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在方所带来以《人与土地》为题的讲座。
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最近在内地出了一本书,与他多年前的一本摄影集《人与土地》同名。用他的话来说,新书里的80多幅照片是以前发表过的,但文章是新的,写的都是照片背后的故事。
4月8日下午,阮义忠出现在广州方所书店,带来以《人与土地我的过去与现在》为题的讲座。深圳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上百位观众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其中有不少还是曾受过阮义忠影响的职业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
近几年来,阮义忠多次成为广东美术馆的座上宾时而受邀举办大型作品展,时而担任一些专业摄影展的评委,面对广东的观众,他已经没有陌生感。对于这次讲座,他仍然觉得意义深刻。他说,这次讲座使他把老东西稍微整理一下,也借此回顾、勉励自己,看看能否使他今后与大陆文化界的朋友有更密切的往来,“不止是缅怀过去,而且是寄望未来”。
他曾引进西方摄影潮流
“以前我是喜欢读书的文艺青年。”阮义忠展示了一幅他年少时在书房的照片,这样给这次讲座开头。逃离土地、成为知识分子,曾是他的努力方向,因此,创造想象空间、借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思想,曾是他从现实世界抽身而出的方法。不过,多年后他忽然发现,回过头来观察、感受土地时,才真正找到了精神养分。
阮义忠最开始是一位插画高手,直到他走进摄影领域,开始大量阅读世界各地的摄影期刊;后来他把自己吸收的西方摄影潮流,写成专栏文章并结集出版。其中,《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后来被许多学摄影的人当作教材来读,还使他被视为将西方摄影潮流引进华人世界的传道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创办了《摄影家》杂志,几乎竭尽全力将中国当代摄影家推向国际舞台。这一切在他的讲述之中,平缓而朴实,但其中透出的时代意义是十分强烈的,更有人因此将他誉为“中国摄影教父”。
阮义忠的摄影作品,有着强烈的纪实特点。近40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他的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其中,《人与土地》是他最著名的摄影系列作品之一,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这些作品以黑白画面记录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阮义忠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也是他对于台湾乡土人情的最后一瞥,这一瞥饱含着质朴深情。
他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事实上我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喜好,就是写文章。”在讲座中,阮义忠透露了他在摄影之外的另一个创作方向。去年初,他在大陆媒体开设摄影专栏,首次执笔道出《人与土地》拍摄背后的故事。最近由铁葫芦图书推出的摄影散文集《人与土地》就是阮义忠的专栏结集而成。翻看书中文章,阮义忠厚重优美、饱满有力的文笔,可以证明他不仅是优秀的摄影家,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如今,阮义忠延续了这种逐一讲述摄影作品背后故事的方法,已经在专栏上写完了《台北谣言》系列的故事,目前正在写的是《失落的优雅》系列。同时,他还在另一家媒体撰写长文,向大陆读者推介台湾的优秀摄影家。谈及自己对写作的想法,他说:“我希望以后能够透过把以前拍过的30多年来的照片,带我回过头来,不止用回忆的方式,而是现在事隔多年之后,加上我心境的转变以及对人生的体会,再回过头来,重新把过去、现在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文体。这也是一种自我学习。”
讲述完他对自己系列作品的创作观念,以及其中部分作品的创作故事之后,阮义忠开始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其中,第一位提问的观众向他抛出了一个大问题:“摄影到底是什么?”阮义忠的回答很简洁,他说:“摄影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记录,就是把你的视觉经历变成永久的记录。对我来讲,就是把看见的感动变成一种象征意义。你到底看到什么,看到的东西跟你有什么关系没有?如果你只是自动地,浏览式地按了一下快门,那就没有做到一个使用相机的人的责任。摄影应该是自己跟别人沟通很好的"管道",透过摄影使自己和别人产生关系。很可惜,有些摄影的人只在意反映出自己的某种情绪,所以拍了半天都没有拍到别人和对象,只拍到自己一厢情愿的画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