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看到电影《哈利•波特》里的《预言家日报》(Daily Prophet)时不会不为所动:这是未来的报纸吗?一份“会动”的报纸,点击图片,立即会看到视频,点击文字,会有声音出现,有什么问题和这份报纸互动,就会找到答案。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预言家日报》的预言并没有等待多久,就在全世界的报纸中实现,报纸与电视界面、互联网页面、便携终端界面、户外展播界面的结合,让平面的报纸动了起来。魔法报纸原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面对一个媒体大变迁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2010年4月,iPad平板电脑在美国上架,呼应这一商业行动的是《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推出专门为iPad开发的站点。它打破的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同时它也向传统的“文字加图片”的新闻生产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全能全媒体生产模式的产生。
“让报纸动起来”的尝试最早来自于英美国家的报业。2004至2007年间,美国《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分别加大了视频多媒体生产的投入。近两三年,美国报纸视频的发展呈大幅增长之势。根据美国Bivings集团调查,到2007年,美国发行量前200位的报纸中,有92%的报纸网站提供网络视频内容,比2006年增长31个百分点。
英美报纸的改变正来自于自身的紧迫感和压力。
2008年美国报业惨淡经营,报纸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11.5%,那些无法支撑下去的媒体开始纷纷裁员。英国《新闻和观察家》报裁员53人;美国《洛杉矶时报》裁员250人,《巴尔地摩太阳报》裁员100人,《哈特福特日报》裁员60人,《新闻日报》裁员100人, 《达拉斯晨报》裁员500人,美国最大报纸出版商Gannett裁员2000人,涉及旗下85家报纸。根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年美国报纸裁员人数超过了15554人,而2009年仅仅过去了两个月,报纸裁员人数也已经超过了一千人。
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 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这是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在他的《正在消失的报纸 :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做出的预言。
一道分水岭划出了两个天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猝然面对这场裂变,京华时报总编辑吴海民向中国的媒体界抛出一个问题:“明天,我们如何做记者?”
吴海民断言:“一场颠覆性的变局出现了,一个媒体的新时代来到了。”
面对变局,吴海民劝他手下的记者要成为“明天的记者”,“昨天的记者仅仅习惯于拿一支笔和采访本去战斗,今天的记者带上了录音笔和手提电脑,明天的记者则应该拿得起更多武器,包括照相机、摄像机、麦克风。这是一个可以使用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的全媒体记者”。
新媒体•全媒体
对于新媒体,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给出了一幅描摹图:400年前,是报纸;90年前,是广播;70年前,是电视;20年前,是互联网;10年前,是手机短信;7年前,是手机电视;5年前,是即时通信工具和对等互联;2年前,是社交网站。
对于这个新媒体的图景或许应该再加上一条:2010年,是微博——自媒体。而在2010年之后,这幅新媒体的图景又要加上什么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提供的来自世界各大媒体的信息是:英国BBC未来媒体和技术负责人Erik Huggers透露,2010年BBG旗下的播放器将与完成Twitter和Facebook整合,新的产品将在过去的无线视频点播电视功能的基础上支持更多的社交功能。“人们可以将他们的Facebook好友加入iPlayer中。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分享彼此正在听或正在看的内容。”内容共享与互动,成为一个抢眼的主题词。
而这一切无疑都在说明着今天媒体的革命性变局,一个媒体新时代的到来。
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则来自于2008年来中国采访奥运的西方记者。崔新钰在《达拉斯晨报的绝招》一文中介绍,该报的资深文字记者Jim,采访中除了笔记本、钢笔外,总会随身携带一台索尼高清摄录机,随时会掏出一个无线Mic开始他的视频报道,这些报道会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让他的读者看到现场的情况,而作为文字记者他的拍摄采访与纸笔记录,大概一半对一半。《达拉斯新闻晨报》的体育记者Kate,在北京东单体育场用笔记本电脑,接上电脑聊天用的简易摄像头和Mic,就开始了一段现场直播。几分钟后,一段视频采访便发回了总部。
《圣荷西信使报》Nhat Meyer拍摄北京奥运会的装置
相机
佳能EOS-1d Mark II
佳能20d
松下Lumix DMC-TZ3
镜头
佳能16-35mm, f2.8
佳能24-70 f2.8
佳能 70-200 f2.8
佳能100-400 f4.5-5.6
佳能f3.5的移轴镜
其他
索尼HDV 1080i便携式摄录机(已停产)
Edirol Roland的专业录音机
#p#副标题#e#
具有文字、摄影、摄像技术的全媒体记者应运媒体的变局而产生。全媒体记者的概念在2008年走进中国传媒人的视野。在西方,全媒体记者也被形象地称为“背包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可以采访各种方式的新闻,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而他们所有设备都放在一个大背包里。
2008年这个媒体裂变的年份里,尼康D90准专业数码相机上市,配有全新DSLR短片功能,可以每秒约24幅的流畅速度拍摄HD720p(1,280×720像素)JPEG格式的短片(即我们日常说的高清视频),这种新技术的推出,预示了一种可能性:器材的先行改变,迫使摄影师对工作方式做出重大改变;
2008年12月30日,新华社在运行文字新闻线路和图片新闻线路的同时,开始试运行我国第一条视频新闻专线。之后,央视网开始积极筹建国家级网络电视台,目标是像新华社一样成为全球视频发稿平台。
2008年9月,《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的一名摄影记者开始尝试转型全媒体记者,不定期的进行一些视频新闻的采访和制作;以后的一年里全媒体记者增加到三人。在以后的一年里,从第一批12台佳能5DMARK2器材到位开始,视觉中心从以往的小型作战开始向全面铺开转型。这一年是南都初尝成果的一年,第一批转型记者制作的《广州出租车司机罢工》、《通往智慧之路》、《哭泣的玩偶》视频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获得新锐视觉联盟流媒体所有推荐奖项。
为什么先从摄影记者开始
在传统的报业记者队伍中,摄影与文字记者是新闻的两个相对独立、相互配合的生产系统,而传媒的融合使媒体正在从单一的媒体演变为多媒体集团,单一的新闻采写制作方式变成多媒体方式。
第一时间感受到转型压力的是摄影记者。摄影机的静态图片一向是为平面媒体量身定做的,面对新媒体对于动态图像的需求,静态图片的表达显然有所不足。
美国《时代》杂志摄影记者德克•哈斯泰德,是当年尼克松访华随团五位摄影师之一,多年的从业经历使他可以担当著名摄影师这一称谓,然而也是他首先放下的照相机拿起了录像机。“比起静态图片,影像和声音能更好地讲述故事,因而更能吸引受众。图片行业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变革趋势已经显现,并将逐步明朗。”于是,他创办了http://www.digitaljournalist.org/网站和《数字记者》(The Digital Journalist),并于1999年开始举办训练班。
另一位中国摄影人耳熟能详的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在完成《美国人》之 后,便放弃静态照片而转向动态拍摄。他说:“当你拍摄静态照片时,你通过取景器,选择不同的瞬间拍摄照片,你便会意识到,在一张照片之前和之后还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讲述,你立刻会想到电影。”
摄影记者的这种转型是外在的压力也是自觉的行动。而当纽约时报组建专门的视频部门为网络版服务时,那就是媒体的转型行动了。
那么媒体的转型为什么先从视觉开始?
微软总裁Steve Ballmer在2010说:10年之内,所有的传统内容都会数字化。如果仅是复制报业的传统思维,那注定是要失败的。而当我们享受数字化生活的时候,毫无疑问我们会发现一种全新的、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图片与视频的大量、快捷、即时、移动式观看。新媒体为图片、视频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新媒体对视觉新闻的巨大容量立即被注意到。2009年5月纽约时报推出一个汇集图片与视频于一体的视觉新闻网页“LENS”,利用多媒体的手法展示该报精选的最新新闻图片和珍贵历史照片。
新媒体的所有内容都将呈现“文字+图片+视频+互动/社区”的多形态,而其中最亮、最突出的一点便是:视觉传播。
而这里的视觉传播的概念,不再是图片、影像,而是集声音、动画、特效、互动、Flash、图表等所有视觉元素。它不仅大于图片新闻概念、也大于电视新闻概念。2009年10月北京世界媒体峰会上,资讯和信息的视觉化是关键词,就说明了在新媒体中视觉的举足轻重地位。
而新媒体如此旺盛的视觉传播需求靠什么来满足?
YouTube的诞生预示着一个新视频时代的到来,它最大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便是大众提供、大众分享。但是大众提供与分享无法避免了视频内容的粗糙与非专业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海量的、品质不高的视觉产品泛滥于网络,而制作精良、高度清晰的专业视觉作品成为稀有品。
如此广阔的视觉需求究竟需要高精度的制作来弥补,而在媒体的从事摄影工作的记者首先感受到了强大的吸引力,再加上技术壁垒的打破,使更多的记者从事视频创作成为了可能。
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主任王景春认为对于中国的新闻摄影人来说,新的变化无异于一场革命。他总结中国的新闻摄影曾经经历过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始于1986年,当时《中国青年报》的贺延光提出新闻摄影“图文并茂”的口号,1990年的“银川会议”,蒋刘生提出“图片并重,两翼齐飞”,于是报纸有了摄影专版,新闻摄影摆脱了文字配图的地位。之后《南方周末》的跟进使新闻摄影圈有“北有中青,南有周末”一说。新闻摄影从此成为独立的新闻门类;第二次“革命”是《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新京报》的改版,成立视觉中心,下设摄影部、图片编辑部和美术设计部。新闻摄影开始向专业化靠拢,其中,图片编辑部的成立是这次变革中的重点和新颖之处。因为新闻的框架是采编一体化,视觉新闻生产需要有专业的后台进行图本梳理、加工和升华。这一次革命使新闻摄影的生产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而第三次革命始于2008年下半年,全媒体概念首次提出,新媒体视觉的尝试和摸索自此在《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潇湘晨报》《东方早报》等少数几家都市类媒体展开。
报纸的全媒体制作和电视制作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不同于电视在大团队、细分工的作业,而是以记者为核心的小团队作业。核心记者需要有驾驭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这四种记录符号的能力,有适当的网络技术知识,以及与受众互动沟通能力;二是报道融合了文字、照片、音频、视频、动画、图表等一切可表达的元素,以立体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或传达某种信息;三是报道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以短小、灵活而适合于所有的接受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这一特性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单向和线性的缺点;四是对于新闻题材的普适性,所有的新闻题材都可以用画面和现场声音讲故事,尤其是突发新闻现场,可直接将受众带到新闻现场,其直观性和现场性是文字报道不可比拟的。
#p#副标题#e#
“流媒体”的边界
什么是流媒体?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主任王景春在《南都流媒体元年》一文中说:“我个人的理解是从形式上看,流媒体是集合了静态照片、动态影像(包括视频)、声音(现场同期声,后期编辑等声音元素)、立体图表、FLASH等综合多种传播媒介的集合体,是为适应现代读者需求的立体传播方式。”
而同样进行着流媒体实践的《京华时报》摄影部主任骆永红的解释是:“流媒体不是一个新的媒体形式,而是一个传递形式或者说流式传输方式,将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通过网络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不用下载便可直接观看。”
国内从事传统新闻摄影的记者们,感受到新型媒体传播方式对于视觉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明白传播方式的改变的最终必然是指向生产方式的改变。但对于流媒体方式是否会取代平面的新闻摄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平面视觉应对严峻的转型环境,则是一个“关乎生与死的选择。”“流媒体或许只是一个桥梁,是把立体视觉引入纸媒的一个敲门砖、一块试金石”。王景春认为,尽管大家对于最终的改变途径并不十分清楚,但探索必须早上路。
鼓舞人心的是,国外的探索有了好的结果。这一结果便是《洛基山新闻报》(The Rocky Mountain News)2006年荣获普利策获奖摄影报道的《最后的敬礼》。
《最后的敬礼》是一部包括视频、音频,报纸等多媒体呈现方式的作品,它可以理解成一部传统的新闻摄影作品奖,也可以说是一部流媒体的视频作品奖。《洛基山新闻报》是一家以摄影视觉语言独特见称的报纸,2000年和2003年曾获得普利策奖。但是在美国报业的大萧条中,这份创刊于1859年的报纸在距离他150岁生日只有55天时,宣告倒闭。
但是中国媒介真正了解流媒体是2008年,对于什么是流媒体,至今还有许多模糊之处,而对于流媒体与电视、广播、图片等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区别、流媒体的边界与内涵,它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等等尚待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观看目前国内媒体制作的流媒体作品,笔者的理解是流媒体最初的原意应该是一组内容相关的摄影图片通过网络进行连续的、按一定逻辑关系或者故事情节的“流”式播放,其间配以音乐或者现场同期声。这种流式播放,使静态的图片有了动态的效果,从而达到了“准视频”的效果。如《京华时报》流媒体作品《汶川地震:汉旺镇救援》如《南方都市报》的《湘雪》。
尽管国际上《卫报》、《纽约时报》、《达拉斯晨报》等都建立了专门的流媒体记者队伍,进行视频创作。但这些媒体对于流媒体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图片、音、视频的运用也不同,从而出现以下几种流媒体流派:1.mediastorm:静态的影像+动态的视频+有效声音,以传统的静态影像为支柱。2.英国的《卫报》:全部是动态影像的现场记录,可参见他们对汶川地震的视觉报道。3.以《达拉斯晨报》为代表的绝对动态影像运用,甚至报纸的静态图片也是动态视频的截图。.
在探索阶段,这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方式的问题也是大量存在的,特别是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廓清内涵与外延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当中。
流媒体这种叫法更接近于对形态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定性的概念。或许是因为“流媒体”概念本身的模糊,在记者们的最初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某种模糊性。
流媒体与其它传播方式的同异比较
流媒体所调动的新闻传播手段几乎涵盖了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分析和比较或许能够使流媒体更清晰化。
1.与新闻图片的比较
图片新闻的基本特征是捕捉现场细节。因此评价一张图片的好坏常常是以其对现场细节捕捉的精准度、定格瞬间画面所包涵的新闻现场信息的饱满度、丰富度、锐利度以及对背景信息的涵盖度为标准的。
流媒体是从图片新闻承袭而来,因此它与图片新闻的要素最为接近,特别是以图片进行流式播放的作品。但很显然,两种呈现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图片新闻犹如一个狙击手,要在一瞬间精准地按下快门,而流媒体图片对精准度的要求则没有图片那样高。图片新闻是点式的,流媒体则是线性的,它要求这一组“图片流”的完整性、逻辑关联性。
2.与新闻图片故事的比较
图片故事讲究展现新闻的完整性以及故事的内存逻辑,通常主要的图片辅以其它图片,并且需要用文字补充所讲述的故事。
流媒体同样具有图片故事的要素,比如一个故事的完整性,讲述一个故事的角度、细节的运用等等。而不同的是,流媒体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有了更多的自由。它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动态的,同时也可以是动态静态相杂的。更重要的是声音元素的加入,可以是现场同期声,也可以是故事主人的讲述,也可以是记者的画外音,还可以用音乐配合故事的发展和情感的起伏。凡此种种,流媒体可以讲述一个更丰满的故事。
3.与电视新闻的比较
流媒体在向电视新闻方向靠近,特别是一些现场新闻、突发新闻的表现上,流媒体已经不逊于电视新闻,而流媒体因为制作方式的不同,比起电视新闻来,更快捷和方便。
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二沙岛违建豪宅强拆的新闻被中央电视台使用,其画面的清晰度完全和电视画面无异,另外南都引入出镜记者的现场采访,也使流媒体与电视现场新闻靠近。
流媒体和电视纪录片相比,在纪实的手法、拍摄技巧、编辑思想画面的运用等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电视纪录片在宽度、广度、容量方面远远越过流媒体。纪录片通常是投入大,耗时长,流媒体某种意义上是微缩版的纪录片。
4.与广播新闻比较
广播所有的表达最终集中于一点:声音。广播新闻这几年两大趋向:一是现场直播,二是连线报道,目的都是一样样:用声音再现新闻现场。
优秀的流媒体同样需要新闻现场声音的精准采集和表达,声音是流媒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广播的一切声音技巧都可为流媒体所用。
流媒体是一项融合的表达与传播,它与我们传统的记者分工模式和工作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它兼采纸媒、电视、广播、影像等传播方式中最利于新传播平台传播的要素,形成自己的个性,而它最大的特性是融合与集合。因此再用“流媒体”来界定这个新的视觉生产方式显然不能涵盖它的特性,而更恰当的名称应该是“视觉全媒体”。
视觉全媒体的融合与集合是传播介质融合,三屏(电视、网络、手机终端)融合传播;是传播载体的融合与集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传播手段的融合;是各种传播形式的融合与集合,资讯提供、短片制作、视频内容再加工、深度专题或记录片、原创性影视创作的兼容。
#p#副标题#e#
南都视觉全媒体实践
2008年9月,配有全新DSLR短片功能的尼康D90准专业数码相机上市;佳能EOS 5D mark 2的推出更是集成了1920的高清视频拍摄功能,并辅以全幅的优势;SONY推出单反型号α900,其传统强大的数字视频技术被运用到相机上。这些摄影新新技术的推出最终让摄影记者用像机拍摄视频成为了现实。
《南方都市报》借此率先而动,进行了以流媒体生产为试点的全媒体发展战略。随着第一批12台5DMARK2器材的到位,南都视觉中心流媒体与每周一期的《视觉周刊》同步上线到南都网,第一批摄影记者开始转型到平面、视频双模式工作方式,同时美编、后期制作队伍的建立使流媒体从采访到制作形成了一个生产系统。美术设计部由平面设计转为立体设计,图片编辑部由报纸编辑转型为视觉编辑,整合打通平面、网络资源,在一个平台上共享资源,不仅监控报纸的视觉,同时规范流媒体的后期流程。
2009年,南都报系提出南都全媒体概念,整个报系安排、培训传统平面采编人员有计划地向多媒体采编方式转型。南都的视觉中心首先在南都报系中进行全媒体探索,提出抢先试水视觉全媒体创作。
在技术培训上,南都邀请了美国西北大学克拉克和MediaStrom网站CEO布赖恩•斯通(Brian Storm)给视觉中心进行流媒体前后期制作的相关培训、一批人员赴大连进修美国西北大学克拉克的流媒体课程,并邀请《卫报》记者张丹介绍国庆阅兵流媒体制作以及相关经验推广、邀请国内广播、电视等专家作影像和声音的采编培训;在制度规范方面,流媒体小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流媒体格式规范出台;人员配备方面,新型摄影视频一体机的投入,使原有一批摄影记者逐步向流媒体记者转型,其中有几名相当优秀的摄影记者成功实现了平面、视频的双掌握,2011年初南都视觉中心下设的音视频部成立;在发布方面,南都网和奥一网成为流媒体产品的主要发布平台,设专门的栏目,统一LOGO。
2010年南都视觉中心将这一年定为“南都流媒体元年”,标示着探索的决心和行动。在前几年的酝酿和实践基础上,南方都市报在这个元年实现了视觉全媒体生产的全面突破,采访记者、 出镜记者、编导、界面设计等岗位相继建立, 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30多个摄影记者成功转型为全媒体全能型记者,每月的生产上线量达70多条,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视频新闻的媒体。
在2010 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上,南都流媒体作品《泰国518》获最佳短片奖、《暴力城邦》获最佳制片人奖,这两个奖项本次论坛视频类最高奖。
经过摸索,南都视觉全媒体应对传播和市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生模式和形态。可分为新闻类、观点类、专题类和摄影记者的个人创作。
新闻类有时事新闻、突发新闻。时事新闻发布现场新闻、当天最适合音视频、多媒体报道的动态类题材,节目短小精悍,三分钟以内,须与报纸同步发布或先于报纸发布。突发新闻,建立值班记者制度,24小时监控热线,安排记者轮值。需及时与文字、摄影部门对接,判断题材并指派人员,安排交通确保当天最重大突发新闻必须有视频人员介入埠外重大突发事件,音视频部门有优先的介入大型突发事件权,并由音视频后前后期紧密对接前方,安排实时滚动播报。观点类包括高端人物访谈、热点话题人物对话、读者观点交锋。主要栏目为“南都视点”,“对话”等,将南都优势评论资源视频化。专题类主要是大型新闻策划报道、系列新闻报道等。还有就是摄影记者的专题影像集、流媒体作品、小型纪录片、图片幻灯相册等,鼓励先锋实验和个人创作。
如何用镜头讲故事与记者转型
“你在报社跑什么线?”经常有朋友这样问我。
“一切重大新闻。”我说。
“写文字还是拍照片?”
“拍视频大片。”我笑答。然后看到的是朋友一脸的疑惑。
是的,我是报社的一名视频记者!
以上这段文字,是南方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乔彦杰拍摄的一部视频新闻获得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新媒体”现场突发类一等奖和最佳新人表现奖时写也的获奖有感言。
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全媒体记者在短短的两年当中成长起来。
“几乎每天都会奔波在新闻现场,如果你看到有一名记者右手拿着摄像机,左肩挎着照相机,身后还背着三脚架,那个人一定是我。”这是乔彦杰的自我描述,也是南都全媒体记者的形象描述。
但是上手容易,做好难。对于习惯了为报纸提供新闻的记者来说,做一名全媒体记者需要突破的并不仅是技术上的障碍,相反,技术对于年轻的记者来说是容易跨越的,最难的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视频需要的信息是全面的、融合了各种传播手段的,需要摄影记者在现场兼顾摄像和一切信念的采集,后期又需要文字功底和剪辑操作能力,这无疑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平面静态报道到有声视频报道,这意味着选题、讲故事的方式、编辑技巧等多方面改变,而集中起来讲,是如何用视频讲好一个故事。
新闻摄影的凝固的瞬间不同的是,现在需要展现的全部都是动态的信息。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前期素材采集的重要性。素材包括三种形态:图片、视频和音效。图片采集方面,我不再只关注瞬间,而是将眼界放宽。比如连续的动态画面组合,比如故事中涉及到的细节信息,比如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比如一切对主题有辅助叙述作用的环境……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制作的《苦涩的孝道》。这个作品来自于一次日常的突发新闻采访。第一次前往采访的时候是8月末的一天,当时,我已经想好该事件制作成流媒体新闻的表达方式——以图片为主。经过整天的拍摄,基本的图片框架已经建立。但采访后发现,缺少很多声音的元素和必要的视频采访。于是,在决定将该作品制作成一个专题故事后,我又前往那个城中村近5、6次,分别带着不同的目的前往,补充包括视频、声音、环境图像等元素全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南都视觉全媒体记者刘可如此谈自己从摄影记者转型当中的遇到的问题。
随着南都视觉全媒体记者被派往海地地震、泰国冲突、利比亚战争、日本地震核泄露等激烈冲突的新闻一线,报道中的新闻现场视频、现场原始声音、现场情绪、现场细节等新闻要素被极大重视和强调,真正的全媒体作品开始涌现出来。如钟锐钧的《泰国518》、乔彦杰的《大连814》、谭伟山的《利比亚战火》等。
2010年和2011年8月底,大理国际影会与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联合主办两届“大理国际影会新媒体论坛及展播”,来自国内外传统媒体视觉中心的从业人员、多媒体创作人员、互联网商业领域的精英、高校的的教育专家、纪录片市场的代表等齐聚一堂,讨论新媒体给媒体传播带来什么。
2010年大理国际影会新媒体总策展人王景春与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认为:无论传统摄影界如何对新媒体下的视觉传播有何看法,你已经不可能回避这一趋势——新型的视觉内容传播,至少已经在部分摄影师那里渐成气候,并显现出非凡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