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体会员

细说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选的台前幕后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郑丽君 方妍 2009-10-10

搭艺术擂台,评创新佳作细说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选的台前幕后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举办到第十三届的时候,明确突出艺术摄影的特色,本届国际影展旨在综合呈现各国近年来取得的艺术成就,展示各国摄影家在各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中所凸显出来的艺术才华,以此促进世界各国摄影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从1981年创办至今近30年,中国国际影展几经发展和完善,参评国家和地区数、参评作者数和参评作品数至本届同时创历史新高,使之成为中国举办的“国际”头衔摄影展览中规模最大的,更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三大摄影赛事之一。当下各展览无不以“名利双收”来吸引关注和参与,而一直在征收参赛费用的中国国际影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降反升,其魅力何在?超过7万幅的参评作品又是如何在短短两天保质保量评出最终结果?来自全球各国的权威评委又给出了哪些值得参考的建议?请各位读者随本报记者的笔触,一同回顾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9月初在浙江丽水评选的台前幕后。

        呼吁黑白的坚持

        根据历届中国国际影展举办过程中各界的反馈意见,并结合此项活动参评作品的特色,本届国际影展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经多次论证决定,本届中国国际影展重点突出艺术摄影特色,明确定位为艺术摄影展览,并在征稿规则及奖项设置等方面进行较大幅度调整,仅分黑白类和彩色类,一则方便作者投稿,二则为更好地拓展国际视野,三来也彰显了本届国际影展对于黑白摄影的重视。

        近年来彩色摄影更多地占据主流,时下传播中的摄影作品更是绚丽多彩,但历史悠久的黑白摄影并未因此而被淘汰,反而在摄影界产生了更独特的生命力,黑白照片的影调和层次,其抽象、简练的感染力,在不少摄影界的人士看来,是彩色照片无法比拟的。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委、美国摄影家路易斯·卡斯塔内达就直言:“彩色摄影是我挣钱的手段,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黑白摄影却是我的精神食粮,是可以升华灵魂的。充分地利用黑白灰的影调,可以通过影像的潜质表达出我对自然和社会的情感、观念,而这些却是在彩色摄影中难以表现的。”黑白摄影不仅为摄影人提供了表达内在思考的舞台,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摄影师的拍摄意图上来,也有利于摄影师的创造力发挥。

        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委会主任、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在评选总结会上表示,黑白摄影的抽象与具象、真实与非真实的微妙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佳的摄影语言之一。在人们热衷彩色摄影的同时,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希望能起到呼吁人们继续坚持和重视黑白摄影的作用。

   打造交流的平台

       不管是因为黑白和彩色两大类征稿方便了作者投稿,还是组织周密宣传到位吸引了国际国内尽可能多的关注者,70566幅参评作品、空前的159∶1的入选比例,俨然表明这是一次超大规模的影展评选。这个影展怎么个评法?评委的工作量是不是太大?对于这些疑问,本届国际影展组委会早已经想到了解决之道:评选按题材科学、明确细化分类。对此种处理方式,南非摄影学会主席吉尔·罗斯玛利·斯尼兹培评委赞誉有加。

        坐镇此次评选现场的国际评委面孔不断增加,本届较上一届国际影展又增加一位,且多是新面孔,更趋向年轻化。考虑到有评委特别是国外评委并未有过参与如此大规模评选的经验,故初到丽水,众评委就接受了一次集中培训。足足50页的评选手册,从展览组委会名单、评委会名单及简历、评选日程安排、展览有关情况、本届来稿情况及统计、展览参赛表,到评委分组情况、评选方案及图示、评选注意事项、现场纪律、工作人员名单及任务分工等等,中英文双语配套一应俱全,清楚明了。

  在评选现场,评选工作人员统一身着带有“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字样和标识的紫红色服装。为各类各组评选服务的志愿者,同样是训练有素,一袭白衬衫外加一副白手套,干净利落。评委们的贴身翻译,同样是统一着装,一身橙色,不管你是来自天南海北,他们一准儿能使得沟通无误。

  有了前期缜密充分的准备,评选真正一启动便紧张起来,容不得哪个环节出闪失,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从初评到终评,所有工作均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由于评委来自不同国家,看待照片也有文化差异的影响,对于关键的各个奖项花落谁家的结果,评委们若有争议,还可以进入复议过程,以利评委之间坦诚交流,达成共识,分享理念。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工作不仅是一项国际评选,更打造了国际摄影艺术交流的平台。

  两天完成7万多幅照片的评选,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令欧洲职业摄影家联合会CEO朱塞佩·思科奇,美国传媒摄影学会主席理查德·达尔·凯利,以及德籍华人摄影家、全德独立艺术家协会亚太地区事务首席全权代表、“我在巴伐利亚”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吴敏安称赞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评选工作”,评选流程规范、细致、高效。

       艺术评判的奥妙

  中国国际影展定位为艺术摄影展览,重点提倡艺术性,鼓励创新,以求最大限度展示各国摄影家在各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中所突显出来的才华和创造力。而在技术普及的时代,这种艺术创新体现在何处,各评委也是见仁见智。

  本届国际影展评委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表示,中国摄影的发展借力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相融合。针对影展评选,李前光指出,一则要看光线、构图、色调等摄影语言的运用,二则要看立意。摄影的功用一方面是再现,一方面是表现,而表现也就意味着创造,但无论题材如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获奖作品应该能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优秀的艺术摄影一定是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出色的照片。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评委则十分看重作品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认为思想含量大于艺术含量,而艺术含量又要大于技术含量,平凡生活的细致观察可能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他很欣喜看到一幅作品中将山坡上的树拟人化拍摄,使风光摄影开始上升到关注环保等社会问题层面。另外一幅在旷野中拍摄鸟巢的黑白照片,不同于以往表现鸟巢的雄浑气势,而是将很硬的钢筋置于柔软的自然之中,这样的创意,也得到了安德雷·巴斯卡科夫评委的赞许。

  朱塞佩·思科奇评委表示,参赛者不要模仿其他文化、艺术表现手法的摄影作品,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只要将PS用在正确的时候、正确的照片上,就是一种很好的技法。

  在评选中,一张尺幅不大的黑白照片被多位火眼金睛的评委从上万张照片中选出,评委路易斯·卡斯塔内达和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贝瑞·约翰·悉尼尔对未来的参评者提了个醒:做得大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

       网络预审的建议

       由于规则清楚、节奏合理,原定3天的评选在紧张有序中用两天就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评选任务。有没有更好的评选方式呢?在评选总结会上,各国评委对未来的中国国际影展评选程序等进行深入讨论。

       朱塞佩·思科奇建议中国国际影展设置预选环节,一则减少评委现场评选的工作量,二则相应增加了评委之间讨论的机会。为此,他建议实行数字化预审,并表示愿意将欧洲职业摄影家联合会的评选机制拿出来分享。

       对此,王文澜、吴敏安和俄罗斯摄影艺术家联盟主席安德雷·巴斯卡科夫等评委也提出了类似建议。他们认为,这样至少可以提前去除内容及形式均不合格的作品。但考虑到分头预选可能会导致部分评委认为现场评选不能看到全部参评作品有悖公平,而且网络预选只能实现纵向评比而无法横向比较,也有评委提出反对意见。

  无论中国国际影展在将来是否设置预选环节,评委们的建议,对于中国国际影展乃至其他参评作品数量众多的大型摄影评选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都是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