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摄影能记录生活吗?影像试验引发的艺术判断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编:鲁豫 2013-07-05

摄影真的能记录生活吗?

—— 一次影像试验引发的两种艺术判断

  “摄影真的能记录生活吗?”当著名摄影家王征在近日举行的“摄影与生活——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座谈会”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与会人员纷纷向他投以疑惑的目光:摄影不就是记录生活的吗?

  但王征的发问并非毫无缘由。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活动过程中,主办方组织一批摄影志愿者走进宁夏上圈组、河南黄河滩、广东步步高电子厂等地,开创性地把相机交给没有任何影像经验的农民,让他们拍摄自己的生活,以此进行了一场名为“感动大地的故事”的影像试验。王征就是其中走进宁夏上圈组的一名志愿者。他说,从进村子的那天开始,他们就一直处于感动之中。坐在大炕上和农民一起聊天,听到那些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那些苦难的故事,却又充满人性的光辉,每每令人潸然泪下。“今天,我可以用语言把这些故事一个个讲出来,听起来也很感人。但是,摄影能做到吗?它毕竟只是整个故事系统中的视觉部分。于是,我开始重新思考一个关于摄影的基本问题:它真的能够记录生活吗?”

  在王征看来,影像是关于想象和联想的支点,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如有的学者所说,影像应该充满谜团,更讲究耐人寻味,而不是一眼就看透。他甚至觉得,如果摄影今天还以转述事实为主,就要稍微警惕一些了,因为你拍摄的很有可能不是事实。“好在,影像已经成为一种公共文化方式,它总能够记下来一些我们所能见的视觉的东西,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总能帮我们回忆。”王征说。

  不过,同样作为志愿者,走进河南黄河滩的著名摄影家于德水与王征的结论却截然相反。他在这次活动中的最大感动就在于,看到摄影回归记录生活。而“王征的所谓看不懂的照片,只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探索,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从事摄影36年来,于德水的镜头从来没有离开农民,将他们作为自己记录、表现的对象,用镜头替他们说话,“但当我把相机交给农民的一瞬间,我突然有一种非常的触动:我一直以为我能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但作为文化主体,他们自己的记录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在此次志愿活动中,摄影家除了技术外对农民的摄影不做任何干预,结果他们看到了非常鲜活的,令他们大感意外的观察方式和拍摄方式。“我们专业的人群,进入这个领域时间长了以后,容易被各种沉淀下来的思考、研究所羁绊,形成各种模式和套路。这次农民摄影把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里面。因此,从农民身上,让我对摄影有了一次重新归零的认识,那就是老老实实拿着镜头记录生活。”在于德水看来,无论是生发点,还是诉求面,或者是表现方式、言语方式,摄影都是和生活距离最近的艺术种类。“摄影最本质的,还是和生活的那么一种非常朴素的、近距离的关联度。”

  摄影能否记录生活?这个思考称得上是这次“感动大地的故事”摄影志愿活动的一个意外而又必然、细微却又重要的附产品。“其实没有最终的答案,没有谁对谁错。但这个思考的可贵之处在于王征和于德水同时提到的,是对摄影认识的一种‘重新’和‘归零’。”参与广东步步高电子厂志愿活动的中国摄协理论研究部主任吴砚华总结道,这也是她参与这次活动的同样的感受。“我们思考摄影最本质的记录功能,但也不否认其实摄影还有表达内心情绪的功能。从‘归零’后的原点出发,进行不同方向的发散,将有助于我们对摄影更好的认识和探究。”(作者:郭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