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泰瑞·贝内特致中国读者的信

来源:中国摄影 责编:未知 2012-02-29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受《中国摄影》杂志邀请,我为我关于早期中国摄影的著作写几段话,我欣然从之。我想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然后谈谈我是如何对19世纪摄影产生兴趣的。

    首先,我并不是学者,而是个商人,专门收集东亚老照片的商人。我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经营这门生意,当时日本的强大经济实力引发了许多西方人对这个国家和它的国民的好奇,因此对19世纪日版照片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很多日本收藏家和博物馆都希望收集这类照片,但由于它们的拍摄者大多是一百多年前拜访日本的西方人,所以大多散落在欧美国家。很多这类照片最终“落叶归根”,成为日本多家机构的收藏。

    30多年前,我通过旧书店、摄影卖家、拍卖行等途径建立了我的日本照片收藏。为了买下这些照片,我偶尔也会买一些和它们同时被归在远东类的中国和韩国照片。坦率地讲,开始几年我并没有重视它们。但随着我的兴趣覆盖面慢慢扩张,我也开始了对中国和韩国照片的主动收集。如果你对这些照片有兴趣,可以访问以下两个网站:www.oldchinaphotography.comwww.oldkoreaphotography.com

    无论是珍稀邮票还是老旧汽车,每个狂热的收藏家都会围绕自己收藏的对象构筑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我想大多数人都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发现随着我收集的照片越来越多,我就开始对它们所描绘的那段过往时光以及拍摄这些照片的人愈发好奇。关于韩国早期摄影的文字资料非常少,而且没有英文的。1997年,我以此为题材写了一本书。关于日本早期摄影的资料比较丰富,1990年代开始我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陆陆续续撰写出版了一些文章和书籍。

    大约十年前,我开始将研究焦点放在了中国摄影上。当时中西方出现了几本有用的书,但它们只描绘出了中国早期摄影的一个大致轮廓。这些书里面的照片大多找不到出处,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在哪儿拍的,不知道它们是谁拍的,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拍的。当时我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早期摄影作品收藏,跃跃欲试地希望对这个领域做出点贡献。当这些照片的拍摄者们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我开始进行更加系统性的研究,希望以此为题再出一本书。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感到想深入了解中国的摄影历史,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尽可能地鉴别这些照片的实际拍摄者身份。如果我们仅将研究对象局限在画面本身,很容易对照片产生误读。可一旦我们能确认这些照片的拍摄场合与拍摄者,就能从中获得惊人的丰富细节资料。将照片和它们的原作者重新关联在一起对我们判断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地点和拍摄目的非常有帮助。研究摄影师们的生平细节对这个过程十分重要。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办法保证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谨小慎微,尽最大可能不要去扭曲历史。

    写一本关于早期摄影在中国的书举步维艰。除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资料相对稀少,另外目前也缺乏一个国家级摄影博物馆或关于摄影早期在中国状况的欧美私人、学术机构的收藏。查阅中国人的家史对我来说不太现实,现有西方家谱研究工具在此方面也无甚建树。即使我们有条件研究这些资料,过去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骚乱状况也足以湮没大量照片、书籍、新闻、记录等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但我依旧相信我们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将会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取得决定性进展。在我之前已经出版了两本关于中国摄影史的先锋之作,一本是克拉克·沃斯维克(Clark Worswick)的《中华帝国:1850-1912》(Imperial China: Photographs 1850-1912,1978 )一本是奈吉尔·卡梅伦(Nigel Cameron)的《中国面孔:1869-1912摄影师和旅行者眼中的中国》(The Face of China: As Seen by Photographers and Travellers 1860-1912,1978)。这两本书激发了我对这个题材的兴趣。尽管站在当时来看这两本书已经包含了不少新鲜内容,但从现在来看我觉得发挥空间依旧非常大。

    我本来打算用一本书涵盖关于这个题材的所有内容,但我很快意识到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讲的内容太多,因此我决定将它们分成三卷。在《中国摄影》杂志中提到的第一卷介绍了从1842年至1860年期间摄影在中国的发展,既讲了西方摄影师,也介绍了中国摄影师。第二卷去年底出版,集中讲述了西方摄影师在1861年至1879年的状况,这一卷现在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新人和他们的相关生平,过去很多找不到出处的照片——某些甚至是非常有名的照片——终于和自己的原作者一一对应。第三卷正处在收尾阶段,集中介绍了1844年至1879年的中国摄影师。

    为什么这套书写到1879年便戛然而止?19世纪80年代伊始,更加便宜也更容易使用的干版法就迅速取代了湿版法的位置,因此摄影师、商业摄影机构、摄影爱好者的数量出现了井喷。尽管之后的中国摄影史同样重要,但这套书的目的依旧是介绍中国摄影史的开端。

    我并没有打算在这本书里将中国摄影师们的作品和他们的西方同行进行比较,这个话题最好留给其他更加专业的人。但无论如何我觉得,只有首先弄清楚这些作品的归属,接下来的研究才会有意义。我想也许这就是我贯穿始终的重点。

    我很清楚,除了极个别例外,在研究中国摄影师的生平方面我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原因我已经在上面提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套书的前两卷在丰富的西方资料的支持下远比最后一卷成功,当然这一点也得到了证明。毫无疑问,未来的中国学者和摄影史学家还能有机会发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如果我的作品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启发、什么成果,那么我也就算是没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19世纪,中国涌现出了很多非常天才的摄影师。今天,我们依旧弄不清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名字,甚至将他们遗忘,而他们的作品也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我看来,其中不乏堪称世界顶级的大师。今天,正是研究这个领域的好时机。

    从英国伦敦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

    2011年10月

    (译文/黄一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