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王景春:从视觉而来,而不止于视觉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6-01-04

从艺术领域上来讲,跨界融合一直都是一个话题,尤其这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创作手段的丰富,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各个环节之间,从创作、呈现、传播,一直到产业层面的应用都可以引起这个话题,12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第四场分论坛以此为题,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协新闻纪实委员会委员、南方报业集团289影像CEO王景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了几点看法。
南方都市报是从2008年开始媒体融合的尝试,最开始中心是173人,对于一个报纸媒体来说人是比较多的,因为它分四个部门,摄影部、图文编辑部、美术设计部跟音、视频制作部。到现在这个部门只剩下50个人。
 
决定并影响传媒格局:即时共享  媒体融合  视觉传播。
 
媒体融合大家说了很多年,一开始是超媒体、新媒体、流媒体等等所有的概念,最终核心是融合,因为是跨界。
 
另外一个是视觉传播,因为视觉传播在媒体融合里面,相对而言文本的形态上,尤其是在形态上,它其实就是一个有声读物,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视觉这一块。媒体融合有五个特征,这个是我在2010年清华大学网易当时有一个未来媒体培训班里,陆小华老师总结的五个特征;
 
    1、传播工具的泛媒体化;
 
    2、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
 
    3、传媒形态的多媒体化;
 
    4、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
 
    5、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
 
    这五个特征囊括了现在媒体融合的整个特性。
 
    说到视觉融合,因为传播渠道的改变决定传播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传播者的生产方式。人手一台手机;对于职业摄影记者而言;是门槛高了而不是低了;传播渠道与技术的门槛造成传统摄影记者的惰性;多技能的掌握;对同一事件的多维度多形态传播成为必然。
    关于视觉媒体融合,我们是从2008年—2015年这7年,在做这个事情,实际上我觉得平面媒体的转型,最终还是观念转型,另外一个核心是体制上的转型。
    另外还有渠道,因为作为纸媒,他的渠道是很窄的。我们甚至跟澳亚卫士做过合作,当时投资了几千万血本无归。问题在哪里?我们有内容,但是后面经营的广告队伍是纸媒的,他没有电视台的广告营销人员,我们做了东西以后没有人推广。还有一个例子,我们跟广东电台做的一个节目叫《直播广东》合作,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这个时段,经调查,这个节目的收听率占第二名,收听率非常好。但是问题也在于我们没有营销人员,没有这样的资源,所以这个时段的广告很少。
 
    转型带来很多理念上的问题,不是说内容的转型,而是整体业态的转型。
 
摄影从业者的广度与深度

    广度包括动态视频、360静态、360视频亿象素;延时摄像、航拍技术;潜水摄影,微博微信的社交平台。去年两会有一个360亿象素,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普京当选,亿像素其实是作为媒体第一个现场的东西。还有航拍,现在航拍已经烂大街了,上次广州一个活动,我们的摄影记者回来跟我讲,天上飞的飞机比下面游的人还多,好像你不航拍都不好意思,说明摄影每一个技术的一小步进步,都可能会引起业界的大变动。
 
    另外是关于深度,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型记者,我跟摄影师讲,作为一个摄影从业者你未来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走广度你把你的业态、形态不断扩大、放大。另外一个成为专家型,有观点、有态度的一个深度性记者。
    当时的招聘海报,上图是我们当时音视频副主任。

所用到的设备
 
    多媒体的六个标准,
    1、故事: 就是你要会讲故事
    2、创新: 灵活,试验。这里面涉及采用新的技术,新的形式
    3、节奏: 涉及音乐,以及故事叙述的控制力
    4、静态影像技能:照片要好
    5、吸引:  一个好的开始
    6、影响:  引起人们思考留下深刻记忆的作品
 
    这六个标准实际上是荷赛的标准,因为我2012年当荷赛多媒体评委的时候,我们要提前一天开会,那时候是第一届,大家就说评选标准是什么?经过一天讨论,讨论出这六个标准。
 
    首先跟大家说一下一个好的开始,当时我们也讨论了,我说为什么只看一分钟?他说因为我们是偏新闻类的,而且这个片子是在互联网播放,如果它在一分钟之内还没有吸引到大家,还没有把核心要素提供给受众,大家肯定会走,没人会愿意花3—10分钟把一个片看完。我印象中有一个测试,一个视频,如果前10秒看了没有兴趣大家就会走掉。所以一个好的开始在这里面至关重要。当年中国很多作品我也知道它很好,因为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喜欢抖包袱,把最好的东西放最后,那实际上第一轮就没有了。
 
    还有就是影响,有一个题材拍的特别好,但没有引起大家的共鸣,那么第二轮它就有可能会被淘汰。
 
    接下来我讲一下关于摄影记者深度的这一块。其实决定并影响生产内容传媒格局的是,评论、深度、深视觉,这是我讲一个报纸的三架马车。
 
    评论是有观点的新闻。
 
    第二是深度,深度报道。从视觉这一块是深视频、深度视频。我们从一开始,我印象中是从2001年创建《目击》开始,是16个版,后来我们做视觉周刊当时是8个版,当时我费尽心思把张小文挖过来就是让他做这个事,后来我们专门成立一个深度小组做这个事情,等于是张小文领衔,另外有三个深视觉的创作人员。
 
    他们的收入怎么解决?我们讨论,比如他们三个报选题,我们认为OK可以,比如说他去年平均一个月工资8000块钱,我就问这个选题报上来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他说3个月,那就是2.4万,我说你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前两个月没问题,我根据你这个给你平均数,比如第一个月给6000,第二个月给6000,剩下的1万多块钱,根据你选题出版质量,我们给你一个加权,1.0或者1.2。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深视频有杰出的创作。
   







接下来我给大家案例分享一下郭现中《疫苗之殇》。
疫苗,是现代医学对抗传染病的利器,中国每年接种的疫苗达10亿剂次,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无绝对安全的疫苗,疾控中心所公布百万分之一的不良反应率在统计学上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每一个受害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南都记者郭现中历时三年,采访记录了近50个受害者案例,旨在警醒敦促疫苗产业链的规范化、补偿救助机制的落实,以及疫苗相关立法的完善
 
 
    他用了三年,拍了7000张图片,25000文字当量,拍到一定程度又拍了两套视频,在纸媒很艰难的情况下,我们拿出16个版给他做这个报道,这是当时我们的封面跟封底合在一起做的,疫苗之殇。他当时报选题的时候,他也刚好生孩子,他有很多同事孩子打疫苗出问题,有的是精神上的,有的是身体上的,他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然后他就用三年时间对这个事情做了一个调研。给大家看一下视频。
 
 
    在这个里面态度、观点以及视觉多媒体的手段,在不同业态的渠道里面传播,获取最大的影响力。
 
    讲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一位法国马格南多媒体负责人,她说多媒体不是视频化,而是要把声音拿过来,现场的声音,而不是背景音乐。现在我们很多人是把照片扔在一起,然后配点音乐,这个不是多媒体,这是音乐效果,但是现场声音一定要有,把这个拿回来,再用你很好的影像,或者你作为摄影师的自述。
 
媒体融合部门建制







作为生产内容的媒体人,需要补运营的课,当年只重内容不重运营,结果你把产品生产出来再找厂家这是行不通的,运营在这里面起到了特别核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