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照片可以被裁出来--答复《中国摄影报》关于图片裁切与否的讨论
骆永红
身处一个包含媒体在内都在日益变化的时代,普瑞基的观点无疑是只是一家之言,不必以教科书似的论断来膜拜,即便教科书经典如肯尼斯·科布勒的那本《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般,也是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就如我们已看到的第六版。
当然,丝毫我没有否认普瑞基以及他的团队在1988年给中国新闻摄影带来的震撼和启迪,一如马格南对世界报道摄影的影响和贡献。如你所知,正是许多马格南摄影师对影像剪裁的零容忍,使得剪裁一直称为一个摄影界的迭迭不休的话题。我们不能否认,名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温纳·别斯切夫从朝鲜战场回来,对于他的照片被《图片》《纪元》等被杂志裁剪后极为恼怒,下定决心:“我也得象布勒松那样,注明只有完整地刊载全幅照片的情况下才准许使用,这是对付那些坏编辑的唯一办法。”被他们骂的当然还包括《生活》等著名杂志编辑。
图片剪裁的矛盾实际上是拍摄者与使用者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拍摄者从摄影师的角度,即便是伟大的摄影师,仍然是包含着情感和思考的个人角度,一般而言,编辑更贴近于全局和读者角度。
这是一个需要换位思考的问题。
我赞成剪裁,但一定不是毫无原则和理由随心所欲的剪裁。前两天,我部门图片编辑告诉我,编前会上,我们部门挨批了,因为照片没有剪裁,没有突出特写。我让图编把那几张图片调出来,发现,没有剪裁的余地,硬要剪裁只会伤害照片,删除了画面中的有效信息,表达无法完整。我告诉图编,一如既往,按我们的标准,不受他人左右。
图片裁剪标准不是一个螺丝对一个螺帽的工业化操作概念,每张照片不同。基本思路是:图片表达新闻事件,裁切时以保留有效信息为基本原则,冗余信息可被剔除,突出主体。裁切是为了提升图片在表达上的价值而不是降低。图片服务于报纸整体新闻表达的需要,极大可能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包括便捷、感官等要素。
如何把握尺度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这个新闻我最需要表达的是什么?比如,版面需要做一个金饰品被新推出的报道(图1-a),记者拍摄了美女戴金饰,美女面孔与金饰的比例和悦目程度都会让读者更关注她,但新闻并非是某美女而是某产品,裁切突出了主体(图1-b)。同样道理,摄影记者和总理在一个画面,对于表现主体(温总理)起到了干扰作用(图1-c),裁切后好了很多(图1-d)。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毫无疑问,我也同意普瑞基的论断,要相信摄影师的眼光, 但事实是 ,一些时候,图片并不出彩,这有很多因素,在摄影师能力达到要求的基准下,与新闻现场变化不同或环境限制有关,可能出来的画面平淡不如人意 (图2-a)。好的剪裁可以让平庸变得独特。(图2-b)
图2-a
图2-b
作为媒体传播者的身份,数十万的读者在关注你这张报纸或者杂志,那么,受众感受你是一定要考虑的。作为记者,只要拍摄到了能表达新闻事件的照片就是合格的,但作为图编,呈现的尺度就得把握。一张让受众感官无法接受的图片不合适呈现( 图3-a)。只有进行裁切,弱化一些而突出另一些,让读者注意力关注到你期望他关注的部分,比如这幅画面中孩子渴望的眼神,如此,才能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图3-b)
图3-a
图3-b
因此,很多时候,好照片可以被裁出来。
我的观点:
裁剪的尺度把握最为关键。
好照片可以被裁出来。
以上这篇文字是应中国摄影报郑丽君所约,谈点关于图片裁切与否的看法,限千字文,所以简单表达了自己观点。
下面的内容来自中国摄影报,是这次话题的起由——————————————
图片剪裁与否争议谈
关于图片剪裁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不同身份的人与不同的理解,作为图片编辑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所在的媒体又有哪些约定俗称的规定,或者这些规定也是在逐渐变化的?
以下是本报10月15日1版的相关报道(摘编),其中阐述了罗伯特•普雷基和华商报《新闻图片剪裁50例》的见解,仅供参考。
普雷基:图片编辑随意剪裁照片相当于PS
前些时候,大众日报社在山东日照港组织了一次新闻摄影高级研修班,罗伯特•普雷基担纲主讲人之一,参与者以国内平面媒体负责人及视觉从业人员为主,包括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乃至美术编辑。普雷基在谈及数码影像时代的新闻摄影真实性等问题时,针对现场学员的问题反问:既然你们反对PS的“橡皮擦”抹掉一个原本在现场的人物,为什么剪裁掉那个人就可以接受呢?
他的观点是,图片编辑要相信摄影师的眼光,把一张照片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图片编辑要学会尊重照片,不能光追求表达简单、干净直白的画面,不能认为读者很简单,他们的引导能力不需要引导,不需要强加。对于画面的选取和剪裁应该出现在拍摄的那一刻,按快门的人已经有了选择,而且是根据他的内心、他的感情来做出的。好照片是拍出来的,而非编辑剪裁出来的。普雷基甚至希望图片编辑“别把自己当成上帝”,以为自己可以决定照片的生杀大权,退一步讲,如果不喜欢就不要使用,没必要从一张照片中“创造”出一幅完全不同的照片!普雷基还揭秘说《枪杀越共》(如图)是被裁剪过的,而他认为没裁过的原图更好。
不过他也说,当摄影作品作为杂志的封面照片或文章开头的压题照片时,是可以进行剪裁的。杂志封面只能是竖图,封面照片不是新闻照片,而是为了引起注意、唤起情感,起到装饰性作用,题图照片也是如此。
不同观点
剪裁“六诀”与“编辑不是传达室”
华商传媒集团出品、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图片剪裁50例》一书,以该集团旗下摄影记者的50幅新闻照片“开刀”,从突出画面主体、提炼作品主题、凸显焦点细节、张扬人物情感、增强视觉动势、体现人文关怀的“六诀”入手,把为什么裁、怎么裁、剪裁前后对比一一阐释。本书作者、中国新闻摄影界的资深人士葛新德在开篇中就说到,编辑不是“传达室”。从摄影记者手中接过照片,然后原封不动地搬到版面上,不是合格的把关人。另一位作者衡国良也谈到,当照片不够理想,经过编辑的适当剪裁,使传播效果更好,才能体现编辑的高明与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