问题一定要夹枪带棒,把业务争论上升到人品的高度(现在已经文明多了,五十年前的流行做法是扣上一顶“反革命大毒草”的帽子),把业内搅得乌七八糟。这类人的社会观感要比抬轿子的好一些,因为他们能带来热闹,有时候也触及一些真实问题。但这种做法对作者的个人伤害很大,在人身攻击之下,心理素质不强的作者轻则噤若寒蝉,重的甚至可能直接不玩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
飞哥以为,任何一个作者,水平高低不论,愿意拿出作品来充实这个行业,就是为行业作出贡献,作品可以批评,其创作的热情需要保护,正当的人格尊严更是不容侵犯。要保证行业发展有人参与、有人支持,“不攻击人格”的准则必须维护。
不卖弄理论
评论的传播方式,是被人阅读。阅读原本是希望被人理解,那文风当然是越清楚越好。不过有时候,聪明人发现如果把话说得不清不楚,更容易让人肃然起敬。这就催生了评论界第三大党——故弄玄虚党。
比起“抬轿子党”和“一骂成名党”,“故弄玄虚党”不拍马屁不骂街,显得可爱一点,他们唯一的缺点是坚决不说人话。有些事情,大白话明明说的清楚,他们一定要创造一套全新的专有名词和叙事逻辑,来彰显自己是个“读书人”。如同笑话里说庸人作诗,把“迅雷不及掩耳”雅化成“疾闪无暇掩聪”;把“归僧”两个字硬生生铺陈成“一个和尚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这样做在思想上不升华、于传播上有损害,主要目的,也就是让哄抬一下评论者的身价。
我们强调评论的兴起,必须有读者阅读,让读者阅读必须让读者看懂。否则诘屈聱牙(这四个字本身就很诘屈聱牙哦)叫人读不下去,看到评论文章就敬而远之,有多少真知灼见都一起归零。从这个角度上看,不卖弄,也是必须恪守的准则。
初步小结一下吧,无论是“抬轿子党”、“一骂成名党”还是“故弄玄虚党”,看起来思路不一,内在诉求却是一样的,就是不在乎本身观点正确与否,只求快速获取利益。评论是学术的一种,学术的真理未必只有一种,但探索真理的态度却只有一种。曲学阿世,走上的是一条邪路,“三不”反对的,就是这条邪路。
如果说“三不”是世界观,相比之下,“三结合”更贴近于方法论,我们也来阐释一番。
结合作品本体
评论最主要的对象就是作品,没有作品,有什么可评论的?飞哥强调的,是千万不要空对空,说这个趋势那个特点,但就是不说具体作品是怎么反映的,评论的观点和作品的特点对应不起来。
尤其强调一点,不要滥用“程式化”的评论。飞哥见过太多评论,张口就是“视觉冲击力强”、“构图简介”、“人物鲜活”、“情绪饱满”这样万能的评价,具体作品的特征则完全不提及,真的这样做,读者不但会云里雾里,甚至还要怀疑评论者是不是真的看过照片。
结合作者个性
首先声明,飞哥坚决反对深挖作者花边新闻和小道消息,所指的是作品产生影响的“个性”。无疑作者是靠作品说话的,但是摄影本质上是个人化的行为,在其中,个人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日常习惯和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样是战地摄影师,卡帕的广泛题材来自于充足的后勤,穷嗖嗖的沙飞就必须把绝大多数胶片拿来给领导拍肖像。都是日本人,在大城市东京长大的荒木经惟看尽声色,小地方鸟取出生的植田正治一辈子都在拍他家旁边的沙丘。同一个年代,领袖身边的杜修贤镜头里多是辉煌,流离民间的李振盛记录下的则满是荒唐。看见没,是不是只有了解了一个作者,才能正确打开他的作品?
结合评论者思考
评论评论,“评”还可以围绕作品,“论”就要是评论者自己的思考了。一篇文章写下来,总要告诉读者你要干什么。飞哥见过一种评论,把作者的故事写的清清楚楚,作品的社会评价收集的整整齐齐,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对不起,这个叫做百度百科好吗?
一篇文章,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独创性”,如果全文都是资料汇编,那么读者自己去看资料就好,又何必看你的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行文何来逻辑?又何来趣味?说到底,何必白费这个力气?
飞哥强调,要有评论者的思考,就是唯有如此,文字才有灵魂和趣味,对读者来说才可能有观点和碰撞。说句私话,也唯有思考,才能逼着评论者进步,最终从资料员变成思想者。
再来“三结合”的阶段小结吧,三个字:“下功夫”。你得真读图,才知道作品的特点。你得真研究作者,才明白TA的个性和环境。你得真思考,才能得出自己的观点。天道酬勤,太俗啦!可还真就是大实话!
当然啦,“三不三结合”归根到底都是一个理想化的方向,落实在实践中需要艰苦的努力。这些努力,有制度的建设、观众的扶持,也有创作者的宽容和互动。不过一个评论热络的摄影世界,想起来还是很美的。所以,就让我们尝试着一起努力吧!
好啦,今天就是这样啦!欢迎关注“大飞哥”的公众号woshixuhuafei以及华飞个人的微信号xuhuafei1978,感谢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