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江西省宜春市举行颁奖仪式和首次展出的消息,早已随着媒体报道和相应的信息流传遍大江南北,无论是亲自前往宜春领取荣誉证书和奖杯的入选作品作者,还是更多关心、支持全国影展的热心人士,都给予本次全国影展更多关注。
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86岁的摄影家陈勃专程赶到宜春,为本届国展金质收藏作品获得者颁发证书。从1957年首届全国影展创办起就参加组织工作的他说,从最早收稿才100来张到现在的18万多张,全国影展规模越来越大,参展人数越来越多,精品佳作层出不穷。这么多年,全国影展的入选作品始终与时代同步,关注重大事件、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变化,评选出的作品无不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可以说,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与全国影展近些年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有很大关系。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同样年过八旬的老摄影家袁毅平认为,纪录类作品要记录时代、记录生活、记录历史,既要有欣赏价值,又要有文献价值。而风光摄影绝不单单是翻版,停留在表现原生态美上,而是要有意境,有文化艺术内涵,境在画外。袁毅平认为,本次全国影展的颁奖晚会场面很大,给摄影以很高的礼遇。
曾在2007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银牌的杨黎先,在宜春再次登上国展铜质收藏作品荣誉榜。他说,自己能够连续两次站上国展领奖台,是一生的荣誉。据悉,杨黎先是带着自己单位的领导一起来领奖的。领导的支持,自己的成绩,令他更加心情舒畅。他说,这次颁奖礼中燃放孔明灯的环节十分有创意,令人激动,气势非凡。
像杨黎先一样,带着亲友一起来感受本次全国影展荣光的摄影人有很多。商业类银质收藏作品获得者胡国庆,硬是拽着自己的两位大学同班同学一同到宜春感受国展激情。在数十位国展收藏作品荣誉获得者中,有带上级领导来的,有携妻带儿来的,有三两好友帮衬来的。让人没想到的是,其中的许多年轻摄影人,也能或与父辈、或与男友女友、或与哥们儿在宜春全国影展现场“出双入对”,以致工作人员经常分不清哪个是领奖者,哪个又是“家属”。
因为地缘关系,在本次全国影展中成绩优异的湖南省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专门组织了十余位摄影人到宜春观摩学习,而且在颁奖晚会会场外打出标语,祝贺岳阳籍摄影人荣获国展殊荣,祝福国展越办越好。因为有很多浙江籍摄影师获得收藏作品荣誉或入选本次全国影展,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牵头,组织大多数获得荣誉者集体乘火车、转汽车赶到宜春,展示凝聚力和实力;来自江苏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全国影展收藏作品获得者,多是在赴宜春的火车上相识,到达颁奖现场后,已然形成“江苏帮”,入会成员与日俱增……
20多岁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女摄影师赵岩长发及腰,文质彬彬,她的一组带有实验性质的影像《文明的世界》不仅获得本次全国影展青年组铜质收藏作品荣誉,而且还得到学者于丹的点评。在由衷高兴之余,她认为,全国影展包容性更强了:“我的作品其实是颠覆了摄影的一些东西,比如非瞬间的影像”。她谦虚地表示,全国影展获奖者很多,其中年轻人也很多,自己要学习的更多。
在参加全国影展首展和颁奖等活动的间隙,刚刚新鲜出炉的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集更是成为抢手货,不少人一买就是好几本,打算送给亲戚朋友,让大家都来学习佳作,喜欢摄影。不知是谁先带头儿,捧着作品集四处找作者在各自作品下签名留念,一度蔚然成风。江苏摄影人吴振华的作品《“犀利哥”的关注》和陕西华商报摄影记者李杰的作品《地震来了》正好在画册同一页,两人名字经常签到一起,一个签上面,一个签下面;巧的是李杰本来也是江苏人,两人还都戴着眼镜,仿佛一见如故,一左一右肩并肩,双手同时拿起这一页画册,有缘人哪能忘记合影留念呢?
就在颁奖晚会开幕前两小时左右,从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采访现场专程跋涉千余公里到宜春采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邓耀明和他的同事蔡晶晶,直接从机场赶到颁奖现场,开展采访工作,成为本次活动中最集约安排时间的两位嘉宾。他们采访拍摄的有关本次全国影展颁奖的内容,将于近日通过北京卫视等向全国播出。据悉,是摄影作为越来越重要艺术门类的独特吸引力,让他们专程到宜春采访报道全国影展颁奖盛典。
在全国影展颁奖晚会前,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本次国展评委解海龙还就国展评选中的相关问题与近200名摄影人进行交流,现场点评优秀作品、答疑释惑,让大家受益匪浅。这或许也是本次全国影展活动让宜春、让江西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摄影人群情激奋的一个小小的原因吧。
//=$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