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 摄影记者李锋讲座文字实录

来源:《新京报》拍者网 责编:风入松 2012-07-03

主题:李锋讲摄影
时间:2012年6月30日下午
地点:新京报社六楼会议室

摄影经历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来参加这个活动,我可能还有一些紧张,其实这次讲座可能谈不上讲座最多是一个交流,我们先谈一下我自己对摄影的看法,然后留更多的时间给大家提问,这样可以有针对性。有一部分是摄影爱好者,有一部分是专业人士。这次交流活动可能是我做摄影记者这一年以来,第三次坐在台上。第一次是我们学校,当时是我的摄影启蒙老师让我跟同学们做一个交流。第二次是柴继军答应了下面的员工,帮他们邀请我来做一个讲座,所以当时给他们做了一个内部交流。这次是新京报,作为我对新京报的培养,来做这一次讲座,我确实不太擅长讲摄影,我更多还是喜欢拍照片。

    对于一些不太了解我的朋友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江苏南京人2003年来的北京,2001年从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我先后工作过的地方是广州南方日报集团下属的南方都市报,然后到北京来新京报,从新京报离开之后去了北京的信报,然后去北京青年报。我上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要像流水流动起来,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只是在变化当中才能产生新的能力。我大学的时候读的是新闻专业,在大二的时候通过摄影基础课程迅速的爱好上了它,只是接触一些皮毛的东西。可能我对新闻的理解更多是在课堂上,在那个时候市面上能买到的摄影书非常少,画册更是凤毛麟角,更是看不到。所以那个时候我买所有的书看,并不是说我多么好学,当时上网也是一个非常稀罕的,我从1998年开始在家里装了电话线拨号上网,就是因为想看一些照片,但是那时候的网速根本达不到看国外照片的速度,那个时候12块钱一小时啊,我通过勤工俭学帮助一个网络公司,所以当时帮助他们写文案,自己挣一些钱来进行这些方面的开支。因为那个时候我家里人并不是特别支持,我父亲跟我说你喜欢可以我不能保证满足你对器材的要求,那时候我买的是1977年产的机器,后来到了我毕业实习的时候才第一次拿到一个相机,那个相机是我父亲单位的相机。那时候我想上网看很多的照片,因为家里人说在摄影方面不可能给我花更多的钱。所以说当时能看到国外的照片对于我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现在大家每天都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地的好照片和各个媒体的精选,其实这对中国摄影的帮助是很大的,后面我会说到。

    就是在我从200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11年了,人应该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我一直是流动的状态,我总共换了六个单位,前面我介绍自己的时候已经介绍了。大家都觉得特别奇怪,其实在这个名单里面有很多是比较好的单位像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等,为什么我还要换呢?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特别是在摄影方面。所以在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氛围和不同的生存环境,所以适合我在不同阶段对摄影的追求,我并不是说哪个单位更好。比如说南方都市报在我刚入行的时候,让我用一两年的时间特别快速的熟悉业务得到锻炼,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量特别大,像都市报和新京报都是一样的。但是到后来我希望找一个相对安稳一些,相对清闲一些的单位,这样我有时间自己去拍摄。但是最终目标我希望当时的设想能够进入一个相对比较简单,比较纯摄影,比较理想的地方,让我没有心无杂念的去拍照。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工作的方方面面肯定是有得有失,比如说你老换工作周围的朋友在不停的变,圈子在不停的变。特别是我现在在编辑,我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是外面的摄影圈子很小,我离开国内媒体以后跟大家的交流变少。所以不像原来在国内媒体的时候,我觉得还有一个团队,特别觉得在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大家可以交流和互相帮忙。但是在getty,我刚进去大概有三个人,后来变成两个人,后来又变成一个人,现在又变成两个,我们还没有文字记者,所有的都靠我们自己,没有人在摄影方面帮我们做准备工作。

    所以在换了这么多单位以后,我很感谢每个单位的同事和领导给我的帮助、指引和提携。因为没有他们说实在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然后我也很庆幸自己在摄影方面能够一直这样,虽然工作了11年还能保持原来的心态,原来的理想。在旁人看来觉得我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我特别欣赏有个摄影师,他说的一句话,他说在摄影方面你要保持对他的诚实,我理解更多的是你要保持对它的真诚。就是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想当摄影师这件事情让你更激动,还是摄影让你更激动。如果你认为你作为一个摄影师背着专业相机拿着很专业的设备出去,然后这件事情让你觉得很有成就感或者是兴奋,他的建议是你不用去摄影,你可以去做演员,因为那样可以更好的成就你。如果你真的热爱摄影你就可以选择作为摄影师,但是选择作为摄影师会非常的辛苦,而且摄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虽然摄影普及,但是大家觉得什么人都可以拿着照相机拍照片,很多人觉得摄影要没落,摄影师这个职业要没落。其实我跟大家的想法正好是相反的,后面我会提到。

关于新闻摄影

     关于新闻摄影,我觉得我从业这11年来见证了中国新闻摄影剧变的过程,在我刚入行的时候中国摄影界只有三家摄影比较好,一个是北京青年报、一个是中国青年报,一个是南方日报,当时只有这三家报纸有图片版,所以当时的摄影人能够在这上面上一版图片故事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引起关注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包括大部分的都市报都还没有成立或者是没有创刊。我在刚入行的时候赶上了中国都市报的大发展,特别是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新京报这样的报纸的崛起为代表。我在这11年的过程中间,我基本上拍摄了中国所有重大事件,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我并不看重这些,我更喜欢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就像今天很多拍者俱乐部的摄影者的要求或者是喜欢摄影的人,其实大家最多的拍摄还是日常生活,因为大家不一定像记者那样有很多特殊的拍摄条件,所以我会着重放一些日常生活的照片。所以这样不需要特定的条件,大家都可以拍到的照片,这样的话放给大家看便于大家借鉴。

    对于重大事件,虽然我也拍摄。但是我觉得不如日常生活照片更有价值,更能够流传。因为重大事件现场很多记者在现场拍,比如说奥运会其实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奥运会这几年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主题,很多摄影师在拍,有很多的影像流传下来。但是大家能记住的影像,现在让大家去想关于奥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照片你能记得,我想大家很少能记得。还有关于自己喜欢的著名的大师级的摄影师,你回想这个摄影师的照片,大部分记住的也是他拍摄日常生活的照片。很少说他拍摄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说即使是灾难、战地,其实他的照片也不是特别有明确的新闻背景。所以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日常生活常态的照片对我个人来说更有价值,虽然我现在在getty,然后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去拍摄体育。因为体育照片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是最好卖的照片,而且专业性最强。因为专业性的需求所以体育照片比娱乐、财经、新闻要好卖很多。所以我们这边体育照片是强项,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这里。但是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看重日常生活照片的拍摄,而且事实上我也在坚持这么做。因为我个人觉得体育照片很难创新,从技术方面也很难,而且特别辛苦。但是体育照片对于我个人来说,并不太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体育照片它没有时代感。我拍过04年的雅典奥运会,拍过北京奥运会,马上还要去伦敦奥运会。但是我发现在各个运动会,包括奥运会期间,你把最好的照片拿出来你很难区分。比如说2004年奥运会照片拿出来和马上伦敦奥运会照片拿出来之外,除了LOGO不同、人不同、动作不同之外,其实照片里面更多没有时代感,但是新闻照片就不一样了,你拍摄的家门口或者是身边一张很简单的画面,但是过了三年、五年之后你就能感觉到这个照片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我来说体育照片更多的是我的工作,用日常生活的拍摄方式去拍摄重大新闻事件这种照片是我所追求的,过一会儿我也会放一些这样的照片。

 
 作为职业摄影师,虽然我已经完全接受了手机摄影,但出去旅游不带相机还是说不过去的,这组照片就都是用相机拍的。


    还有就是新闻摄影,我个人觉得现在摄影器材越来越普及,拍照片的人越来越多。事实上像微博、网络大家都可以看到有很多照片,现在最明显的就是很多摄影记者感叹自己已经拍不过普通的爱好者。比如说在一个新闻现场,很多市民和记者在现场拍了照片发上微博,第二天很多报纸用的都是这样的照片,很多记者说我们的饭碗被抢了,我们的前途很渺茫。实际上我觉得恰恰相反,越是摄影器材的普及,越是摄影的普及,其实越需要专业的摄影记者,为什么?因为在影像泛滥、器材普及的年代,只有你把摄影做的更专业、更个性化、更与众不同,你就能够跟普通人不一样。我拍照片的时候,我的第一原则就是不同,原来我在都市报工作的时候,我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每年都市报拍摄的记者选题和报道的内容周期性,从年初开始过年,然后三月份两会,然后各个行当随着季节的变化,随着事件的变化各个节假日,还有因为天气变化突发事件比较集中,比如说跳楼、车祸很杂乱的一些事情,但是它实际上是有周期性的。每年摄影记者其实都在重复,特别是跑现和跑口的记者,比如说跑政法口或者是跑医疗,他发现他每年做的事情都是周而复始的。我当时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就是我自己拍的照片要跟之前拍的不一样,再一个我要拍的跟今天去的同行拍的不一样,第三个要求我自己拍的照片跟自己之前拍的题材也要不一样。其实说起来很简单,要做到不同很难。比如说你拍一个车祸,你拍一个跳楼,怎么能够拍的不一样。但是越是这种枯燥的事情,你把它拍的不同其实给别人、给读者、给单位的领导留下的印象越深刻。所以当时我在南方都市报的时候,当时分管的总编后来新京报的总编辑杨斌他给我总结了两个字就是“角度”,我没有想到他能够在我每天很琐碎的新闻报道中间能够看到我的这份用心。

    下面我再说一说我对中国现在新闻摄影现状的一种看法,其实中国摄影记者在最近特别是在05年之后,特别是都市报,还有中国新闻摄影记者这一块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跟国际同行接轨是非常快的。因为我是在一个国际媒体当中所以我的视野比较宽阔一些,我在中国的媒体当中也呆过所以我特别留意和关注中国的媒体,包括很多摄影同行。然后我发现中国摄影在05年之后虽然都市报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的成熟期,但是摄影这块发展是特别快的。我个人觉得出了一部分摄影师的努力,一些摄影部的领导的推动,还有就是现在摄影大环境的向好之外。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视觉环境,就是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通过各种开放的渠道了解到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最好的照片,比如说现在欧洲杯、神九,每一个重大事件大家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是通过微博,或者是自己其他的渠道看到最好的照片,但是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前我们只能看到自己周围,或者说只能看到国内的照片,而看不到国外的照片。特别是在摄影的影像和形式方面,现在国内已经跟国际非常靠近。但是在摄影的表达和创新方面,其实国内国外都一样面临新时代的挑战。而对于大部分摄影记者无论是国内媒体或者是国外媒体的摄影记者来说,其实都会面临瓶颈,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其实我一直认为摄影者表达语言是非常贫乏,也是非常局限的。我们在创新前必须认识或者是认可摄影的局限性,特别是跟其他的媒介相比。比如说电影、广告,其实摄影的手法是非常贫乏的,或者说现在几乎都没有什么原创性的影像。就是大家很难再拍到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原创性的影像。其实大家的手法都是在原地踏步。但是越是这样的条件,就是这种局限性,我觉得越需要一个好的摄影师去思考和创新。

对图片故事的一些拍摄想法

    下面我谈一下我对图片故事的一些拍摄想法,其实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种看法,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图片故事大多是将摄影、文学、电影的概念混合作一团。然后淡化了摄影作为影像本身的表达能量,摄影作品变成了电影分镜头、草稿式的套路。这是新闻摄影现在在全媒体时代的致命弱点,我觉得很多人在拍图片故事,实际上大家在拍图片故事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在拍,反而在暴露摄影的弱点。事实证明这样的图片故事已经没有市场前景,而且大家也越来越不认可,随便一段视频就可以比你的图片故事更有表现力。
 

 

在欧洲街拍,脑子里总是浮现那些摄影书里看到过的经典老照片,所以总是忍不住将手机里的Hipstamatic软件切换到黑白胶卷


       我刚才说到是将摄影、文学、电影的概念混合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混杂了类似于文学评论的手法来解读照片。一张好照片大家拍出来以后很多人不是先想到我怎么拍或者想我怎么拍,我想表达一个什么想法,一个什么概念,然后我再着手去想怎么去表现,很多人先拍到这张照片,然后用文学评论的方法去事后解读。我有一个朋友开玩笑的说,他拍完照片以后只花很少心思在摄影方面,他花90%的时间在解读这张照片或者是怎么深化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或者离开了文字、图片说明这张照片可能什么都不是了。但是这张照片其实是很有迷惑性的,毕竟我们观看一张照片或者是一个影像的时候,我们会受到背景支持或者是背景环境的影响。但是我觉得把摄影、文学和电影分镜头式的方式混杂在一起拍出来的图片故事,其实是一条死胡同。我比较认可马克南摄影师他们在图片故事方面的核心思想,他们在拍摄故事上更多考虑的是对于世界和人类的一种视觉解释,就是用摄影,用影像解读他对世界的理解,用摄影的方法进行世界的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我觉得特别在文字比较强势的新闻单位里面,摄影坚决不可以成为文字的附属品,就是很多时候现在大家说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是一种配图。而且很多文字编辑他的思路就是我文章写到什么,我希望用一张照片来作证我的内容或者是信息。但是我个人觉得摄影特别是作为摄影记者在报社,或者在一个刊物上他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文字无法传达到的信息。

    比如说一张照片的意境,一张照片的氛围,一张照片很复杂的情感,很多时候它是没有办法或者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的。但是用一张照片就可以把这个氛围,这个气氛,这个意境传达给读者或者是观者,我觉得这个才是影像所真正传达的信息。就是我们大部分理解一张好照片从新闻角度来说所有元素齐全,这张照片才能说明问题。实际上这个是特别低端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除了这个之外,并不是说不需要这些信息,而是除了这个之外应该更大的表达文字记者无法传达的一些信息。这样的话才能够让这张照片有自己独立的表达或者有自己独立的新意。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你拍出这样一张好的照片,我们编辑不会用,他觉得你这个照片太虚或者说不够直接,或者说读者不能够理解,别人看不懂。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其实一张照片拍到足够好无论是专业或者是业余,如果文字编辑没有采用你认为是好的照片,那就说明这张照片还没有拍到强大到让他足够接受。很多人让你拍一张很有意境的照片,一张很花哨的照片,这样反而增大了读者观看的难度,我不这样理解。大家做个试验你回去拍了照片以后,你把好的和不好的放在一起,你可以让你的母亲或者是你的奶奶或者是家里很普通非专业人士让他来看这个照片,他一定能够选出这些照片里最好的一张。因为我相信普通人的审美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他选的不对那说明你拍的不够好。

对于日常生活拍摄

    下面我再谈一下有关于对于日常生活拍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街头摄影的理解,现在在国外街头摄影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摄影。在国内很多人也认为,大家在扫街拍街头的照片也是一件很老土的事情,大家拍的都是跟国际接轨的,比如说观念摄影,纯艺术方面的摄影,景观摄影。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误读,为什么误读呢?因为中国现在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跟国外不一样,特别是欧美国家它因为经过了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它的社会已经进入相对的稳定期,很多摄影记者在他所处的社会理,如果他拍街头摄影根本拍不出好照片,因为他们的社会太安定,社会也经过一个转型期,所以他们的发挥空间特别小。所以我个人理解他们对于一些纯摄影或者是艺术的追求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而在中国我们正处在社会剧变的时期,社会处于一种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特别突出。目前能看到的街头摄影特别是一些经典之作大部分是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但是他们的拍摄都是一些相对片断式的,他们就是到中国来旅行或者是带着一些选题来拍,虽然他们的工艺很好拍的照片很经典。但是毕竟是片断式的,在中国有一些好的摄影师在做这些事情,比如说像上海的雍和,在广州,在深圳,在北京其实都有一些好的摄影师记录他所在的城市。但是这些摄影师,我个人觉得他们没有用最新的理念,最新的影像和方式去拍摄。他们特别值得人尊敬就是他们的坚持,所有人都没有有系统、长期拍摄对中国的时代变化进行记录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坚持,而且这些都是相对年纪大的一些摄影师。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局限在于,他们没有用现在比较现代的观念或者是影像去记录。

 

 街拍的意义就在于它常常没有意义。而看似没有意义的瞬间,有时又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者只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我们不需要明白它,但可以尽情地去发挥想象。在心灵被触动的时候按下快门,人人都可以享受摄影!

    还有就是很多人是在进行街头拍摄,但是他们拍的照片更多的是简单的记录,他没有一个把一些寓意,把一些你对时代背景的思考或者是解释放在照片里,这些照片只是相当于时代的历史照片,很难长时间流传下来。所以我觉得在中国不是说这种街头摄影拍的过时了,而是远远不够,因为拍的好的太少,用现代的方式拍的人更少。而且中国现在处于变化的剧变期,所以特别需要大家或者更多好的摄影师去拍摄这样的影像。所以我去年去getty亚太总部,就是去澳大利亚开会,当时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地的报纸当天的头版是一个走丢了的小女孩被找到了。然后一张大人签字的照片,我当时觉得特别奇怪,这种照片在中国是不可能上头版的,为什么它能上呢?就是因为我刚才说的地方或者是这个城市太安定,它没有车祸,没有跳楼,没有太多的冲突,大家都过的非常安逸。所以其实摄影师没有多少发挥空间,而且中国现在正是一个影像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多记者到了街头或者很多摄影爱好者到了街头你可以拍到很多照片,我们这些同事到中国来了以后他们觉得看到什么都特别新鲜。所以关于街头摄影,如果国外说街头摄影过时了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已经做的非常好,而且有些摄影师已经拍到登峰造极的层次,而且出了很多的大师。而在中国我们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再加上我们的摄影师说这个已经过时了谁还拍这个,而且跟国外一样开始追求其他类型的摄影。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不想赶这个时髦,而且我觉得很多西方的摄影理论在目前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是不适用的,也是不合适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更多的去拍摄一些能够给国家或者给时代留点印记的东西,而不是纯粹的创作。

关于现代摄影

    关于现代摄影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摄影记者团队里,以及普通的摄影人都存在这样的现象,都喜欢摆拍,我是坚决不摆拍的摄影师,除非是公关的摄影,除此之外我是坚决不摆拍的,如果你想拍一张真正的好片,你所拍摄的对象他不是一流的演员,你也不是一流的导演。所以如果你摆拍,你不可能拍出一张真正的好照片,或者这张照片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好照片,这张照片是不可能流传或者不打动你自己更不可能打动别人的好照片,所以鉴于这个想法我从来不去拍摆拍的照片,一旦你去指挥和调动,其实这张照片就已经不可能成为一张好照片了,即使这个环境和这个新闻事件我不能够摆到一张满意的照片,我也不会去摆拍。

 

做摄影记者,经常出差,所以给自己设定了这个长期的轨迹选题。每到一地,我都会拍一张酒店窗外的风景,天长日久之后,组照的力量就会慢慢显现……

     关于好照片在中国摄影圈有一种现象,一个摄影师拍到一张好照片以后他就成名了。在新闻行业里摄影记者比文字记者更容易成名,就是照片是强制阅读,在报纸打开以后如果文章不一字一句的阅读你不可能看到文章的好坏,但是照片是一种强制阅读。不管你愿不愿意看,一张好的照片会很快吸引你,摄影记者在这个环境下特别占优势。很多摄影记者拍到一张好的照片得了奖之后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大师,有一些摄影师也会比较得意。但是我个人认为好照片我们要一分为二,就是有些照片是摄影师拍出来的,有些是事件或者是画面本身给你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照片它本身就是一张好照片,你在现场看到了,你举着相机摁一下这张照片就是好照片,常常会有一种情况出现,包括我在内可能很多人说你运气真好你碰到这样一个画面。但是事实上运气其实也是给勤奋的人,给能够看出这是一张好照片的人。我对自己好照片分辨的时候,我认为这张照片是我拍出来的或者这张照片我只做了50%或者是10%的努力,更多的是被拍对象给我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作为摄影人要有一个自知之明,而不是拍到一张好照片就觉得特别沾沾自喜。

       还有就是在中国摄影圈,我一直认为大家喜欢互相称大师,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被国际认可的大师。当然我个人认为为什么没有被真正认可的大师呢?并不是中国人拍的不好,而是中国摄影师坚持拍照的人太少,很多摄影师拍到一定阶段或者拍到一定阶段,成名成腕儿以后他就不拍照片了,我觉得人各有志,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坚持一辈子去拍照片。但是我解释的意思就是说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真正属于咱们自己民族的大师,并不是说中国人拍摄的不好,而是坚持拍照片的人太少了。

    中国摄影圈还有一个现象,大家都喜欢出差拍照片,就是去外面拍照片或者是出国拍照片。他总认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会有新的视野,会有新鲜感,能拍到不一样的照片。但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当地是他的当地。但是作为外地摄影师来说,我个人认为你很难拍过当地的摄影师,因为你并没有他常年扎扎实实呆在那里或者对这个地方的了解,还有一些摄影师去国外拍照片,因为很多国外的被摄对象包括外国人的长相就有表现力,或者是那里的环境非常有表现力。但是事实上我一直这么理解,你看到一张国外一张照片的时候,你把这里面的被摄背景想象成是一个中国人,你再看这张照片到底是不是一张好照片,其实大部分在国外拍摄的照片你把想象成一个主体是中国人的时候,这就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我想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呢?不要被表面的新鲜感或者视觉不同所迷惑。

     还有就是在中国摄影圈里现在大家认同通讯社的照片,比如说国外通讯社的照片,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通讯社的照片是非常套路的,我发现国内的一些编辑特别认同通讯社的照片,觉得通讯社的照片特别干净、特别简洁、特别有表现力。但是实际上通讯社的照片是最没有个性的照片,我不点名是哪一家通讯社,每一个通讯社的照片你很难看出这个照片是谁拍的。每个照片都像是一个人拍摄出来的照片,比如说路透社的新闻照片特别漂亮,特别唯美但是特别没有特点像是一个人拍出来的,摄影没有绝对的好坏,作为摄影师或者是刊物要有自己的编辑思路,就是要跟别人不同。通讯社的照片往往抹煞了这些个性化的东西,所以包括摄影师在内我觉得也不要刻意模仿通讯社的照片,如果作为学习阶段,包括我一开始在摄影方面进行磨炼我会学,但是我很快发现那种照片非常容易学。比如说一个画面对称构图,一个主体,这种照片是非常容易拍的,也非常好学。为什么中国新闻摄影在最近五六年期间,很多报纸的摄影记者在影像方面的成就非常大。而且基本上达到了国际的一些标准,但是问题就在于特别是都市报的照片,拍出来都像是一个人拍出来的照片。在中国很少有人看出看到这个照片你能认出是谁拍摄的照片。每一家报社的照片,比如说南方一家报社的记者拍的照片和北方一家都市报的记者拍摄的照片其实都很像,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掉进了通讯社好照片的误区,就是大家在追求影像的同时丧失了自己。但是话说起来特别容易,其实要平衡影像和个性是很难的。


个人理解的好照片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说一下在中国摄影的现象里面,我个人理解的好照片的终极目标,虽然现在我拍的一些照片是现在这些样子,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拍摄真正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对象,类似于日本的摄影。其实在世界摄影的舞台上,摄影的发明是西方,摄影的语言也是西方的,就像中国水墨画你让一个外国人来画中国的水墨画,我相信他很难画出这个意境。所以中国人为了模仿西方的摄影表现方式和语言或者是手法,其实你最多就是学的跟他们一样,很难有创新。但是日本摄影就不一样,日本很多著名的摄影师也是被西方捧出来的,但是至少在他们的影像里面可以看到他们的民族性,他们的审美和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摄影师可以表现出来,一张日本摄影师的照片,这个能看出来是日本或者是韩国的。但是在中国的照片里很难能看出来,比如说摆一张中国的相片很难能看出来这是中国的或者是朝鲜的,所以我对摄影的终极目标,我是想有中国东方文化意境,当然这个特别难,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但是我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拍的天安门


    下面我谈一谈今天可能会放我拍的天安门,我跟大家说一说我为什么要拍天安门,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这个想法,只是在不断的拍摄过程中间才有这个想法。我是2003年到的北京,有这个想法是从04年才开始的,也就是说这个专题拍到现在大概有八年。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读新闻专业,我们学校老师说在中国做新闻要去北京,为什么要去北京,说北京这两个字就是新闻点。比如说大家看如果北京下雪会上新浪头条说北京下雪了,如果北京下雨堵车会上新浪头条说北京大堵车。从来没听说过呼和浩特堵车或者说其他省会城市或者是大城市,可能上海会好一些。但是北京这两个字,北京刮了沙尘暴,什么事情只要加上“北京”这两个字就是新闻,而北京天安门就是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大家对这个地方本身就附加了很多复杂的感情,很多复杂的背景。北京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宝地,我为什么不去拍它,我为什么不好好的拍它。在开始之前我听过很多北京的摄影老师说天安门有什么好拍的,就那么大点儿的地方,很难拍出不一样的东西,很难拍出新的东西,你天天去,你的发挥空间是很小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拍它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拍,大家都认为它拍不出来东西,所以才需要有人拍,我用新的摄影语言,用创新的方式,用比较开放的思路去拍。

 

   2011年5月1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位美国游客正在拍摄降旗仪式。


    之前关于天安门的很多影像都是跟政治事件,跟一些大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都是在一些历史节点上产生的影像,但是在日常生活里大家很少能看到天安门好的影像或者中这种影像不多,更不要说某一个摄影师坚持去拍,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拍摄主题的原因。而且我在天安门拍摄的时候,我最初开始的项目是,当时我的摄影语言还非常幼稚,我觉得天安门这个空间让我觉得是摄影初学者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地方,因为当你在这个地方拍到第一张好照片的时候不觉得是什么,但是当你拍到第一百张的时候你觉得没有什么可拍的,只有当你拍不出好东西的时候你能拍出来好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长进,当你穷尽你的思维或者是词汇,或者是想法的时候,你产生的才是真正能够激发你大脑的或者是创新和进步的元素。所以我在天安门练习的过程中间,我曾经把它非常细化,我专门拍色彩、专门拍结构、专门打闪光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那个地方进行训练。还有专门追求新鲜感,但是后来我慢慢的把它剔除掉。很多人看了我拍摄的天安门照片,会觉得照片特别的主观,或者有人说特别像外国人的视角,我觉得这就是很多人被长期文化背景或者是教育产生的局限性导致的,我们并没有用开放的观念去看待天安门的影像。我们过很多年之后,比如说中国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张照片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照片,你不会有倾向性或者说不好,或者说怎么样。所以在天安门的拍摄过程中间,作为我个人来说也是非常有收获的。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比如说在天安门的拍摄过程中间我发现很多影像是在丧失的,很多角度,很多画面是你在短期内再也拍不到的。比如说在以前据我了解天安门广场是没有栏杆的,天安门纪念碑是可以随意走上去的。但是随着后来和各种各样社会的变化,很多地方你都拍不了,在我拍摄的这八年中间很多影像就是再也拍不了了。包括有些拍摄时段也拍不了,比如说天安门广场到了晚上,现在只要一降旗立刻就关闭,以前我可以拍摄一些夜景,拍到傍晚天色变化的时候,现在都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只要一降旗就开始清场。因为我在天安门拍摄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经常有一些偶发性事件,我是从来不拍的。天安门的金水桥也是,原来金水桥是五座还有三座桥可以走,中间和两边。但是现在只允许一座,后来变成两座,现在又变成一座进出,其他的桥大家可以看全部用各种各样的栏杆、警戒线围起来了,这些东西你原来拍的照片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很多角度是拍不到的。包括天安门城楼,原来你可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拍到天下很干净的金水桥现在也拍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上面加了两道植物东西把你跟墙隔开,你根本看不到金水桥。其实如果大家去拍会发现很多画面越来越少,越来越拍不到。可能以后如果我们活的足够长的话一定会拍到更自由的画面。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我想说的是,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面说的,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和想象力,保持我们最好的想象力必须心怀谦卑,所以真心对待摄影,忠于自己对摄影的阵地,自己心怀谦卑才是我们摄影不断进步的可能。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自己的摄影并没有真正开始,我一直在等待自己真正游刃有余进行拍摄的那一天。很多摄影人觉得在中国已经过了摄影的黄金年代,比如说建国初、文革前后、改革开放初期,觉得那个时候随便拍张照片都觉得是可以留存的好照片。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还有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只是到那个时候大家有没有准备好,大家能不能在那个时候拍出真正的好照片,而不是到那个时候还是平庸的摄影师拍一些不疼不痒的照片。

       最后,大家听了我的讲话也知道,其实我是不太善于言辞的。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句话,就是不要浪费自己太多的时间夸夸其谈,不要只讨论摄影,让我们出去拍照片吧!

关于城市表情

 


     我讲一下我对这个栏目的了解,最早这个栏目是在南方都市报开设,当时南方读报是开设了天气版,天气版光报道天气特别单调,所以需要有一张照片来配合,就是美化版面。但是谁都不知道该怎么拍,该怎么配,什么样的照片合适,在这个栏目里出现。当时这个栏目开设的时候是现在新京报的副总编何龙盛当时在南方都市报当编辑,当时我和他们尝试运作这个栏目,当时说可以自由发挥,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天气,拍当时天气的影像。后来很多摄影记者还是不太明白这个栏目,至少在南方都市报时期这个栏目一直没有运作好,除了我拍之外其他同事把一些边角料的东西放在这个栏目上,如果能用就用,用不了就拉倒。后来这个栏目到了新京报之后,在新京报刚开始创刊的时候,说实在很多同事也不理解这个栏目到底拍什么样的照片。其实我个人的理解不需要有任何的套路去规范自己对栏目的理解,其实我理解它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地方,是探索摄影方式、摄影语言的栏目,我特别希望每个摄影师拍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而不是说把这个栏目运作成一个套路或者说只是拍天气,拍一些小情趣,拍一些抽象的画面。我觉得无论是新京报摄影记者或者是投稿的人都可以发挥想象力,因为在报纸新闻纸上除了这个之外其他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就这个是没有限制的,既然没有限制大家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