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焕松作品
蔡先生的摄影以十几次深入印度老百姓生活街区的实地拍摄,突破了旅行摄影的局限,穿透了走马看花式的浮光掠影,而直接面对着印度老百姓的生存,这着实让我感佩。他在《中国摄影家》杂志担任四年的艺术总监之后,以六十余岁的年龄,做了一件三四十岁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事情。

蔡焕松作品
蔡先生所拍摄的,这样的印度,首先让我们看到了大批艰苦而坚韧生活着的人。这些人的存在,鲜明地映证生存本身的内涵,也呈现着国家和社会的等级性。
我们观看和分析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成熟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到穷人区去,看那里的人如何洗澡和生育、如何看待富人,如何对待妇女,如何教育孩童,如何推举首领。这几点正好是社会研究的几个方向。而在当前的地球上所流传下来的生命和文化,则以多样化的基因,通过不断的融合来获得生生不息的前行动力。生命的处境有差别,但生命的意义平等;社会文明程度有高低,但文化平等,文化基因的再生机遇平等。从这个意义上看蔡先生所拍摄的印度百姓,我们则以地处近邻和东方文化亲缘的根底,对影像中的百姓和百姓的影像,抱有难言的亲近。
在这些影像中,我们几乎看到了印度百姓生活的所有侧面和内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和酸甜苦辣。没有宏伟建筑的遮蔽,生存状态一目了然。这些景象以并置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强烈而硬实地告诉我们一种不能回避、不能谬解的存在。与我们一样的兄弟姐妹,与我们一样善良和坚韧;与我们一样的生活底色中体现着与我们一样的生命的质感。

蔡焕松作品
蔡先生此行的拍摄,观看方式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作为同事的我比较了解。他在《中国摄影家》杂志工作期间,深受马格南图片社摄影理念的影响,那就是要在平等和尊重中关注人类。他先是与著名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相约2012年在汕头一起PK,拍摄春节的民俗,切磋颇为深入;他也接触到马格南的另几位大师,如伊安·贝瑞,埃里·里德等,这几位都几次在响沙湾PK,后来还到长安镇PK。蔡先生一直在观察和认识他们的摄影方式,从观看到呈现,下了很多功夫。有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他才有了拍摄印度专题的选择和行动。

蔡焕松作品

蔡焕松作品
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观看中的习惯,更加顽固而瞬息万变,难以琢磨。摆脱自己的观看习惯,就已经进入了新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印度、不一样的观看;和这样的印度,这样的观看。这样的印度,乱中有序;这样的观看,序中有乱。乱中序,是视觉提炼和萃取的结果,作为认知,难能可贵;序中乱,那透现着的,是一个真的印度!
为他所取得的成绩,由衷地高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李树峰
2015年12月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