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就《挟尸要价》的连续获奖多说两句

来源:黄文博客 责编:黄文 2010-09-01

        尽管事情的高点已经基本过去,但是我还是想从一个摄影人的角度,对这幅照片当初发表以及之后的屡屡获奖相继引发的社会关注和大讨论,发表一点个人评价.

         我的发言经常比热点慢半拍(反正是慢,如果只有半拍的话)。这一方面是现实的工作确实忙,另一方面,现在的发言总希望能够等待事情有所沉淀之后,从一个社会思考的层面进行分析。

         其实我自己也经历了为《挟尸要价》评奖的一次摄影比赛,亦因此,我想从一个摄影人的角度就此多说两句。

         那是今年3月下旬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期间,《挟尸要价》其实在评选的第三投票环节先被淘汰掉了。原因很简单:尽管新闻事件骇人听闻,但从摄影本身来说,这张照片的视觉叙事能力还不够强。通俗地讲就是:“照片很新闻,但是不摄影”,即如果不依靠大量的图片说明文字信息,这张照片本身对事件的说明还不够清晰(其实,这张照片在摄影技术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它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以国际评委为多数的华赛评委会出于摄影基础指标评价的立场,把它PASS了。     

          但在之后的“拯救环节”,有中国评委提出对《挟尸要价》进行复议,并且按照比赛程序规定,向全体评委提供了有关照片的全部背景细节。我在现场为外国评委们进行了全文翻译。外国同行对这一新闻事件表示震惊,他们很难接受、甚至无法相信竟然会发生这种事情。有评委指出:“在摄影意义上,这并不是一张能够吸引我的照片,尽管我一眼能够看清照片中白衣老人手中绳索牵着的是一具尸体的手臂,但如果不是同行的讲述,照片并不能直接体现相关的新闻背景,而我也无从被该作品打动。但在中国评委同事告诉我事情的全部过程之后,我对这张照片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我认为,评委会应当对此表达关注。”

          在随后的再表决过程中,《挟尸要价》入围下一轮,并在最后的评选中获得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类单幅优秀奖(该作品刊登于《华赛2009》获奖作品年鉴第50页)。

          作为比赛评委会当中唯一的非评委(今年,我第六次担当了华赛的评选执行秘书,负责比赛进程的组织协调工作,没有投票权),我个人是认同评委们的这一评价的。而且我觉得,对该作品的这一评价定位比较客观,较少情绪化因素。

          至于《挟尸要价》在后来的各种比赛中连续获奖,而且奖项越来越高,我的个人解读是:各个比赛的评委们与其是在进行摄影作品评选,倒不如说是在通过摄影比赛这一通道,表达一种严重的社会道德关注和价值主张。因为该事件强烈刺痛了以“见义勇为、救死扶伤”为主流价值观者的自尊心,大家无法承受为追求商业利益以至于“活人不救,捞尸收钱”的冷血、疯狂价值准则带来的伤害。因此在事件曝光之后,我们看到了来自各个方向的强烈反应,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包括把白衣老者的渔船烧掉,并且对他发出生命恐吓),使满腔怒火倾泻而出!

          而在摄影比赛当中,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维护者,评委们以照片为出口,通过授予该照片重要、甚至最高奖项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评价和主张。如果以摄影本身为起点讨论照片的价值,我们很容易发现这幅作品存在的技术硬伤和缺陷,并且得出对评选结果表示批评的结论。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摄影本体已经让位于人们的社会道德批判,这幅作品的道德审判意味远远超越了它对摄影本身的贡献,它将作为人类良知遭受羞辱的证据留存下来。而这种标本意义不是属于摄影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它的流传对于我们的自省确实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尽管事件过后,我们可能需要平静下来,理性地寻找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路径。

          所以,尽管我不认为这是一张足够好的照片,但它确实是一幅重要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