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李舸:影像从心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5-12-17

2015年12月16日下午,第12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第一场论坛“摄影艺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在长安镇图书馆举行。
 
今年在开幕式之外,研讨会在听取意见的调研基础上,首次尝试以主题分论坛的形式而不是像以往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以便让与会者对整个研讨会全局有一个了解和整体感受,能够让理论、研讨更接地气,真正有一些我们所设想的成果。
 
中国摄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以“不忘初心”为题,结合个人摄影理念、摄影感悟,总结出他摄影创作的四独,“独家、独特、独创、独幅”,分享他创作当中一直坚持的理念,那就是摄影创作应该有文化坚守,最终的呈现也应该有明确文化属性。



李舸结合自己新近创作的作品《初心》进行“中华美学精神”的阐释 辛晨 摄
 
有人用“两朵云”来概括当下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朵云”是马云。他代表了当下逐利时代的一种疯狂。还有“一朵云”是台湾的星云大师,他代表了当下焦虑时代的一种慰藉。这“两朵云”在朋友圈很火,为什么火?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生活在一种被各种欲望和各种诱惑所绑架的囚徒般生活,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很大,因此浮燥、焦虑。大家都希望通过体现自己的存在感,而获得一种人生的价值。这个时候摄影恰恰能够给我们提供这种存在感或者是仪式感。
 
同样在朋友圈里有两种艺术形态是常在的,一种是诗歌,一种就是影像。为什么说诗歌和摄影常在?因为它们都是那种挫折感来得太晚的艺术。你只要会写分行文字、会按快门你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这两件事干的有模有样。正因如此,导致所谓“大家、大师"满天飞,有人志得意满,心高气燥,走路都轻飘飘了。其实,拍照片是一条艰难的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必成修得正果。
 
摄影界的一位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拍照片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技术不重要了,又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艺术也不重要了。那最后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就四个字“影像从心”,陈小波老师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她说“中国摄影需要平静如水的摄影者,需要平静如水的影像”。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无论我睡得多晚,我的照相机、电脑一定是放在床边上,因为干摄影的人,大家调侃是“唯恐天下不乱”。我老想着有一天突然间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例如突然地震了,把我埋在废墟里,我还可以用相机记录我生命最后的48小时。干新闻久了,多年来我始终处于一种临战状态。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没有这样的状态,怎么办?
现在大家常说所谓的中国式摄影,我觉得这里面很多东西值得探讨,很多人一起到某一地拍同一类题材,同台竞技很热闹。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但是国外似乎少见,因为他们把摄影作为自己的个性表达,而不是一种集体的娱乐行为。
于是我开始去寻找一种新的表达,而这种表达的前提是要静心。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台湾的佛光山。那里近50年来,几乎不接待职业摄影人深入拍摄,僧人不大愿意拍照。但后来我把我的影像放给大家一看,对方理解了,更接受了。从那之后他们就跟我联系,说今后你可以来拍。所以从2014年年初一直到这个月,我断断续续地去了8次,历时两年的时间。点击观看更多相关作品

其实我对禅文化还不是很明白,但我用一种敬畏之心去表达我的影像,所以我说摄影是智慧的修行,是静静的观照世界,真挚的关注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体味幸福。
 
我开始尝试把这种影像与自己的特长结合起来。我是左撇子,以前也画过画,也写过字,刻过篆刻,近30年没接触了,这次又把这些东西拾起来,把摄影、书法、篆刻、古法宣纸、手工装裱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我为什么要做这种结合?就是我要求我作品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文化属性。
 
我记得一个画家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你知道你们摄影为什么不值钱吗?为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因为它复制性太强所以不值钱。这位画家说了一句话让我十分汗颜,他说你的作品不值钱,是因为你本人没有一种艺术理念去支撑你的作品,没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你的作品。
 
两个关键词一直萦绕着我,一个是理念,另外一个是态度,我觉得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东西,一定要有明确的文化属性,不但要有文化属性,从拍摄、写字、刻章、制纸、打印、装裱直至布展我必须全程参与。
 
我给我自己的作品总结了四个独,第一“独家”。
我力争用富有禅意的影像表达,独家向世人揭开佛光山的神秘面纱。当然这些照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不好大家去评论。但是我拍照片不摆拍,不摆拍的前提是不给自己找理由。我拍过照片之后,还一定要给被摄者看一看,问问这样的影像表达行不行。

比如说这张,大家都去过寺庙,斋堂里是不让拍照片的,我几次去他都说你进去吃饭没问题,但是不让拍照。一天我偶然爬到山坡上对着斋堂的窗户拍了一张,拍完之后我赶紧找法师,说你看我这样拍行不行?她说行。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法师认证的,她们说行我才拿出来,如果说不行,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是立不住的,也许你的表现形式很好,意境很深邃,画面很美,但是它违背了常理,尤其在这样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东西是不能拿出手的。
左手手书
 
第二点“独特”。为什么独特?我是左撇子,左撇子写字跟正常右手写字不一样,另外我为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定制了星云大师的醒世法语,还有所有的章都是我自己刻的,我还特意刻了一批禅文化肖形章。
 
星云大师说过一句话非常好,跟我们这次主题也有关系,他说佛教不是宗教,是文化,是处事哲学。今天的主题“中华美学精神”,正是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

盖章

作品被打印时现场

李舸创作时使用的纸张制作现场照片
第三个特点“独创”。独创太重要了,我采用的是安徽泾县的世界级文化遗产,红星宣纸。我历时一年多,与非遗大师研发了一种又能打印照片又能写书法的专属纸张,我要求我的作品必须在一张纸上体现,这一张纸上除了打照片还要写字,这带来一个很大的矛盾,打照片这部分必须是熟宣,但是写字那部分一定是生宣,要强调润墨性。
 
我还使用过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两丈的宣纸,6米3长,2米1高。我用的是徽墨,宣笔,所以无论是我的笔墨纸砚,还是摄影题材,还是呈现的形式,每一个环节都有文化出处,文化属性。
 
第四个特点“独幅”。这个也很重要。无论刚才那位画家说我们缺少理念也好,还是没有态度也好,但是无限的复制性依然是我们的软肋。我所有纸张都有水印,打印是我们自己的技术,还根据不同需求写字、盖章,最后装裱,以保证每幅作品的独幅性。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在用胶片拍照。我发现一个现象,当我用胶片的时候跟用数码完全不一样。我记得我去年去欧洲待了一个月,回来以后一数,只拍了4个半卷。哈苏903,一卷才12张。是没得拍吗?不是,而是当我端起胶片相机的时候,我会想它值不值得你拍?不是计较胶卷的成本,而是去考量影像的价值。一个真正好的摄影家他一定是不急于拍照的,所以当我用胶片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静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