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两年一度的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征稿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距8月15日截稿期还有一个月时,一定有许多摩拳擦掌、准备参与这个中国举办的国际性艺术摄影展览的摄影人在打听和琢磨,本届国际摄影大展到底会怎么评,自己的作品如何能够从中脱颖而出,得到国际国内评委专家的认可?首次提出打造“艺术摄影特色”的本届国际影展牵动大家神经的两个主要词汇,一是“国际”,二是“艺术摄影”,因而,虽然国内参评者关注的是自己作品能否获奖入选的小事儿,引出的却是一个宏大的话题:
专家论道
艺术摄影特色到底是什么特色?艺术摄影的摄影展览会如何评选?摄影人参加艺术摄影评选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担当过历届中国国际影展评委,又在从事着不同摄影行当的专家们,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为广大摄影人勾勒出本届中国国际影展特色的一个轮廓。
本质是探索未知
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新社副总编辑,国际影展第九届评委)
大的方向上,国际化的展览和奖项很多,怎么能与众不同,走出自己的特色,将影展可持续发展下去,吸引更多人参与,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而规则的制定涉及到影展的形象、定位和品牌。在一开始征稿时,如果告诉大家,影展定位的路线,我们竖了一杆什么样的旗,就能在鲜明的旗帜下聚集志同道合的一类人。
艺术类作品,评选标准首先是能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艺术道路上的大胆探索,在艺术表现上的原创和创新。简单模仿、千人一面,画面再漂亮也会大打折扣,“艺术的本质就是在于探索未知。”我们应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艺术家。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包括荷赛在内的影展影赛发生变化是必然现象,探索不是坏事。但是在千变万化中我们中国的国际影展始终张扬、坚守的核心价值不会改变,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不会改变,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努力不会改变。我认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办这样一个国际性影展的独特意义在于,中国人向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通过它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中国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难免担心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挤压下会越来越弱,中国人办国际影展,重要的是通过一套科学可行的游戏规则,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提供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大舞台,让各国各民族的摄影文化都有机会平等地展示出各自的独特魅力。
重要的是思想内涵
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国际影展评委)
国际影展进行了改革,现在各方的反响不同,但我赞同这种改革。国际影展应该与其他有所区别,让纯粹的艺术摄影有更多流派,让当代的沙龙摄影有更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很有必要的。
只分成黑白和彩色,也就意味着所有作品不受题材的限制,可以尽情地表现,可以天马行空地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我想,改革的重点是,题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好的艺术类作品应该有视觉冲击力、表现到位,摄影风格、题材要新颖,要有摄影师的个人风格和个性表达。优秀的艺术摄影一定是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出色的照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那些让人有想象空间的作品,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让人看到拍摄者要说明什么。以前,评委在艺术类作品的评选中也为一些照片争执过,比如关于主旋律的作品。我想,主旋律是个很广义的概念,不仅有政治的概念,还有人类的和谐、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来看,想必广大摄影人也会拓展自己的摄影思路。
我曾说过,我希望能在国际影展中看到更多环保题材的作品,现在我想说的是,希望摄影师对于环保的关注从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国际影展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摄影评选,如果想在这样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我想,多看看国外的照片,多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摄影,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才能拥有更多获胜的机会。
整合的兼容与和谐
李元(美籍华人摄影家,第九届、第十二届国际影展评委)
根据过往两次评选的经验,我发现那会儿很多参评者对自己作品应该放在哪一类比较茫然。在摄影的发展已经普及到整个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摄影的多元化已经达到难以分门别类的地步。加上数码技术的发展,摄影的操作也可以有更多的发挥。所以,周详的分类很难做到,用整合的方式来评选摄影作品似乎也就有了它的道理。
摄影作品评选不像百米赛跑那样,跑得快不快就是决定胜负唯一的标准。有人说,艺术所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个时代。当今的艺术不一定能够留存长远,而反过来说,像画家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基本上没有人承认它是艺术而加以收藏。作为“视觉的语言”,摄影的表达也有它的文化含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摄影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应该有所不同。一些摄影评选,已经不再设置名次,而只是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作品不分等级地选择出来。
在摄影多元化的今天,在相对分类的情况下分组进行评选,这种整合的做法更能发挥社会的兼容与和谐。
#p#副标题#e#
要离现实近一点儿
陈勃(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第三届、第四届、第七届国际影展评委)
以前,国际影展是没有分类的,后来照片多了,就分成了彩色和黑白两类,再后来,参评的照片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许多分类,现在又整合到了一起。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国际影展的含金量更高了。
我记得有一届国际影展的评选,所有的评委把照片海选完之后,还要到落选的照片中再复查,从中挑选出觉得不错的照片。我记得那一次,我从落选照片中选出来一幅藏族喇嘛的照片,后来没想到的是,这幅照片在后面的评选中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还获得了金牌。我想跟广大摄影师说的是,评委眼中内容和形式都好的照片,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所以摄影师首先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作品。评委们在一起,肯定会有所争执,就像有一次摄影大展中,评委们就对《太阳与人》这幅照片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评选是少数服从多数。现在要再说这照片到底好不好,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评委有各自的审美观,所以导致一些摄影师研究评委的喜好,也有的摄影师怀疑评选过程中有什么猫腻,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我的经历来说,还是很公平、公正的。
艺术类作品评选,意味着摄影师可以随意地调整照片,甚至是剪切、拼贴,我并不赞同这样,既然是摄影,就要和光与影有关系,我不提倡把色彩搞得很夸张,色彩还是要尽量真实地还原,不要太借助科技的手段。不要离开了摄影最基本的东西。我的观点还是比较传统,总之,离现实更近一点儿,我相信,好的作品一定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很优秀的,健康向上的作品。
摄影语言要有特色
梅生(摄影家,第十一届国际影展评委)
以我国的影像分类形态举办国际性影展,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即分类方法上是否通用国际语言。有时候就题材分类会使国外参评者迷惑,让他们没有准确的认识。有些国外摄影师会问我报道类和纪实类的区别,因为国外没有严格的分类。也有一些参评者没有准确判定,把握不清自己作品的门类归属,投稿照片与规则要求不相符,由这个原因造成的照片出局就很可惜。因此,能否了解国际语言、制定国际化分类方法很重要。这一届国际影展在类别设置上一改前几届按题材分类的方式,分为彩色类和黑白类,这样的分类方式就摄影说摄影,就摄影语言方式说摄影,更加和国际接轨了。
这届国际影展对后期制作的照片不再另行分类,将其融合在黑白和彩色两大类之中,这是一个信号,即国际影展更加包容了,让摄影语言更加公众化,做出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人参与。
艺术类照片,摄影语言运用得是否纯粹、到位,能否鲜明反映摄影语言的本质,是否有自己鲜明的特质,是赢得评委眼球的关键因素。第十一届国际影展评选现场,国际评委们对后来获得社会生活和民众风情类金奖的《两个罗马尼亚工人》(意大利摄影家玛塞罗·玛特拉西作品)归为哪个类别产生了分歧,但在分歧之下,评委对照片摄影语言运用的肯定是一致的,求同存异,这张照片获得了金奖。
#p#副标题#e#
老外支招
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大型艺术摄影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不仅送稿参评的国家和地区数节节攀升,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摄影界同行加入了展览的评委队伍中来。对于欲选片参评的中国摄影师来说,听听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国同行的说法,无疑会开阔自己的思路,看看人家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技术质量通常不是问题
约翰·弘德森(John Hodgson,澳大利亚摄影学会原主席,第十一届国际影展评委)
参加过的那一届评选经历让我感觉到:参展的作品种类非常丰富,拍摄技艺相当娴熟,基本上代表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最高水平。而且评选系统也非常有效率,所有的评选安排都是最棒的。
如果说有什么参评的窍门,我想,好照片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在国际上,技术质量通常不是问题,因此评委们对作品的反应更多是一种情绪,也可能是被事物本身、光线、构图、色彩或者是作品想表达的内容,或者要表现出的惊讶、愉快、怜悯、羡慕或者甚至是厌恶等情绪。一个评委对作品的反应也有赖于对事物是不是熟悉。例如,我的经验是澳大利亚的风光片在国外比在国内的展览中更成功,因为国内的评委对这类片子太熟悉不过了。
我想给评选组委会提个建议:因为A3尺寸是由国际摄联(FIAP)和美国摄影学会(PSA)支持的标准尺寸,大部分展览都收取这个规格的作品。中国国际影展收取的尺寸如果不是这个规格的话,许多国外摄影师还需要重新制作照片参加,而这些照片就不能再送去参加其他的评选了。
表现新创意就是好照片
库特·巴森斯基(Kurt Batschinski奥地利摄影家,第十一届国际影展评委)
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照片,只要是能够表现出新的创意的就是好照片。像风光、人像和社会生活都是属于这种。我在中国时就一直说,中国的摄影家和举办的摄影沙龙活动都非常优秀,我相信今年也会有很多的优秀作品参评,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会办成一届成功的艺术摄影大展。
要抛开传统束缚
夏丽·沃克姆(Shelly Verthime,英国策展人,第十二届国际影展评委)
从原来的多个类别到现在的只分两个大类,我觉得分类方面改革很好。我想,一个好的摄影家在这两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当然,我也期待着评选分成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对于各个层次的摄影师更为有利。
从上一届的评选中,我看到中国摄影师的作品面广量多,这也折射出中国社会进步和摄影的蓬勃发展。好的作品应该是可以打动任何人的,所以,摄影师拍摄时不仅要有发现、有思考,还要留心。中国的摄影师们如果能抛开传统束缚,在后期创作上大胆创新,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
会给真正表达个人想法的照片投票
威利·瑟伊(Willy A. Suys,卢森堡摄影家,国际摄联赞助服务部主任,第十一届国际影展评委)
我参加过中国第十一届国际影展的评选,对我来说,我更欣赏评选中首轮的方式,因为每个评委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现在,影展分彩色和黑白两组,我想,这样更容易评出奖项,也可以让自然、旅游、新闻等不同的门类在一个组别里体现出大不同。
什么样的照片才能脱颖而出呢?我想,国际影展也很难界定出这么多作品的好坏。因为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评委个人的见解。但要问我的话,我无疑会给那些真正表达摄影师个人想法的照片投票。
#p#副标题#e#
彰显摄影的无限可能
作为在中国举办的历史最久、影响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的一项国际摄影活动,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举办到第十三届的时候为自己提出了新的定位,要重点突出艺术摄影特色。
关于“摄影艺术”与“艺术摄影”之类名词的辨析颇有时日,单单“艺术摄影”的范畴与定义相信也会有许多有识之士在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尽管什么是艺术摄影的话题会引起许多争论,但“艺术摄影不完全等同于沙龙摄影”,应该会成为业界的共识。
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待中国国际影展要着力打造的艺术摄影特色,就会给参评者留下一些启迪:如果仅把“艺术摄影”理解成表现花鸟鱼虫、风光人像之类我们常见的与新闻纪实类摄影相区分的题材的话,视野肯定是有些狭隘的;如果在影像表现手法上仅仅着眼于传统沙龙化的思路,其想法肯定是片面的;即使征稿启事中写明“本展览作品摄影方法不限,允许参加者对作品进行各种形式的修改、调整和创作”,PS不应该也绝对不会成为参评本届中国国际影展者的唯一制胜法宝……
接受本报采访的多数专家评委们都无一例外地在强调,艺术摄影特色的国际影展,在他们的理解中,将会更注重摄影语言运用,注重对于人类真善美的表现与表达,而题材不会成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分界线。从这个意义上看,各类题材都应该成为突出艺术摄影特色的中国国际影展参评者的表现对象,而在同样题材的作品中,更具探索意义的表现手法和摄影语言应用,应该会更受评委专家们的青睐。比如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影展人像、时装、广告、静物、建筑等类的金奖作品及最佳黑白作品《龙泉寺汉白玉牌坊》(宋举浦摄),拍的就是五台山上一座普通的牌坊,但恰恰是其手刷银盐印相的原生态工艺,使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登顶的。一年之后,这张照片又获得了第28届国际摄影联合会(FIAP)黑白双年展的金奖。
其实,想想以往任何一项摄影评选,谁不会将目光放在那些表现手法有突破的创新之作上来呢?那种照着往届获奖作品“依葫芦画瓢”式创作出来的作品,那种不敢突破固有的框框在表现手法上进行创新的作品,还会在中国国际影展这个全世界的艺术摄影舞台上有多少市场?本届国际影展上我们又能看到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等层面的创新呢?肯定值得所有摄影人关注。
近两年,一个流行的词汇叫“摄影的无限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不仅表现在摄影题材的多样和摄影应用范畴的扩大上,更表现在对摄影手法、摄影语言和摄影本体行为方式的无限探索上。或许只有在这个范畴取得更多的突破,艺术摄影的特色也会得到更多的彰显。
放飞思想的翅膀,展开想象的空间,以“思接千载,神通万里”之志,利用包括PS在内的所有影像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探索,只要其工艺材料和最终的图像产品仍符合人们关于摄影的审美需求,符合摄影的定义,其中的优秀作品都能为艺术摄影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无国界,创意无极限,一图胜千言,当国际国内数万幅关乎艺术的摄影作品放到同一平台的时候,来自全球各地的评委们在金秋九月的小城丽水,能够为颇受关注的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出什么样的结果呢?值得关注,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