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一幅小鸟等待喂食的照片让王征咋舌赞叹‘现在的器材真好’:一个鸟窝,几只小鸟都张着嘴,羽翼甚至还在微微抖动。内行点拨他:你不在这个行当里。现在有卖假鸟的,把嘴掰开,想叫它张多大就张多大,再造一个窝,把鸟搁上头就拍去吧。拍完了,还可以把鸟搁到树上,让它嘴里叼个假虫子……”
这段话来自南方周末关于《隐没地》展览报道中的一段话,讲的是摄影家王征的亲历。这段话所在段落的小标题叫“买器材?不如买假鸟”。
摄影界的“打鸟”一族多是本着观察和保护生态的目的。为了让鸟的姿态更佳或画面更美而买只假鸟设置图景来拍摄,相对于那些长期伪装守候,在不打扰鸟类正常栖息繁衍下等着拍出来的动人场景,肯定是等而下之的事情。
对于形诸照片的鸟类形象是真是假,评委们固然可以凭借摄影经验和图像本身发现种种疑点,但据有的摄影家说,如果不是专业从事生态类摄影,有些以假乱真的鸟儿还真认不出来。
既然评委专家们都分不出来,既然不少对影像后期调整做出明确限定的摄影活动都设立了影像技术鉴定环节,那么,无论是自然生态主题的摄影活动,还是其他摄影活动中要体现鸟类栖息生存环境等内容,都可以探讨设立一个真鸟假鸟的鉴定环节。邀请真正有专业背景的相关领域专家对画面中的鸟儿真假做出明确判断,进而让假鸟充斥的画面难以进入优胜行列。
之所以有此提议,是因为鸟儿的真假足以影响到自然生态题材照片的可信度,影响到摄影人的诚信程度。如果假鸟照片真能从评选中被剔除出去,被业界所“共愤”,真正爱鸟拍鸟者及其作品才能更好的体现价值。
何碧 文
//=$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