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体会员

“中华全家福”影展为祖国喝彩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方妍 刘彬 李晶晶 郑丽君 曹旭 2009-10-19

文学艺术界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北京王府井展56个民族共同走过的岁月

“中华全家福”影展为祖国喝彩

孙家正撰写前言 胡振民致开幕词 翟卫华称赞“展览非常有意义

相关链接:《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专题影展


 

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学生簇拥着出席“中华全家福”影展的领导嘉宾在主席台上合影留念的环节,吸引了更多摄影人的关注。  张伟 摄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左四),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右三),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杨崇汇(右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右四),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左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左一),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副政委宋举浦(右二)等,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左二)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许志强 摄

 

盛大亮相的“中华全家福”影展成为北京王府井大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马威 摄

        10月9日15时,秋日的首都北京,阳光明媚。在有着“中华第一商业街”美誉的王府井大街上,北京市百货大楼楼顶的时钟响起悠扬的整点报时音乐,来自北京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的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少女们翩翩起舞,如织的人潮聚拢到设在王府井步行街中心位置的舞台旁边……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中,《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幕仪式。

  本次影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市王府井地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民族画报》社、《人民画报》社和本报协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影展以“中华全家福”为题,展示了340位摄影家的841幅摄影作品,别出新意的展示形式和精彩纷呈的摄影作品,既是文学艺术界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隆重献礼,又是用影像向公众展示我国56个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活动。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前排左),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前排右)为《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画册首发揭幕    摄影:赵亢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欣然为本次影展撰写前言。前言称,本次展览“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文学艺术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实际行动。展览用一幅幅真挚感人的摄影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全景画面,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喜庆氛围,既有思想内涵,又显五彩缤纷。本次展览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大好局面。”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热情洋溢地在开幕式上致辞,对“中华全家福”大型摄影展览给予高度评价和深切期望。胡振民强调,本次展览就是要用摄影这种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反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历史,生动再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开拓前进的时代风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自觉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致辞全文另发)。

  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出席展览开幕式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影展。他关切地询问了展览时间、展品制作、能否抵御风雨等情况。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翟卫华指出,本次展览的主题很好,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宣传民族团结非常重要,这个展览用图片形式来表现,形象而生动。影展选在王府井商业中心举办,形式也很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激情氛围和国庆黄金周的效应还在延续,游客在旅游购物休闲之余,可通过本次影展了解民族知识,增进民族团结意识。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主持开幕式。他饱含深情地说:“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要日子里,作为文学艺术界向新中国成立60华诞的深情献礼,‘中华全家福’让我们一起重温60年来56个民族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美好记忆,感受民族的团结和谐,国家的发展进步,共同见证影像的力量。”

  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杨崇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海军原副政委冷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钱海皓,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政委董吉顺,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副政委宋举浦,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曾凡祥,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冯凯文,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局长倪益瑾,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柳军等,以及中宣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摄协负责人,部分新闻界及文艺界人士应邀出席开幕式。

  主办及协办单位出席本次影展开幕式的领导还有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副主席张西南,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荣誉委员吕厚民、张海及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负责人;《人民画报》社社长、总编辑徐步;《民族画报》社社长、总编辑车文龙;中国摄协顾问袁毅平,副主席邓维、朱宪民、罗更前,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王郑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分党组成员高琴,副秘书长解海龙;北京市王府井大街建设管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伟东等。

#p#副标题#e#

 

在人流涌动的王府井大街上,隆重的开幕式备受市民关注       摄影:马威

 

开幕式上的合影    摄影:姜军


  “中华全家福”影展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面向未来的大喜日子里举办,着力烘托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喜庆气氛。展出的800余幅摄影作品时间跨度达近60年,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生活、生产、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发展变迁的脉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为影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的“全家福”肖像合影均出自摄影家陈海汶之手,他从去年8月至今年8月,历时1年,行程95980公里,选取各民族特色的代表,在典型特征的生活场景中,为56个民族各拍摄了一张“全家福”照片。陈海汶说:“记录是摄影家的责任,我要用我的相机和底片传递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幸福生存的理解和关注。”本次影展将持续到10月19日。

  在影展开幕上,同名画册首发。画册由230位摄影家的448幅作品集结而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56个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留下了永久纪念。

  作为与展览主题相呼应的特别环节,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与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学生们在开幕式上合影,在王府井大街现场拍摄了一张具有独特意义的“中华全家福”。

  本次展览的举办和同名画册的出版得到中宣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更是受到首都各界群众和中外游客的关注。从10月8日夜间布展伊始,就有不少群众和中外游客在认真观赏摄影作品,并在展场内合影留念等。参观了影展的群众和游客纷纷表示,这些摄影作品让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了我国56个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是一次很好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10月9日开幕式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第一时间播发了影展消息,次日又在新闻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进行详细报道。多家电视台、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对本次影展予以充分报道。

 

“中华全家福”影展观者如潮     摄影:赵亢

 

展览现场,顽皮的小观众从展览招贴画中探出头来拍摄纪念照    摄影:刘航

#p#副标题#e#

[附]:

       在“中华全家福”大型摄影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
       胡振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面向未来的大喜日子里,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单位,在这里隆重举办《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向为此次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摄影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这次展览开幕式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飞跃。各民族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成为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同时又要看到,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通过各种手段加紧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的紧迫工作。

  今天,我们在有着“中华第一商业街”称号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中华全家福”大型摄影展览,就是要用摄影这种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反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历程,生动再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开拓前进的时代风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自觉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p#副标题#e#

 

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学生在“中华全家福”影展开幕式上翩翩起舞,吸引了众多摄影师的镜头     摄影:王卫东

 

“中华全家福”影展开幕式上,几乎所有观众都带着相机,争相记录下现场的精彩画面        摄影:郑玮刚

       “中华全家福”: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金街”

        我们常说:56个民族56朵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在各民族团结友谊之花花开一甲子的吉庆时刻,生活在东西南北中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以最美丽的笑容、最饱满的热情向共和国的60华诞致以节日的祝贺。摄影家把这些笑容与热情用镜头定格,带到“中华第一商业街”——北京王府井,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这个题为《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成为献给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的一曲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颂歌。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10月9日影展开幕当天,王府井大街上的客流量就高达24万,本次展览取得开门红。展览正在继续,故事还有更多,本报记者采撷几束与您共享——

 

精彩纷呈的摄影展览吸引了外国游客驻足观看。      摄影:金俊

       马可·波罗式的影展

       一位白发苍苍、高鼻深目的外国老人理直气壮地问工作人员本次展览“怎么没有英文?我只看出了不同,却不知道谁是谁啊!”看来,这是个较真儿的老头儿。工作人员陪他走到展板前,指给他看各民族名称英文的所在位置,他这才舒展开来眉头。他一边看一边还念叨着那些对他来说很拗口的县、乡、村的名字。老人还特意弄明白了每一个四面立体的展架上有两个民族的照片,分新旧对比,碰上看不懂的中文,就看拍摄年份,煞是仔细。 

      这位老人来自葡萄牙,30年前到过中国,已经退休的他曾从事地理方面的工作。“变化太大了,变化太大了”是他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看完展览,老人问工作人员:“你知道马可·波罗吗?”当得到肯定回答后,他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个马可·波罗式的影展!”

       56个民族56朵花

       从预演到展览正式开幕,位于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的舞台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原来很多人除了看展览还想看表演,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少女们从始至终真是吸引了无数镜头。打扮停当,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随着列队前行的姑娘们流淌成了一条靓丽的民族之河。随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旋律响起,56名少女翩翩起舞。与影展中的各民族形象相映成趣,集中在一处的跃动舞姿也备受瞩目。

#p#副标题#e#

 

戴着满族头饰的小姐妹在满族展板前留影       摄影:张伟

       认亲合影样样不落

       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华洛一家和他们的亲属是国庆节到北京游玩的,此番在王府井看到藏族的“全家福”肖像非常兴奋。他们说:“我们的生活现在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一边细细查找画面里是不是有他们认识的朋友,一边不忘在展板前合影留念。

      除了少数民族的观众,不少汉族观众也忍不住在各民族肖像前拍照留念,因为他们喜欢那些漂亮的民族服饰,或者他们曾经结识过那个民族的朋友。还有不少海外游客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对有些少数民族并不陌生,但在王府井看到中国56个民族的生活和肖像照片,让他们颇有收获。

      “这些人是我的邻居”

      在哈萨克族的展板前,一位叫哈米达的中年妇女向一双儿女激动地解说着,并不断要女儿给她留影。看到围着他们的记者越来越多,哈米达才指着照片,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道,这些都是她的邻居。她兴奋地给围观的人一一介绍着邻居们,还提到照片中的一位老人不久前刚刚去世。

  哈米达告诉记者,这些照片的拍摄团队在她的家乡挨家挨户地拍照,也包括自己一家。稍有遗憾的是,这次展出的照片中没有自己和家人。但让她意外和惊喜的是,这次来北京游玩,却看到了邻居们的照片。她说要在照片前多留几张影,带回家给邻居们看看,他们一定更兴奋。

 

在王府井大街拍摄婚纱照的新娘也被影展吸引       摄影:金俊

 

来自青海的藏族游客在藏族展板前向媒体讲述自己的生活     摄影:王超

      不约而同忙翻拍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和一个“80后”,驻足在同一幅照片前细致观看,又都拿起相机对着照片翻拍,于是互不相识的两代人攀谈了起来。老人好奇地问女孩是不是“80后”?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禁不住问:“80后也关注老照片?”看似碰巧的不约而同,其实是中华儿女对于民族的关注,自然不分长幼。

  作为专业摄影人,更是把“深度”翻拍进行到底。在展架前,有个人不厌其烦地把每张照片逐个翻拍,边拍边研究,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位名叫黎克平的摄影师是从广西南宁专程赶来看展览的。他想把展出的作品同自己的记忆全部带回家乡。他还告诉记者,有位当地的媒体负责人看到这些展出作品非常欣喜,想用多个版面刊发这些反映各民族特色的作品。

      有乐趣有关切

        来自山东潍坊的摄影师王志德老早就来到了王府井,他本来是应某图片社之约来北京拍照片,结果却意外得知“中华全家福”影展的消息,虽然拍照片的事情因故暂且搁浅,他却觉得影展“物超所值”,很有看头儿。

  两个打扮入时的姑娘,手挽手走到苗族的展板前,其中一个说道:我会唱他们的歌呢!于是就大大方方地哼唱起来,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是往来路人还是向她们施以“注目礼”。这才叫“视”与“听”的立体享受呢!

  位于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的舞台刚一搭好,就有个外籍女士急匆匆地向工作人员询问:“这是要做什么?跳舞吗?和这些照片有关系吗?什么时候开始?我能参加吗?”一连串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待明白缘由之后,她眨眨眼睛,“我先去逛街,再来看开幕式。”

  王府井一家商厦的保安工作之余也来观展,来自黑土地的他,对同样生活在乡村的各民族兄弟姐妹非常关心:“那些农具他们还在用吗?”“他们平常也穿得这么漂亮吗?”

  正在金街上拍摄婚纱照的一对新人巧遇影展开幕,赶紧以“中华全家福”的大幅照片为背景拍起来,以求为自己的小家添上福气。现在,用影展做背景的别致新娘照已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p#副标题#e#

      媒体论坛齐开花

     10月9日开幕当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播发了影展消息,连日来,有关本次影展的消息遍布各大电视台荧屏、平面媒体和门户网站。本次展出的相关作品更成为颇受各媒体欢迎的宝贵影像资源。

  10月1日这一天刊登什么?这是每一年各大媒体都会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尤其今年正逢祖国60华诞。当得知有这样一个大型民族影展将在王府井举办,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惊叹于陈海汶的拍摄创意,并决定将这些风格统一的大合影“搬”上报纸,用一个版面来呈现。可是,一个版面刊登56张照片,未免太多了吧!考虑再三,于文国仍然决定让56个民族的大合影全部亮相,理由是——56个民族不分大小,每张照片都要刊登。开幕式前,于文国带着几份报纸来到王府井。没想到,当报纸“惊艳”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都“哇”地叫出了声。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柳军等摄影家也纷纷要求珍藏这份报纸。于文国高兴地说:“之前编辑部反映就不错,拿出来才知道这么受欢迎啊!”

  百度贴吧的一些专题吧里已经把影展现场的照片置顶,搜狐好摄之徒论坛、回龙观社区网、玩家旅游网等等都纷纷发帖,招呼网友“是中国人的进来顶一下”。还有很多当天在现场的观众在自己的博客或家乡的网站及时上传了图片。

     各方盛赞:时机好,立意好,内容好

    《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唱响了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开幕当日便得到方方面面的赞扬和肯定。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吕厚民,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曾凡祥不约而同地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中华全家福”影展,这项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全国闻名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的规模空前的民族题材大型展览,囊括了祖国大家庭的56个民族跨度达60年的精彩影像,足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和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走过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吕厚民说:“各民族各具特点,展览将他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了出来,十分壮观。”曾凡祥则称影展“时机没得说,立意非常好”。

  中国摄协副主席罗更前说影展是“生逢其时”,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也称展览“恰逢其时”,集各民族多年来发展变化的图片与当下的“全家福”式肖像于一身,并配合相关资料介绍,让大家可以方便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有利于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民族团结。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张西南称赞影展创意“正当其时”,他说以前也看到过一些关于民族的展览,但是像这样把56个民族的照片集合在一起的大规模展示是很少见的。

  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中宣部干部局专家处处长张鑫,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等对展览内容和形式都给予高度评价。

     信息丰富记忆亲切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钱海皓、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副政委宋举浦认为,每一幅照片都展示了民族特色,照片拍摄技法很有代表性,不是单一地从服饰上反映民族特色,背景和环境带来了更多的信息量。

  中国摄协副主席邓维说,展板用统一的方式、暖暖的色调展示着每一个民族的大合影。把影展办到步行街上,就是给市民看的,让他们有亲近感,影展就成功了。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认为,展览通过新旧对比,有时空跨度,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各民族的过去、现在,也能预见更美好的未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施兴良对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着切身体验,他一路看过来,听到很多观众发出“原来这个民族的过去是这样的”、“那个民族的习俗是那样的”等惊叹,他认为,展览让人们加深了对各民族同胞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看到更多属于各民族的影像记忆,传播民族大团结的信息。

     影像精致策展到位

  工人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于文国和陈海汶是同时期的摄影人,他将这次56个民族的肖像合影看作是陈海汶的巅峰之作。56个民族,每个地名、人名,全部是真人真事,摄影师对于题材的把握亦是炉火纯清。他激动地对陈海汶说:“你做得特别值!”一个摄影人把业务素养用到了国家大主题,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这是摄影师对国家的贡献。邓维也对这种拍摄方式表示了赞许,他说:看起来拍摄本身并没有太多难度,但妙就妙在这种拍摄方式。所有的老百姓相册中留存下来的照片,几乎都是这种方式。以这种大格调拍摄的照片,怎会不吸引游客呢!再看看影展当中各民族过去的“老三样”、现在的“新三样”,观众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有更多的兴趣。

  中国摄协副主席朱宪民有多幅作品入选本次影展,看到自己上世纪70年代在《吉林画报》工作时拍摄的几幅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的照片及全部参展作品后,他无比激动,大呼“没想到”,没想到影展这么全面,56个民族的照片能搜罗得这么齐全、照片质量这么高。

  作为影展同名画册的出版单位,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殷德俭高度评价了画册的意义,他说“达到了与天安门广场的民族团结柱交相辉映的效果”。他向广大观众和读者保证,不久的将来,在互联网络和各主要书店都可买到这本图文并茂、介绍各民族的普及知识性画册。
  
      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华全家福”不仅给观众带来知识与乐趣,更引发了很多摄影工作者的思考。

  罗更前认为,这样的展览还可以继续举办,照片还可以拍得更丰富。多幅作品入选本次影展的《民族画报》社社长、总编辑车文龙通过多年从业经验,体会到在民族地区采访拍摄时应该尽可能多地记录,不拘泥于既定的拍摄任务,长年积累。

  《民族画报》资深编辑袁东平也参与了影展的筹备工作,他说,《民族画报》的影像资源应该说是相当丰富的,但既往我们并没有对56个民族的历史图片做过系统整理,所以收集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很少,相应的资料和图片也非常少,所以需要四处收集,广为撒网。展出的很多老照片出自一些老记者之手,现在把他们当初见报或者没见过报的图片拿出来展览,普及了民族知识,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施兴良说,广西是个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区,他们也曾举办过反映民族特色的展览,但是没有像这样大规模地集纳起来进行。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秘书长吴乾隆说,他不光看到了展览,还学到了办展经验——把展览从美术馆、博物馆搬到大街上。

#p#副标题#e#

      参展作者评说:感到亲切,感慨良多

      我与这些作品共同走过
      马鼐辉(《民族画报》资深记者、摄影家)

  在《民族画报》担任摄影记者时,我曾经去过20多个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拍摄专题,记录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对照今天的影像,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日新月异。

  东乡族、保安族这两个民族,在1960年我去采访拍摄之前,还没有媒体记者到过他们的居住地。解放前,保安族的小女孩是不读书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民族改革,推翻了旧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精神得到了解放,人性得到释放,我拍摄到保安族的许多变化,比如在学校和男孩一起读书的小女孩等等。现在,那里出了不少女大学生,生活逐渐富裕在照片中他们的笑脸上也能看到。

  当年采访,交通不便利,想要去少数民族地区并不是件易事。我们从兰州去乌鲁木齐坐的是苏联产的敞篷卡车,就坐在行李上,抱着相机,很多天才能到达目的地。我的同事去云南拍摄更辛苦,他们背着行李,拿着锅碗瓢盆和粮食,风餐露宿,一路步行去拍摄。现在去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非常方便,四通八达,新观念、新技术也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了根,发了芽。

  今天看到这个展览,我感慨良多。有些民族地区我曾不止一次探访拍摄过,每次都会感受到当地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有些地区我仅去过一次,但在电视报刊上也可以经常看到当地令我倍感高兴的变化。

  我看过不少关于民族题材的专题展览,但是像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以各民族生活和人物状态为主的展览我还是首次看到。我们从中既能横向看到56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也能纵向看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正如展览的题目所说的那样,中国的56个民族团结友爱,“共同走过”60年,我也与这些参展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共同走过”。

      民族知识的宣传普及
     李仲魁(《民族画报》资深记者、摄影家)


       我在《民族画报》工作多年,拍摄过不少反映各个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图片,包括藏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黎族、壮族、畲族、锡伯族等。

  当年画报社的摄影记者是按照地区分配拍摄任务的,基本上在一个地区要待1年左右时间。我1954年至1955年在青海,1956年随中央代表团到了西藏,后来又去了浙江、福建,1959年到内蒙古。上世纪60年代,画报社开始按照领域分配拍摄任务,有经济组、文化教育组等,我在文化教育组。

       这次展出的照片,有的是画报当时发表过的,有的不是。其中反映新婚姻法的《在结婚登记处》见过报,后来还被誉为名作。还有反映锡伯族的一些照片,其中《摄影师来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我上世纪60年代初在新疆的时候拍的,当时做了《民族画报》的封三。画面中的那个摄影师是当地报社记者,他在给当地群众拍照,我就给他拍了一张工作照。

      锡伯族是个很有特色的民族,他们人口很少,但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还出自己的报纸。他们还会使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汉族的语言与各民族交流沟通。他们能歌善舞,非常勤劳,也非常聪明。在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引伊犁河水使荒漠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原野。当年我采访报道了包括锡伯族在内的新疆很多少数民族,并专题介绍过当地特色的坎儿井、哈密瓜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举办这个以“中华全家福”为题的展览,立意很好,是对民族知识的宣传普及。我看到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照片,感到很亲切。
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展示

        车文龙(《民族画报》社长、总编辑)

        我在《民族画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更多拍的是经济方面的照片,但采访之余也拍一些民俗民风的内容。我看到感兴趣的都拍,不拘泥于既定的拍摄任务,这样积累下来,表现民族题材的内容还蛮丰富的。

       我拍摄过很多少数民族,5个民族自治区我是经常去的。另外,云南、贵州、吉林等地我也常去,这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本身又是纳西族,故乡是美丽而充满灵气的云南丽江。

  本次展览我们《民族画报》社参与了协办,也学到了东西。以往我们都是从政治、经济、民族节日等线和面的角度反映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而这个展览以“全家福”立意,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系列成就落实在社会的最基础细胞——家庭上,点线面结合,可谓全方位立体展示。

  祖国的发展进步,民族团结很重要。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正是用客观真实的各民族影像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大团结。展览放在王府井步行街展出,图文并茂,更是对民族知识的普及。加深了解才能减少误会和冲突,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

      陈海汶:灿烂而又平静

      尽管摄影家陈海汶拍摄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一幅“全家福”式肖像的计划在摄影界风传了很久,尽管以此项目拍摄完成后的优秀作品为基础的同名画册《和谐中华》已付梓数月,但作为主要的参展作品在《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中亮相,确属首次公开展出。

      “海拔877米,东经108度06分,北纬26度29分……”这是苗族“全家福”作品下方的关于拍摄地点的方位描述,拍摄时间为2008年8月,具体地址在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每张照片下方都有相同格式的留存资料,其内容还包括这些人物的姓名与年龄。这也是陈海汶这个摄影项目的开篇之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先后三次到西江千户苗寨试拍样片,而为整个项目所做的资料准备时间仅有两个月。

  如何生动地展现出每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陈海汶采取了传统照相馆拍合影的方式来拍摄各民族的环境肖像。为了使照片影调和谐统一,他们还带上背景布、影室灯等。

  “所有的人物都有案可查,我甚至给他们拍摄了侧面照和背面照,记录下他们的身份、职业等详细信息。”对待这些照片的态度,陈海汶更像是在做一份严谨的我国56个民族的影像档案,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摄影创作。在每幅“全家福”照片中,都尽可能多地出现了属于这个民族的符号性的信息,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各式各样的服饰,照片中人物男女老少的比例甚至体格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样本”性质。陈海汶本人在阐述其拍摄理念时说:“我更看重它的史料价值,因此放弃了一些艺术性。”

  拍照不同于拍纪录片,画面可以跳跃,用多个点来展现,而一张照片只能在一个点上拍摄完成,如何选择这个点?他们以少数民族自治州、县、乡所在地确定拍摄地点。针对一些民族有很多分支的实情,因而又要在一个点把这些支系的人员尽可能结构进来,很费周折。说服照片中的每一位被摄者带好各自的衣服、佩饰集中到拍摄地,并签署肖像协议等,工作繁杂。对于生活用具的选定,他们事先了解了各民族的生活样式,寻找至今还在老百姓家里用得到的物件,让每一件道具都具有代表意义。在拍摄环境的选择上,陈海汶坚持的观点是,“旅游村寨不选,我们要的是最自然和原生态的生活环境。”

  拍摄中的困难,无外乎天气恶劣、路遇塌方、泥石流、翻车等生命考验。这些说说可能谁都并不以为然,但对于一个经历了四季轮转一步步走过来的拍摄者来说,这里面的酸甜苦辣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陈海汶这支由14人组成的摄影团队,从云南的15个少数民族开始,辗转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4个县市,行程95980公里,多次攀越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遭遇过零下42摄氏度、七八级大风的恶劣天气,有时一天驾车赶路1000多公里,有时路况差到一天只能走25公里。

  陈海汶的拍摄行动得到了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和百余位专家的全力支持,他们写下了20万字的采访日记,拍摄了大量的视频素材,在我国56个民族中选择了1125个代表及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用57228张专业影像凝固了56个民族的永恒记忆。

       “没有各地的党委宣传部门和各地的摄影家及各界人士,我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完成这个题材。”陈海汶多次提及拍摄过程当中得到的支持和帮助。许多各地摄影家,给他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共通的摄影理念也给了他莫大的心理支持。

  “这次拍摄是我经历过的风险比较大的一次。且不说人身安全上的,我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动用了全部的人力和财力。我在拍摄之前对56个民族的整体和个体情况并不清楚,只有两个月时间了解,不到一年的拍摄,这19万里路可不是随便走走的,56个民族有一个拍不好就是失败。”确实,在每张照片上,都详细记录着拍摄的经纬度、海拨、时间和地点及照片中每位主人公的姓名和年龄。随着拍摄的进行直至最后圆满结束,现在的陈海汶笑得很灿烂。

       当这56幅画面精致考究的中国各民族的群体肖像照片,作为《中华全家福 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的入选作品于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展出之时,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摄影家陈海汶的功力,他自己却说:“平静一点儿,我们走得会更长远。”

      网上可看全本“中华全家福”

     即日起,全国摄影人和各界人士可以通过五家网站观赏《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的全部参展作品,网址如下:
    中国摄协网(/cms/plus/li
    人民网(http://pic.people.com.cn/GB/73694/10154573.htmlhttp://pic.people.com.cn/GB/73694/10154583.html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photo/60yearspic/index.shtml
    腾讯网(http://news.qq.com/photon/act/CPP/56.htm
    色影无忌(http://www3.xitek.com/topic2009/china/china6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