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为什么没用新华社的图片?

来源:李楠博客 责编:鲁豫 2010-11-12

        8月13日,我应王瑶邀请到新华社摄影部讲课。她出了两个题,一个是新华社招了很多新编辑,希望讲讲图片编辑业务。二是新华社与非机关报类报纸交流较少,这类报纸用图有什么要求,也希望讲讲。所以我准备了两个课件,一是"图片编辑关键词",一是"新锐新闻摄影"。每堂课我都留了提问时间,大家也提了不少有见地的问题,让我也收获不小。其中有一个问题给我印象颇深。一位年轻的图片编辑问:"李楠老师,你刚才举例南京塑料厂爆炸事件报道,为什么没用新华社的图片呢?"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我说:"谢谢你的问题。你问得很坦率,所以我也很坦率地回答你:因为截止当天下午6点,即本报交版时间,我没有在新华社的图库里发现更好的图片。"

     见报的主打图来自于图片网站。当天我们决定以此事件为头条后,一方面与当地媒体联系,一方面即刻与图片网站编辑联系(派摄影记者完全来不及了)。那时他们显然还不太了解情况。然而,在用图需求发出后不到1小时,网站上就出现了十几张相关图片。编辑直接把链接发过来,我看了不满意,于是半小时后又出现了第二批图片。接下来,差不多每隔1小时更新一次,直至我认为相当不错的这张照片出现——核心现场、核心人物,画面控制得相当准确。同时,事故的相关图表也在同步发布。

        图片质量加服务意识,我几乎能想像网站编辑们疯狂找图找记者的情景。据我所知,现在几乎所有的报社都与图片网站签约了。

        我说:"我想我不太可能对新华社的编辑去这样提要求。"

       "那么,如果我们也做到像图片网站的编辑那样呢?"年轻的编辑追问。

       "当然求之不得。因为我知道,你们拥有许多非常宝贵的资源。"我笑着说,同时脑海里闪现出讲课前在楼下新华影廊看到的照片。

        这个影廊由陈小波主持,每期一个主题,每次展出80幅照片。波姐说到她正在编辑的新华影像典藏,充满了感情。几年前我曾专程去过新华社图片库查资料,若论影像史料之丰富之经典,非新华社莫属。而论记者分布地域之广,享受待遇之高,也非新华社莫属——有很多新闻现场,只有新华社这样中央级别的记者能去。新华社特殊的身份那是不言自明的。

        新华社的摄影呢?以前因为工作关系天天看。看多了,觉得它还真是特征鲜明:准确、朴实、稳重,信息扎实,时代印记非常突出。用到报纸上,从不用担心哪张图片会出错,会带来麻烦。国际新闻里还时常有新意闪现,真是挺棒的。同行中有人将其称为"新华体"。这应该算是新华社的骄傲。但从另一面讲,模式化重、宣传腔浓、字正腔圆却刻板单一,也成为"新华体"为同行诟病的原因。在新闻传播不断打破垄断壁垒、新思维新观念不断冲击旧体制的当下,为什么没用新华社的照片?我相信很多报社的同行都会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从新华社编辑口中问出来,令人惊喜。

         说起来,这样的特点并不是由新华社自己来选择的,而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先天形成的——它更重要的是作为对敌斗争的工具出现的,而不是作为一个纯粹发布信息的机关应运而生的。新华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此同时它所承受的约束、禁忌亦非同一般。如何在讲政治与讲专业之间平衡取道,自是一项课题。

         王瑶告诉我,新华社此次报道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与报道汶川地震已经有了变化,同一个摄影记者发回的照片已显然不同。其实我曾在《从汶川地震看灾难性摄影报道》一文中点评过新华社的地震报道:"一向为业内多有微辞的新华社摄影,此次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们深入几成绝境的现场,报道及时迅速,图片质量相当出色,成为此次摄影报道的一路主力军。" 这是我当时看过了全部新华社地震报道之后的感觉。

         但作为通讯社,首要期许的,仍是用户多多益善。只有播发的图片落地生根,新华社的影响力才能落地生根。而这一点,更主要的是以专业水准去赢得。

         王瑶说,她会邀请更多的人去新华社讲课。既然变化已然开始,不妨拭目以待。"为什么没用新华社的图片?"这个多少有些尴尬的问题其实可以变成一种荣誉-——那么优质的图片资源竟然没有采用? (作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