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体会员

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回望(上)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文/柴选 摄/吴承欢 2009-08-18

    编者按:当8月5日晚云南卫视直播颁奖晚会盛况,将“不可重复、难以逾越”的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推向新的高潮之后,这个两年一度的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项的第八次与公众面对面便逐渐归于平静,摄影界又满怀“下一届更加灿烂辉煌”的期待,暗暗备战,以求梦圆金像,同享荣光。

    坊间仍有多多少少的议论蔓延,有关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各种话题自会持续一段时间。广大摄影人的关切与期望,有理由让金像奖的更多细节被大家了解。尽管此前本报大篇幅刊发了金像奖从征稿、评选到颁奖的诸多资讯,并独家揭密了金像奖评选过程,但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再次冷静回望这一奖项时,仍会发现全新的话题。这些话题,无论是对于摄影界的研究者和学者,还是对于广大有志于申报金像奖的摄影人,都应该是值得关注的。为此,从本期起,将分上中下三部分,对金像奖的参评者、作品及评选程序等逐一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走近金像奖,看申报人数猛增背后的参评哲学

    谁心里都明白,申报参评中国摄影金像奖肯定是硬碰硬的竞争:无论业余爱好者还是职业摄影师,无论成名日久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只要能拿得出20幅过硬的作品,拿得出符合征稿细则的工作业绩,并按要求报送所有材料,那就谁都会有机会;谁心里也都明白,相对于作品评选,这项以评人为主的中国摄影最高奖要凭综合实力取胜,在摄影界名望、影响、贡献等都会占一定分值,因而事先多少都会掂量一下自己有多大把握。

    或许与金像奖至高无上的荣誉有关,或许每个人都对自己有着百倍的信心,或许大多数人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或许一部分人为了圆自己心中的梦……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申报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创作奖纪录类申报者较上届翻了一番。那么,到底有哪些人在申报金像奖?申报人数猛增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和规律?单单从申报者来观测,能否看出点申报技巧之类的端倪?一切的一切,需要的仍是客观的眼光,辨证的分析。  

 

申报者众多、名家佳作不断是金像奖的一大特点

    谁在申报

    当申报创作奖的每人20幅参评作品及其他材料一排排、密麻麻地布满作为评选地场的两个室内球馆,浏览一遍,便会发现许多摄影界和公众都非常熟悉、甚至已成经典的作品杂陈其中,再看申报者的姓名,更是名家荟萃、新秀林立,如果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申报的”。

    申报者中,既有曾多年从事摄影职业、有一定声望的老摄影家,也有刚刚进入摄影行当不久的20多岁的年轻人;既有省部级干部,又有来自最基层的摄影爱好者,浙江省永康市一位担任着村党支部副书记职务的摄影人也积极送作品申报参评;既有历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等重要活动的评委,又有在国际国内重要摄影活动中力拔头筹者,光荷赛获奖者就有五六位申报参评了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既有国内的摄影人,也有长年旅居海外又关注和支持着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知名人士;既有以摄影为生的职业摄影人,像新华社摄影记者一下子就有近十人选送作品申报参评,又有许多痴迷于摄影的爱好者,甚至还有位残疾人摄影师痴心不改地投送作品参评。琳琅满目的作品,眼花缭乱的名字,名家佳作不断中,亦有许多并不那么知名的新人新作展示着丝毫不逊色的智慧与实力。

    创作奖申报者中,许多人得了一届又一届金像奖,仍痴心不改、一往情深地换一组作品继续申报;在不同类别获得过金像奖者,仍希望能以近年来的新作再为摄影生涯增光添彩;更有数届参评都擦肩而过的摄影人执着坚定地一次又一次申报,甚至有人从1989年起,几乎一届没落地投送作品,参与为先……理论评论奖、图片编辑奖、图书奖等类别,虽然申报人数明显比创作奖要少许多,但申报者都是个顶个的实力派人物,有一定的水平和名望。

    尽管有人提出,还有不少具备相当成就的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并没有申报参评,乃至不了解金像奖,但更多主动申报参评者,怀有的是上进心,是对于摄影至高境界的追求,是在摄影之路上不断攀登的努力方向。

    有更多摄影人申报,才能保证金像奖的高水准,才能让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资深奖项越办越有活力。当然,这也无形中加大了金像奖的竞争难度。本届金像奖评委、《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就称赞金像奖“来稿质量高,去年有印象的优秀照片都看到了”。

    何以猛增

    作为一项有着深远影响的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自有其吸引力与影响力,不过,这并不能完全全保证诸多摄影人积极参评,申报人数屡创新高。酒好也怕巷子深,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申报人数猛增,应该是多方面努力推广的结果。

    中国摄影金像奖的申报时间很短,任务又重。此间,中国摄影家协会除了在协会所属媒体及社会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外,还利用短信平台等向摄影界广为宣传;中国摄协组联部还定向为中国摄协会员、重大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摄影人等寄发申报启事和报名表格,邀其参加。不少人感于这份诚意,即使本着重在参与的态度,也认真准备材料并积极申报。中国摄影家协会各团体会员对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影展、国展等中国摄协品牌活动奖项的敏感,更在金像奖这个平台上展现无遗,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就在金像奖申报即将截稿的那几天里,中国摄协包括组联部在内的各部门都门庭若市,赶来送金像奖申报材料的,多数是中国摄协团体会员相关负责人,他们送来的可都是足以代表该省区或系统的、经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也有不少摄影人通过媒体得知相关消息的,主动向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自荐,甚至通过中国摄协直属单位推荐申报,每一条通往金像奖的道路上都留下了诸多申报者努力的身影。评委结构的改变和扩展,也从一定层面扩大了金像奖影响力,担当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的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不仅自己实现了两年前的诺言,主动申报参评,而且还在单位内部和熟悉的摄影人中积极宣传。

    应该说,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摄协和中国摄影事业飞速发展的影响力。试想,没有摄影事业的如火如荼,哪有那么多的人能够拿起相机来记录自己的见闻和生活呢?更不会有业余爱好者拍出专业水准的作品来竞争中国摄影的最高奖项。创作奖纪录类之所以申报者人数能够翻一番,占到所有创作奖申报者的一多半,固然与其授奖名额最多有关,但更与中国摄协近年来倡导摄影的记录功能相关: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创作奖的一半名额授予纪录类申报参评者,在本届金像奖申报启事中更进一步确立了纪录类奖项独占半壁江山的格局。单单这个奖项释放出的信号,已体现出中国摄协的明确主张,也应该给予更多申报参评者以某种信号。

#p#副标题#e#

 

你有信心同数以千记的摄影人一起接受这些评委的严格检验吗?

    科学申报

    光看奖项多少和个人水平来确定参评与否及参评类别么?至少于金像奖这个层面,肯定不行,知己知彼才是最好选择。于是,金像奖的申报过程也存在一定博弈成分,也存在许多看似无厘头却有着一定功效的申报技巧。
    据传,数年以前,两位在军事摄影领域都有相当成就的年轻摄影记者,就申报金像奖一事互相通气,决定谁本届申报谁下届申报,因为在他们看来,同样题材同样水准,从金像奖评选综合平衡的角度考虑,极可能形成“自相残杀”的局面。后来的结果是,两人先后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

    许多摄影人选择在截稿前的最后关头申报,恐怕也有掌握对手信息、隐藏自身实力的考虑。在圈子里浸淫日久的参评者会权衡全国范围内对自己有威胁的同道中人的格局,然后根据他们的参评状况来决定自己申报与否,如何申报。

    当然,大部分申报者并不会更多策略性考虑,而是以一腔真诚来积极参与申报。于是,我们便会看到,在评选现场,光是拍摄我军战机编队的申报者就有五六人,从题材计,必然会相互消解。即使是像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重点题材,同样也会形成同台竞技的局面。

    曾有摄影家有意识地将自己申报参评的一组艺术作品用胶条粘连起来,尽管这是征稿细则中没有要求的,但为了使评委更清晰地了解其图片编辑思路,使之更具节奏感,便想出此招。这些细节有多大用处不必考量,但这一方面显示出申报者对于金像奖和评委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寄望于细节的完美能为其作品增添更多印象分。

 

 

金像奖参评作品

    数量质量

    与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一样,创作奖各类别的竞争相当激烈,评选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每轮都有令在场者惋惜的出局者,毕竟名额有限。

    相对于创作奖,理论评论奖、图片编辑奖和图书奖的入选获奖概率则要高许多。这缘自这些奖项的申报者数量虽少,但水平颇高。以理论评论奖为例,获奖者中除高校的摄影教育工作者外,大部分获奖者都是当地乃至全国闻名的理论家、评论家,在他们之外,未得奖的申报者中仍是高手林立、水平齐整。

    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完善,让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辉煌名至实归。不过,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申报者数量略有减少,既与这个行当的从业者比例相吻合,也让这些奖项具备进一步创新的潜力,创作奖商业类申报参评者略有减少的局面,据中国摄协负责人客观评价,与其在商业摄影师群体中的宣传推广工作不足有关。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各个奖项都仍需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扩展受众人群,金像奖在未来的发展还有不少潜力。作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艺术总监段煜婷建议,应该在年轻摄影师中对金像奖作更多宣传推广,她还表示自己“有责任做这样的工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