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德国当代摄影一席谈 ”唐晶 讲座回顾

来源:鲲鲤影像艺术 责编:King 2014-04-25


 
    4月19日,摄影师唐晶的个展“生长”在上海鲲鲤国际影廊开幕。展出的15幅摄影作品是唐晶对城市不断扩张的一种感觉,主要拍摄的是北京和武汉,北京是一圈圈往外扩张,以武汉为代表的二级城市的房子是朝上生长,摄影师的作品下,建筑物如同一个活体,不断地扩张收缩。
 
    同时,4月20日由鲲鲤国际影廊、瑞象馆联合举办了“唐晶:德国当代摄影一席谈”的讲座。通过讲座讨论了德国摄影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摄影师不仅分享了多年留学德国的摄影经验,也系统的介绍了德国当代摄影和著名的摄影师及作品。
 
   唐晶2006年开始到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摄影,现生活工作于德国和北京。自2002年起,唐晶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建筑空间和日常生活两者的特别关注,并持续至今。他一直试图从内外空间这两个向度,来探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处境。
唐晶讲座摘要(一):
    首先我自己关注的是摄影的方向,而不是摄影具体的形式。我对摄影的理解,我把摄影大致分为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是非常概念,非常大的那种,不是讲一个具体的事情。
    第一,是直接摄影。我们知道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针对画意摄影和对绘画的模仿那些形式提出一个直接摄影的概念。但是我这里说的直接摄影是指,现在的摄影师如果还用摄像机拍摄,用你拍摄的东西打印输出作为你的作品,那么就属于直接摄影这一块。我自己目前做的创作也属于这个范畴。所以这个概念其实是相当宽泛的,绝大多数摄影师也都是这样工作的。
    之所以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和后面两个部分做一个对比,因为有一些摄影师不再把自己用相机拍摄的东西作为一个作品看待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元素和材料,由这些元素和材料组成新的作品,影像、装置等等,所以我把第二个概括为以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和材料。
    下面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的作品视频,是我几年以前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拍摄的,我放给大家看一下。在一个巨大的房间里面他用建筑脚手架搭建了一个滚动播放的装置,许多小孩的面孔在这上面像电影胶片一样哗哗哗的放过去,当观众在房间里按下一个按纽的时候,由那些小孩每个局部的五官会组成一个新的人脸,让你感觉你像上帝一样。大家知道上帝造了这么多人,没有一个重复的。当你按下一个按纽的时候,一个全新的面孔就给你造出来了。这个作品是关于讨论摄影怎样作为一种媒介和材料来表现的,讨论人的生存、死亡以及机遇和不可预见性这样一些话题。
    第三个,我界定为突破摄影语言本身。也就是说有一些艺术作品不断的在讨论摄影到底是什么?外延和内涵怎样扩展?摄影还可以成为什么?或者摄影本身还包括一些什么东西?后面也会涉及到一些作品。
    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摄影是怎样进入到当代艺术的这个语境里来的,就是摄影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这里有一句话,“照片象征着人的形象思维,而文字象征着人的语言逻辑思维”。这里面有一个孔苏斯很有名的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我把这个作品作为理解摄影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的一个模型来分析,现在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一幅当代的观念摄影作品。孔苏斯在他两篇很有名的文章里面将观念艺术定义为“哲学之后的艺术”。他认为当代艺术不仅仅提供一种服务,也就是审美、视觉体验、装饰性这样的服务,这些都很容易被庸俗文化和科学技术所取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远离哲学评判的能力。在哲学和宗教以后,艺术取代哲学的一部分功能,来满足过去时代称之‘人的精神需要’的努力。所以艺术唯一的宣言就是艺术,艺术的定义就是艺术的本身。
Joseph Kosuth
    在《一把和三把椅子》中,前面是一个现成品的椅子,然后三维的东西转化为二维的照片,然后在找了字典上面一个关于椅子的阐释和解释,就是在字典里面怎样定义的,观念艺术就由一个具像的物体逐渐的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思维。
    下面我以这件作品作为一个模型进行了一些删减,我每次去掉一个物体。以去掉一个物体以后的形式来模拟一些当代艺术的形式帮助大家理解。比如说现在去掉这个现成品,大家就看到一张照片和一段文字。
    以此为例,这是我在德国卡塞尔的教授伯恩哈德·普林茨(Bernhard  Prinz)年轻时候做的一件作品,叫做《对未来兴趣的期望就是希望》。当时他是年轻的艺术家,对自己未来以及艺术的迷茫,不太清晰的感觉,拍了自己的肖像,并做了一件这样的装置。如果没有前面的语境,大家可能看到这样一个形式觉得有一点当代,但是又不大明白是什么。但是经过前面那个形式的语境介绍后,就很容易理解了。
再看复杂一点的。这是在科隆路德维希美术馆里面拍摄的一个芭芭拉·克鲁格的装置。芭芭·拉克鲁格的作品我们平时都在书上见到,但是在美术馆这个体量超级巨大的空间里面,你们看每个人只有一个字母那么大,非常震撼的一件作品。他把关于那个时代的影像、文字、宣言、声音,全部融合在一起。这个也可看做是由刚才那个图片和文字的模型引导出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现在去掉这个照片,大家会看到一个椅子和一个文字。一个物体和一个文字能否组成一个当代的作品呢?这是超现实主义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叫做马格利特,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叫做《形象的叛逆》。他画了一个烟斗,然后下面写一句话说这不是烟斗。当艺术家给你一个物体,然后宣称这个物体不是你看到的那样时,会怎么样?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想象这个物体代表什么?是代表男性?代表权利?可以有无限的多种解释,这也是后现代主义以后艺术作品的一个观看方式,不再给你提供一个审美,而是给你提供一种渠道和桥梁,让观众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构建一个桥梁,形成精神上面的交流。我们可以有任意的解释,所以具体的不是一个烟斗,但是一个什么,不需要艺术家给大家一个具体的答案了。
    去掉文字以后,一个平面的东西和三维的东西能否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些作品呢?比如说这件,以前我们看这样的作品同样也觉得不太好理解,这是普林茨教授在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他那个时期做了一些雕塑,他以前学雕塑和绘画的,他做了一些零部件在这个上面,这些零部件像前面的烟斗一样,有多种多样的阐释。他认为只放一个雕塑在这里,大家不会想到这个阐释,需要桥梁去沟通,引导大家去关注,所以拍摄了后面那些女性抱着每一个单独的物体,这样大家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地方,集中在这个物体,会想这个物体是什么,那个物体又是什么,组合到一起是什么。所以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概念,摄影作为雕塑和绘画的说明书,好比大家买冰箱一样,每个冰箱有说明书告诉你冰箱怎么用。这里是看了摄影,告诉你这个雕塑怎么看,这是他当时对摄影的功能提出的自己的概念。每个艺术家都可以对任何艺术形式提出自己的概念。比如说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后面还会讲到,他认为摄影唯一的功能就是复制,像复印机一样的复制。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另外一个特点,在80年代的时候,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始,他们开始发觉空间与摄影作品、雕塑作品的关系,这些作品不仅仅出现在美术馆里面,还出现在街头、公共汽车上面。整个摄影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与雕塑之间会产生关系,这种关系概念的建立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被讨论很多。普林茨教授因为这个语言的独特性,所以被选中参加第八届文献展。
    下面我对这个模型做进一步的筛减。我会去掉两个物体,这样大家非常明确的发现这个椅子是一个现成品。现成品,装置直接导致了架上艺术走向了没落。
    去掉两个物体,文字单独能否成为艺术品?其实文字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媒介。下面大家看到的这个作品是在卡塞尔行政区的办公楼里面,德国有一个2%的建筑物艺术法案,具体中文名字大概叫“大楼里面的艺术品”。这个法案是说,政府在修建任何行政楼,办公楼的时候,比如说这个楼预算是100万欧,就应该拿出2%的钱请艺术家做作品,这个作品将永久的陈列在办公楼里面。所以德国政府对艺术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大家在德国可以看到大量艺术作品在办公室、办公楼、行政区里面。既有永久陈列的作品,也有临时的展览,我们经常会到办公楼的各种空间里面做一些展览,这就要求艺术家的作品有多种形式、尺度、可变的形态与各种不太适合的展览环境相结合。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件文字组成的作品,这个作品非常长,从上到下,这样看上去大家不太明白是什么,因为这些文字也无法阅读。这是这件作品在我们学校新媒体工作室里面展出的场景,是一件学生作品。我把这个一点点放大了,左边可以看到是Google  Chrome,右边是Windows  XP等等,这其实不是给人读的语言,而是给计算机读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看它只是一张白纸和一些没有意义的字母,但是计算机看它就产生了另外的系统。这些作品通过文字讨论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是用人类的眼光来看待地。计算机来读这个世界,会怎样去理解这个世界?他们读到的文本和我们读到的文本是不一样的。后现代主义者宣称世界是由文本组成,其实这个作品很好的阐释了世界如何由文本组成,但它组成的世界不一定是我们理解的世界。我们还可以把这个作品更加扩大化一些,人类现在看到的空间和环境与动物看到的空间和环境,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作品,很简单,但是讨论的问题非常多、非常复杂,基本的形式只是由字构成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作品。
    这是最后一个模型,我去掉了两个,去掉现成品、去掉文字,只剩下一张照片的时候,这是我们这些喜欢摄影的人,喜欢阅读照片的人需要关注的,通过前面那些语境,一张照片我们怎样看。我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右边这个,我不在这做太多具体的解释,我只是希望大家通过左边椅子的模型,马上就应该能够联想到与照片相对的应该有一个现实世界的投射,有一个具体的物体,文字的阐释,就是观念和思想这部分。当代艺术作品,当代地摄影作品我们必须这样理解,依照这个模型,依照这个思路去理解,而不仅仅是看这个作品是否提供一些审美或者装饰等等这样一些服务性的东西。
    前两年出了一本书《看照片,看什么》,是由美国的特里·巴雷特写的。他这里面列举了30多条,应该如何看待一张照片,我挑选了其中几个,比如说所有的图像都需要阐释,也可以有多重阐释。图象应被视为见解。第四条我以前都是略过去的,但昨天在鲲鲤画廊做了个展以后,感觉这个解释我的作品也是很贴切的。人们往往透过影像去寻觅真实,而不是将影像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我的作品是直接面对现实世界的,它也可以被视作是建构这个社会的产物。所以影像实际上也是碎片化社会构成的点,大家通过影像拼凑出这个社会是如何建构的。影像包括事实也包括隐喻,在不同的环境和位置里面有不同的含义。而摄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根植于自己的母语文化,这个摄影师来自于什么地方,传达出的东西一定带有自己本国的母语文化的东西在里面,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摄影师到西方学习了观看图像的方式,对文化有了不同的理解,如何慢慢的和西方的摄影师一起展览,我觉得母语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

【青年影像】唐晶作品《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