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体会员

中国摄影金像论坛:新锐大理论剑畅谈荷赛转型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李馨 郑丽君 黄丽娜 2009-08-06

  8月2日,作为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的活动之一,中国摄影金像论坛系列“荷赛的中国解读与新闻摄影”在大理风花雪月酒店举办,共有100多位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及新闻界人士出席。

  出席论坛的主要发言人有:曾在2006、2007年连续两次担任荷赛评委的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推介部主任黄文,曾经担任荷赛大师班讲师、现为大连医科大学与英国波顿大学联合开办的摄影硕士研究生班班主任的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2009年荷赛获奖者、杭州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2007年荷赛获奖者、上海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以及长期关注新闻摄影走势、倡导传播的新京报副总编辑何龙盛。

  在大师班学习过、也担任过评委的黄文对荷赛侃侃而谈,她以近些年来荷赛获奖作品中反新闻摄影传统的“异类”照片为例,阐释自己的“报道摄影的个性化转型”演讲主题,并对摄影“可能的明天”向参与者提出了问题。克拉克凭借多年与荷赛组委会的交往,以及对世界新闻摄影走势的熟悉,不但以图表方式幽默地给中国摄影师决胜荷赛支招儿,还对自己的主攻领域——流媒体做了介绍。傅拥军介绍说他的获奖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已拍摄了两年,手里累积了2000幅左右的照片。他还编辑放映了一组自己拍摄于西湖边的照片,黄文评价说“尽显摄影师对西湖的热爱和一腔温情”。常河先放映了自己的获奖作品《中国动物园》及另一组《玻璃盒子》,影像与配乐结合得天衣无缝,正如他所强调的“任何视觉呈现都与技术有关”,他还提到了现在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在内容上有所欠缺的问题。何龙盛则纵览了1988年以来荷赛与中国摄影的关系,把中国摄影人对荷赛的态度分为“仰视、近视、轻视、正视”四个阶段,对于荷赛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导向等一一做了分析。

  论坛还给在场人员留出了互动时间,大家就对荷赛的误读、静态影像是否会被动态影像取代、传播的介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据主办方介绍,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在国内的影响力非常深远,能够参赛获奖是很多职业摄影师的梦想,尤其近年来我国摄影师频频斩获荷赛重头奖项,今年更是以七人之多破了纪录。本次论坛的创意正是来源于此,聚集与荷赛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从业人员,从荷赛出发,讨论新闻摄影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