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体会员

国展评选:层层筛选,慧眼识珠

来源:未知 责编:未知 2010-08-06

  有影友说:“这个6月和7月最揪心的两件事,一个是世界杯赛事,一个就是全国影展评选。”全国摄影人都在翘首企盼着全国影展的结果揭晓,都想知道评选过程的更多细节——评委如何选片,有哪些照片和自己同台竞技,也很关心自己和身边影友在国展中是否有所斩获。本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6月6日至10日在北京进行的第一阶段评选,以及6月18日至22日在江西宜春举行的第二阶段评选,概括起来有三点最深刻的感受。
  一是本次国展很多优秀作品摄影语言丰富、拍摄手法娴熟、立意创新独特、制作精良得当。作者水平实力接近,作品的整体、细节、题材、形式需综合把握才能分出上下。
  二是22位评委在评选过程中面对艰难决择时各抒己见但又相互交融的专业态度。因为本次评选作品数量多,评委人数多,交流讨论也显得比往届更多。但在反复的讨论过程中,评委面对每一幅照片负责任的敬业精神,着实使人感动!说句俗语:你们就踏踏实实把心放在肚子里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过,好的作品还真像金子一样需要淘金人慧眼识珠,当金子从海量的矿砾中被一点点遴选出来,淘金人的艰辛要是不说,金子们哪里想象得到呢?而这种在评选过程当中充分的交流探讨,无疑也成为“淘金者”们自身难得的学习与实战经历。评委们本着对摄影事业负责,对评选工作负责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对作品不对作者,进行了激烈辩论,为彼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评选思路和专业眼界。
  正如评委李舸所说:国展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引导摄影人今后的创作……不能光从个人好恶出发,应该有一种大局意识,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度去把握。这句话也引出了记者的第三点强烈感受:“国展”确实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项全国性摄影展览。它既是举办历史最悠久、参与者最广泛、摄影人寄予希望最多和荣誉感最强的展览,同时,又带有很强导向性,承担着“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重要任务。因此,对于一幅作品的评判,并不像其他大展评选一样,只要基于精准的各类摄影概念或是光影完美无缺的摄影技法体现就可以获得奖项。但同所有大展评选结果一样的是,获奖与否并不是检验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关键是从国展的评选和奖项里,能有所学习、启发和明悟。同样,我们的报道也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近距离了解、观看并产生思考的过程。以宽容和学习的心态面对评选结果,从中既可以看到中国摄影界目前的发展走势,又可以参照别人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何乐而不为?

 
6月19日,国展第二阶段评选首轮在江西宜春的一个网球馆举行,评选开始前评委合影留念。 许志强 摄

#p#副标题#e#

纪录类:关注大事,不薄日常

  纪录类评选,可以用几个“最”字形容:来稿量最大,竞争最激烈,这也意味着评选工作最为繁重,评委劳动强度最大,分类评选时评委阵容也比其他类别大。在18万余幅参评作品中,纪录类以96037幅的来稿量占据总量的半壁江山,优秀作品却不到总入选量的三分之一。
  参评纪录类的作品,既有摄影记者采自新闻现场的突发事件中惊心动魄的瞬间,也有职业摄影师多年来拍摄的纪实性专题,更有众多摄影人从寻常生活中抓拍到的场景,以及以实证性为目的,以记录为手段的各类题材作品。最为珍贵的是,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生的优秀摄影作品大多也出现在国展参评作品中。丰富多样的来稿让评委们对这“半壁江山”乐此不疲,经常会听到评委们看到好照片时的赞许之声。
  与时下各类选秀的“海选”类似,评委们从对每一幅照片进行“面试”开始。凡是题材恶俗的、内容肤浅的、PS拼贴的、假民俗的,绝大部分都会被“眼毒”的评委PASS掉。
  纪录类开评前还要做许多额外功课。比如,为评委们准备的2007年到2010年的大事记,每位评委要有充分了解,对题材的重要性要予以把握;评选时还要不时掏出放大镜,用于对照片进行仔细甄别,去伪存真。随着一轮接一轮的筛选,留下来的照片越来越少,也更加禁得起反复观摩和讨论。有评委说,那些视觉冲击力强的,能从众多照片中一下子跳出来的照片也并不见得是能笑到最后的。观看一幅照片,看1秒和看1分钟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而国展评选中,评委每天都会观摩好几遍,又进行大量讨论,仅有视觉冲击力而经不起反复观看和评析的照片,肯定是不能笑到最后的。
  本着对参评作品负责的原则,本次国展评选不只是投赞成票。每轮评选结束后,评委们还要纵览所有优秀照片,凡是有三位以上的评委对所选照片提出异议,就会通过复议决定去留。一些假民俗照片虽然“骗”得某些评委的信任,但多数还是在这一轮被火眼金睛的评委们坚决揪出。
  评委们在评选中也谈及纪录类作品的许多新老问题,例如老生常谈的用PS改变原始影像的问题,还有在关注重大事件的同时,应该提倡记录日常生活、关注社会常态,以小见大地反应社会变迁。许多话题说白了,就是摄影界较为前沿的学术交流。这些问题在交流中越辩越明晰,对于纪录类摄影的走向有一定引导作用。所有成为优秀的纪录类作品,也将成为这个高歌猛进时代的影像见证,留存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6月20日,国展第二阶段的分类评选优秀作品及收藏作品移师宜春锦绣山庄举行。   马威 摄

#p#副标题#e#

艺术类:实力接近,新意迭出

  本次国展艺术类来稿作品,从整体水平看,比往届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评委们普遍认为,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段,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而成为本次国展的艺术类优秀作品,实力也比较接近,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在摄影的艺术探索领域的整体水平。在送稿题材上,既有传统的人物肖像、湖光山色、飞禽走兽、生活瞬间,也有现代的建筑构成、富有想象力的创意表现。除却以往颇多的人体作品数量少、水平略显薄弱外,艺术类来稿一改以往以风光为主打的局面,各种题材、各种领域都显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新意、令人“打眼”的照片不少。从表现手法来,有多种画幅,也有古意条屏,有针孔效果,也有LOMO影像,还有用X光机拍摄的全息照片,也有用化工原料手工抠出来的立体感……
  随着一轮轮的淘汰,到了优秀作品评选阶段已是争夺明显。到了最为关键的收藏作品评选阶段,艺术类评委充分行使了自己的两倍加权权利,在作品艺术旨趣、艺术方向和倾向上,在坚持摄影技术传统又要体现突破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在倡导艺术类作品的细致观察、细微表现的同时,也鼓励大气魄、大创意。经过复议阶段的反复权衡,去与留之间的投子决择,本次国展艺术类的全部奖项悉数出炉,获得评委们艰辛过后由衷地体现着快乐和满意的掌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评委眼中优秀的艺术类作品呢?据记者对评委落子和相互讨论交流意见的观察,艺术类作品的用光、影调、构图、细节以及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感染力、是否能体现从生活当中捕捉到艺术美的能力等等都是评委综合判断和考量一张照片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重要条件。在评选现场,记者看到,大量拍自福建霞浦、江西婺源等地的片子大多被淘汰,但也确实有对这些常规题材拍出新意的作品一路绿灯,进入评委们的“法眼”。记者在评选现场经常会听到一些轻叹,评委们会指着一张张作品表达惋惜之情:从作品的呈现上可以看到作者下的工夫很多,色彩把控也很好,但还是最基本的技术不过关,不是构图上有缺陷,就是焦点不实……

 
国展第二阶段评选期间,评委用放大镜仔细审看作品。 马威 摄

#p#副标题#e#

  商业类:广告强势,人像缺乏

  尽管自从在国展中设立以来,商业类一直呈现出进步的势头,但本次2649幅作品的来稿量,显然较国展中纪录和艺术两个传统大类,更显小众化。
  商业摄影本身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像我们熟知的产品广告、时装、人像、建筑甚至商用风光照片等,都包括其中。一幅好的商业作品,摄影师不仅仅担当着摄影者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有好的创意和执行能力,才能拿到订单或是受到4A公司和广告客户的青睐。在本次国展中获得金质收藏作品的,来自广东的商业摄影师范华和来自辽宁的商业摄影师郑之,其获奖作品《水中仙子》和《冰雪中》,就是两幅以拍摄难度和出色的后期创意成为最后赢家的。
  说起这两幅金奖作品的产生,可谓是一波三折。评委们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了作品评判的标准上:应该更看重作品本身的商品信息和表现力,还是更看重抓人眼球的作品创意和后期制作。记者从有着多年商业摄影经验、担任本次国展商业类和青年组的评委张华斌、颜志雄和顾勇那里了解到,目前商业摄影的参评作品,多是为了参评而拍摄制作的,也就是业内所称的“飞机稿”。纯粹的为客户拍摄的商业摄影作品,因为往往难以凭借摄影师一个人的力量独立完成,其创意、后期制作等往往涉及其他合作方甚至一个团队,牵涉到许多诸如版权、肖像权、署名权等问题。另外,在后期制作如此发达的今天,摄影的难度还能不能成为加分的理由?经过评委们激烈反复的讨论,最终以难度系数高、摄影语言精准老辣的范华和创意新颖,画面视觉冲击力强的郑之的作品力拔头筹。
  只关注广告业界的活动是众多商业摄影师的习惯,但评委们普遍认为,商业摄影师不能只满足于此,还应该更广泛更积极地参与到像国展这样的重要活动中来。角逐国展,这是在另一个平台上与更多摄影人进行对比与交流,如果有幸能够获奖,不仅可以为个人事业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摄影领域增添法码,也能在全国摄影界得到认同,影响力显然更大。
  因此,对于本次国展人像摄影投稿匮乏与实际从事人像和婚纱拍摄者队伍庞大相去甚远,对于时装、建筑等商业题材内容缺失的现象,深谙商业摄影之道的评委都表示比较遗憾,甚至可以用“扼腕叹息”来形容。

 
6月21日,国展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评选进行中。进入金质收藏作品评选阶段后,竞争更加激烈。  马威 摄 

#p#副标题#e#

青年组:关注社会,创新可嘉

  在2007年度国展上甫一亮相即令评委们大为赞赏的青年组,今年继续以“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创新精神和青年人的朝气,让评委们感叹时光荏苒,后生可畏;同时,很多以“关注社会”为出发点的作品体现着时代主人翁精神,又让评委们感到宽慰。
  为鼓励新锐摄影师而设的青年组此次参评作品数量高达12859幅,与上届不同的是,除了来自高校摄影专业的青年学子外,还有不少是来自社会各领域的青年摄影师,以及就职于新闻媒体的符合条件的年轻记者。因此,本次青年组作品呈现的不再是单一的自我表现,关注社会、记录生活也成为一大特色。这充分说明国展的影响力正在年轻人中逐年扩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参与者身份各异,其中也有一些从拍摄到制作上都较差强人意的作品出现,削弱了青年组的整体表现,使得一些评委发出不如上届“惊艳”的观感。
  身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教研室副教授的评委姚璐在事后撰文表示:作为青年组的评委,我个人认为,真正特别有个性、有理念、手法严谨和贴切、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不是很多。
  在本次国展的评选总结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本次国展评委会主任李前光说,之所以在国展设立“青年组”,目的很明确,一是青年是国家摄影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国摄协必须重视对青年人的关注和培养。二是希望国展这一在中国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为青年摄影才俊们提供一方展示自我的平台,用成功的经验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引导。同时,老摄影家也能从青年人身上汲取到非常鲜活的营养,获得日后摄影事业发展好的创作思路。
  从去年起,中国摄协就在为专门设立的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立项奔波,目前已有一定眉目。如果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被批准举办,“青年组”或将不再单独出现在国展的序列当中。(记者 李晶晶 刘彬 特约记者 徐静 采写)

 
进入收藏作品评选阶段,评委们采用了打分制。   马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