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龙”之道
云舒/文
云舒/文
某日,行至一山谷,有江流通过,初露的晨光在漂浮雾气的水面上洒下一片金波。忽然一阵喧哗,一旁聚来十几个摄影同好,长枪短炮,甚是专业。此时一位老渔夫划着船缓缓靠向影友们所在江岸,在众人“指挥”之下停好位置,一遍遍地沉肩扭腰,昂胸摆臂,不停歇地撒了近半个小时渔网,期间被影友们“调度”至任何他们想要的方位,撒网动作也被多次“指导”,直至阳光洒遍整个江面,渔夫终于停止了撒网,靠向岸边,从每个影友手中接过钞票,缓缓离开。
向众人中的一位相询,为何这般拍摄,答曰:“要想拿个摄影比赛的奖,就得这么拍;水面上没个人,怎么能算好片子?”由此发散开去,逆光中黄土地上尘烟滚滚的牧羊画面,漓江上穿起蓑衣、点着渔火、载着鱼鹰在沉沉暮色中划起竹筏的画面,茶园小径上身着蜡染服装的采茶姑娘的背影,俯瞰非洲草原上动物奔跑画面等,恐怕都是奔着“好片子”去的模式化产物吧。
这些所谓“好”的画面,屡屡被一些摄影展赛青睐,产生了并不那么具有示范意义的示范的作用,也被许多影友乐此不疲地重复制造着。
是展赛活动之类的评价标准太过老套守旧,还是摄影人太过功利化模式化地应对图像审美的潮流?经济学家,也是资深摄影发烧友的张五常前数年曾撰文《从摄影沙龙说独裁取舍艺术》,就此话题着实辩证论述了一番。
张五常文章论及沙龙式的固定影像程式在国内外的艺术界并无认可,并提出“脱龙”之道,乃是敢于打破常规,不被惯常的审美模式所左右。他就自己拍摄的一张有渔人撒网的摆拍照片和另一幅一叶轻舟飘过的照片来比较,坚持认为后者更出色,更有意境。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还有多少比赛在坚持着上述影友们认为的好片子标准呢?这样的比赛又有多少会成为有志于“脱龙”者的思想与行动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