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展”入选作品在网上公示并开放投票、评论以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的点击率一度突破近几年的最高纪录。国字号影展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这种开放式点评中,对入选的作品有褒有贬。这本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萝卜白菜的选择。
然而在数以千计的匿名评论中,超过50%皆是“板砖”,有的甚至到了攻击与谩骂的级别。几乎每一张入选照片,都被骂了个体无完肤,狗血淋头。
网络的语言暴力是有传统的,挨“板砖”也并非“国展”的专属,任何一个评选结果,“板砖”总是多于鲜花和掌声。这里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据说这次国展参与者近15000人,只有不到1000人次入选,那也就是说剩下的这13000多人都没戏!这么多参赛的人,中奖率只有5‰!且慢——其实获奖的也未必就没有抱怨,因为也许不是他期望的奖项,再加上路过的,看热闹的,这抱怨的数字会从13000人作为起点,一路飙升。从这一点上看,主办方倒也真的有气度,有胆量,给这么多人开放一个宣泄的平台,而且是非实名制,我敢说,“国展”这么多年来,就没这么地被痛骂过。骂人者过瘾了,回头还真得谢谢主办方。不信,哪怕论坛上就是一个“实名制”不知道得憋回去多少骂。中国摄协还真有些大气象了,以这种方式,再次聚集了人气。其实,说到底,所有能上网发表意见的,无一不是关注摄影事业的,无一不是热爱摄影的,应该说,这抱怨的根儿是热爱,因为爱才有怨,心情不好了,才有骂,压根儿就没把自己当外人!
本届“国展”的来稿量历史性的突破了18万之多,这个数字已经成为摄协主流媒体宣传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引起“在野”人士对这一数字的怀疑、甚至冠以“大跃进”的论调。听说这次最爆料的是竟有一影侠一人投了千余幅组作品!真是挑战主办方的忍耐力啊!“国展”在征稿启事上没有对投稿量进行限制,这原本是鼓励大家创作,不必拘泥于作品的数量,这位大侠显然是钻了这个空子。结果主办方还不是咬牙忍下啦,这一千多张作品按照公布的说法也都是张张入了评委们的法眼了!评委们还真没有耍大牌的,有的话站起身就走——没这么玩儿人的!毕竟大侠只是一位,各位评委也一咬牙——看!我敢保证,鉴于这位前辈的作为,下一届“国展”,肯定会在投稿数量上加以限制。这位大侠前辈的作为还是推进“国展”改革的!
这届国展,之所以招来这么多的质疑声,一方面当然有“酸葡萄”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大家只看到了入选作品是什么样子的,没有看到落选的作品又是什么样子的。也许大家对18万张作品的期待太高了,所以,评委们也就成了第一被责难的人。如果举办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落选照片展”,了解了情况才会更客观更理性的对待这次国展的评选结果。但是,我知道主办方肯定出于保护参展者积极性和面子问题,不会听取我这个“高明”的建议。
18万张作品,近15000人参与,这些数字足以说明我们是摄影大国了,可我们距摄影强国确实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观点连摄协的领导也是认可的,而且也想通过各种方法,逐渐从“大国”走向“强国”。还是应该看到我们毕竟现在已经做到“大国”了啊。没有这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没有这些年摄影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连“大国”也不可能形成。咱们如果没有数千万的“乒乓球娃娃”,哪来的那么多乒乓球冠军啊!所以说,这13000人的抱怨还是少了呢,如果这个数字再翻上几番,就离“从量变到质变”不远啦!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不论批评是否得当,均可对己有所帮助。大不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看起来,被批者倒是无所损耗,所以这数以万计的抱怨还是有价值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无未有的便利与交流空间,我们理应利用好它,别把网络当成公共厕所门上的留言板。咱们都是爱摄影的,如果咱们晒晒这次“国展”公示网页评论里的“口水”,真的很汗颜啊。多少年前,就有人说咱们“摄影界没文化”,现在看来,自身修养与摄影水平的提高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