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体会员

《中华全家福》大型摄影展览侧记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柴选 2009-10-23

 

全家福         摄影:马威

        从10月9日至19日,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游人,每一天都被正在这里举办的《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所吸引着。展览特别设立的留言处人流不断,大家都为能够看到这样融知识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展览而兴奋,都想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为自己幸福生活的这个国度,对我国的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说些什么。展架前的观者更是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能从照片中发现自己身边的熟人。位于王府井繁华地段的长96米、宽8米的巨幅广告更成为国庆期间这个“中华第一商业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展场的布置到开幕式的设计,从展架的高度到视线与距离的考量,从预设的传播效果到最终的社会影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为期10天的本次影展都足以构成一场属于各族人民的影像狂欢。这次影展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继2008年底在王府井大街举办《记忆30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摄影大展后,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又一次在这个繁华的公众场合,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摄影文化需求而举办的别具特色的摄影活动。


       突破自己

  有《记忆30年》成功在前,“中华全家福”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再来一次,不用说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领导高标准严要求,不用说在举国欢庆的氛围里要融入喜庆气氛,单从展览工作人员本身来说,也并不满足于在既往的成绩上停滞不前。如何突破自己,突破自《记忆30年》之后已成最热展场的王府井大街举办的所有展览,成为操作者必然要考虑的命题。

  在对《记忆30年》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本次展览决定依旧采用岛式纵向排列方式展示,每个展架的四个面均布置摄影作品。具体的设计方案则根据展览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根据王府井步行街的格局,借鉴《记忆30年》展板高度的经验,同时考虑观展者视线,本次展览将展架高度设定为2.8米。展架横向的宽度则考虑最大幅面地展示摄影家陈海汶拍摄的各个民族的“全家福”式肖像和展览用布料的幅面等因素,最终,展架前后两面的宽度比《记忆30年》整整增加一倍。这样,各民族的“全家福”式大幅照片与展架侧面该民族富于历史感的照片形成历史与现实、彩色与黑白、大与小的强烈对比,在视觉传达上既有区别又显统一。

  考虑到展览场地的气候条件及安全保卫工作需要,本次展览展架采用通透式设计的钢制桁架,既可减小风阻,又能以其自重抗击一定风力,加上配重等措施,可保安全。展架设计为红色,则是考虑繁华商业街道色彩复杂多变,如此方能突出展览效果。

  所有的展架都是在展场附近的建筑工地组装完成的,展架使用了21240个紧固螺栓和10560根尼龙扎带。固定广告牌常用的绳索绷紧方式未被采纳,为的是防止一处被划断造成整个展板损毁。展出作品采用热转印技术印在尽可能精细呈现影像效果并防止透光的双层防水布料上,既轻盈,又结实,还可防秋雨。这些都是经过反复试验之后确定的。

  远远就可以看到的800平方米的巨幅广告,是在这个室外空间的立体展示手段,对本次展览起到重要的定位作用,使高空与地面形成完美呼应。数十个展架绵延在王府井步行街800米的展线上,巨大的体量颇为显眼,以百货大楼广场为中心向两边划分出三块区域,使开幕式与观展路线形成整体。

  本次展览强调了室外展示的立体空间感,也为王府井这个阔大的展场做了一次景观造型,展出期间更成为王府井大街最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

        纵横容纳

  本次展览从今年年初便开始策划,当时看到的陈海汶拍摄的部分少数民族的群体肖像,以其新颖的视角和全新手法,即被定为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仅展示其拍摄的56幅照片,虽能取得不错的视觉效果,但同样的影像样式是否会给观者造成视觉疲劳?为让内容更充实,展览编辑人员用数月时间,在《民族画报》、《人民画报》的资料室,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每本出版物翻阅数遍,以期从中寻找符合展览诉求的每个民族的10余幅生活照片。

  本次展览没有罗列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没有展示那些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甚至未过多集纳那些曾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标志性影像。展览结构的更多是有着典型民族特征的各族群众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编选的更多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各民族“全家福”图片。

  根据这一编辑原则,本次展览还广开门路,向部分摄影家、少数民族地区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约稿,并翻阅了大量民族题材的摄影画册,通过互联网等搜集资料,能用的手段悉数用上,能找的渠道无一漏过,即便如此,从数十万资料照片中确定了每个民族60年发展变迁历程的参展作品仍是一件难事。

       首先,一些地处偏远或人口较少的民族,本身可供选择的照片有限;其次,部分少数民族影像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个历史时期,体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时间跨度不够;其三,考虑摄影作品的专业展示效果,对未能找到原底或者较大电子文件的图像需慎重考量;其四,如何突出民族特色,如何在表现平凡生活的照片中让读者更明显地区分各民族,是否优先选择主人公身着民族服装的照片等,都是需要考虑的。一批批地编选,又一批批地淘汰。
  尤其是作为展览另一重要内容的具有时间跨度的各民族的生活照片,既要体现深度,又要让每张照片内容有别,且呈现较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并具有一定观赏性。正如事先预料的那样,展板侧面的老照片和大幅各民族的肖像照片同样受欢迎,前者让人震撼,后者让人感动。

  因为各个民族具有符号意义的标识性内容在参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各民族的特点便更易通过照片识别,展览本身在民族知识普及方面也就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为更全面地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状况,本次展览还配以对各民族规范的文字介绍,配以表现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居住环境等内容的照片,作为陈海汶拍摄的各民族肖像照片的有益补充予以展示。

  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及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民族政策和称谓、文字说明的规范性上,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认真审定。在遵守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遵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本次展览尽可能多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快乐阳光的生活,展示了他们在中华大家庭里幸福生活的场景。

        视觉资源

  此项活动是中国文联、中国摄协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而举办的,展览主办方一直致力于落实中办、国办文件精神,使展览本身更好地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发挥更大效用。

  利用摄影这种最直观最快捷的手段,在受众面最广的王府井大街上办展,运用的是传播中视觉优先的原则。将展览的传播效果最大化,除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相关准备和策划外,还需要设置与观众的互动的环节,让大家都参与进来,通过这次活动有所受益。为此,本次展览派专人值班,在街头设立专门的观众留言处,欢迎观众写下自己对于新中国60华诞,对于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美好祝愿。无论是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还是来自国内外的游人,都深情地用简练的言语写下了自己的感触。满满两大本留言,感人至深又别具深意。

  因为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的扎实,本次展览像《记忆30年》一样,再次成为公众合影的背景,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在王府井街头,本报记者既接触到有意以展品做资料进行相应文艺创作的艺术家、学者,也接触到许多有各学科背景的外国友人,更看到许多群众自发地与展览互动:有在照片中找到熟识朋友的,有对本民族照片进行评论的,更有人忘情地翻拍每一幅照片,以期向家人朋友普及民族知识……在展览开幕当天,便有在王府井大街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以“中华全家福”展览为背景,为拍下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结婚照。

  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成为各媒体不可多得的优质图片资源,一些媒体主动找到主办单位,希望这些作品能以专题形式出现在其版面上,不少网站在看完全部展出作品后激动不已,投入人力物力将其全部放到互联网上进行长期展示,以期使更多的人能通过展览了解我国的56个民族。

  据统计,近300万人参观了展览,“中华全家福”已成为热词之一,“中华全家福”影展更成为游人群众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摄影人及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摄影大事件。

  有人留言说,“中华全家福”大型摄影展览创意别具匠心,是王府井大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与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相呼应,见证着民族团结和谐,见证着祖国的辉煌庆典。这应该是每位观展者的心声,这更是本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及全国广大摄影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