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电影作品《贡嘎日噢》美国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斩获大奖
四川省文联、省摄协副主席林强:照片还是银幕,追求始终如一

2016年4月,林强电影作品《贡嘎日噢》参加美国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获“优秀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奖。图为电影《贡嘎日噢》剧照。
林强,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05月25日,林强的电影处女作《贡嘎日噢》在甘孜州开机,历时一年多拍摄制作完成。2016年4月初,《贡嘎日噢》参加美国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斩获“优秀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贡嘎日噢》获美国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优秀故事片”荣誉证书

电影《贡嘎日噢》主演洛桑群培荣获“最佳男演员奖”荣誉证书
人生有涯,艺术无涯。林强是四川摄影艺术家当中不可不提及的人物,这不仅取决于他的摄影艺术造诣及影响,更在于他以36年的时光,走出了一个攀登艺术高峰、服务民族群众的艺术人生。36年来,持之以恒用镜头聚焦藏区、用行动帮助藏民。他多次深入麻风村,给麻风病患者送衣送药和生活用品,捐资为麻风村修建希望小学,解决麻风村儿童读书难的问题;将个人摄影展筹得的资金悉数捐出用于资助西藏大学品学兼优的藏族贫困生和甘孜州300多名患白内障的贫困妇女和儿童的复明手术,帮助他们重见光明;电影《贡嘎日噢》就是根据自己拍摄贡嘎山三十多年所见所闻的真实故事,和著名藏族摄影家合作编创而成的。 林强的艺术履历,是文联、文艺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始终保持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始终坚持用艺术服务人民大众的创作导向,努力探索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之路。 “《贡嘎日噢》讲述了中国青藏高原贡嘎山下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但它带出的却是困扰全人类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民族间怎样和谐相处的大问题。纵观世界,凡是没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地方,不是动荡就是战乱。我们将‘优秀故事片’颁发给这部影片,就是基于影片有着雪山一样高大的立意。”电影节组委会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 载誉归来,电影总策划、制片人、编剧林强介绍了这部电影处女作《贡嘎日噢》编创的动机和背后的故事,此中蕴含了他36年来用镜头聚焦藏区、以艺术奉献帮助藏民的人生阅历和艺术升华。
30多年行走康巴的艺术沉淀,铸就经典 “贡嘎日噢”是贡嘎山的藏语音译,意为“洁白无暇、至高无上”的雪山。 “蜀山之王”贡嘎山,海拔7556米。其雄起横断山脉,俯视众生、养护众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汉、彝等多个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山,也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高山探险和登山圣地。 电影《贡嘎日噢》,由林强和著名藏族摄影家多吉彭措,根据自己拍摄贡嘎山三十多年所见所闻的真实故事合作编创,于2014年5月开机,是一部探索人性、讲述民族团结的文艺类剧情片。

图为林强(左一)在电影《贡嘎日噢》开机新闻发布会现场。
影片以散文式的笔调、山峦般的沉静、泉水般的节奏,意味深长地讲述了50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做向导的老马帮土登大叔,带领汉族小伙王翰林前往贡嘎山采风、祭奠当年登山牺牲的爷爷,完成一家人几十年夙愿的故事。 影片还以写实的手法穿插了横断山系大雪山脉地带的农耕、游牧、民俗、宗教、歌舞、旅游等藏区人文情怀与自然景观。为了给观众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感受,影片在细节表现上下足了功夫:小到配饰衣着、食物器具、马匹骑具,大到山川道路、树木河流、房屋村庄等,都可窥一斑。 《贡嘎日噢》电影中的一句“山的那边,是汉族和彝族人住,这边是我们藏族人,贡嘎山是大家的”,举重若轻地道出了影片的核心内涵,传递着藏汉民族和谐相处、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 康巴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藏汉结合部,是进出西藏的门户。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与“南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学术界称这一地区为中国古代南北民族“迁徙走廊”的核心地带。经过千年的发展,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吸纳衍生的“交融文化”早已扎下了深深的根基。“交融文化”在这里几乎与所有的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关乎每个人的事,生生不息,不可分离。 林强介绍说,电影《贡嘎日噢》讲述了两个民族一起生活的故事,选择这样的题材就是基于“交融文化”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影片试图从电影故事角度深入到人性层面去探讨人与情感的问题,表现一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团结。即:只要是人,就会有人与人的交往,一旦交往就会产生情感和友谊,这是人的本性,它不会因种族差异或地理因素而阻隔。在这个被无数人探讨与印证过的话题基础上进行创作,是为了实现某种突破,让观众看到一部“入心、走深、传神”的藏族题材影视作品。

《贡嘎日噢》剧照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藏汉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的故事。”林强告诉记者:“我与导演多吉彭措的合作,本身也体现了藏汉一家亲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30多年前,林强和多吉彭措因贡嘎山相识。之后,他们一起拍照,一起遇险。期间,多吉彭措还帮助林强深入认识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和风土人情,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藏汉一家亲,在他俩身上便是生动的现实表现。 电影《贡嘎日噢》的编创,正是这30多年艺术人生的积累与沉淀,一朝勃发,享誉大洋彼岸。
“我们只想讲述那些真实存在却又鲜为人知的感动” 电影《贡嘎日噢》根据真人真事编创而成,主人公土登大叔的原形——格勒,出身于马帮世家。1957年,格勒担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中国登山队前身)的向导和马帮。 那时,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在神的头上爬来爬去,明知登山是很危险的事却还要做。后来,队里的翻译告诉他,是为了给国家争面子才来这里的。 土登不是当地人,登山结束后,又被地质队和部队测绘部门先后聘去做了若干年马帮与向导。期间,他慢慢地明白了登山是最高境界的一种体育精神,敢于登山的人都是英雄。从那以后,他再也没离开过贡嘎山,一心一意做起了马帮和向导。从第一次与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结缘,到他去世的50多年间,还为国内外许多从事登山、科学考察、地理测绘、地质勘探的地方与部队单位,探险家、摄影家、作家、画家、旅行家、驴友做过马帮和向导。 20年前,林强去贡嘎山拍照,邀请了格勒担任他的向导。一天晚上,他们露宿在一个山洞里,风很大,天上还飘着小雪。格勒安排林强睡在洞的里面。第二天,林强看到格勒背上闪烁着的冰花,才瞬间明白,“他紧紧地靠在洞口边,是用自己的身体为我挡风寒,把温暖带给我,让我休息好,第二天能更好地拍照。”那一刻,林强的眼眶湿润了。

林强与藏族干部群众在帐篷里座谈
格勒住在偏僻的大山里,他的事迹不被外界所了解,小人物被边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他从未有过抱怨,也未向任何人提出过任何要求,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了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格诠释了“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的精神脊梁,守卫崇高就是守卫民族的精神丰碑”这个警世名言。 “30多年来,我上百次穿行在贡嘎山间,虽然从没有弄出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来,但这座山在我心里反而越来越重。这片土地孕育了很多像格勒一样的人。他们默默地做着感天动地的事,却不为人知。”谈起《贡嘎日噢》的编创动机,林强动容地说:“这就是我想把它搬上银幕的原因,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汉族人更真切地了解、认识藏族人,消除他们心理存有的偏见。” 影片中镜头较少的藏族老师吉嘎和支教的汉族老师杜爱虎(本人出镜),也是真实存在的。 1991年,林强途经海拔4100米的玉龙西村小学时,认识了吉嘎老师。这里,大气含氧量要比内地少一半,全年仅有两个月无霜期,不生长灌木,更没有青菜。吉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既当老师又当校长,30年如一日地用顽强的毅力、善良的心灵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山区学生。 暴雨冲断人行木桥,他就将学生一个一个地扛在肩上,背过湍急的河流;父母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他就苦口婆心地劝;围墙倒塌了,他就徒手慢慢砌……吉嘎老师将全部的爱心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所雪线上的学校。让一批又一批的牧场上的孩子们受教育,学知识,能用文化的眼光注视着自己的生活与土地。 清华大学电机学硕士研究生杜爱虎在网上看到吉嘎老师的故事后,于2011年9月自愿来到玉龙西村小做一名代课老师。杜老师不仅在这里教书育人,还把自己学得的知识用于村里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他的接棒,给村民和学生都带去了新的希望和变化。 “我始终相信,善与爱,可以传递,也可以感染!”林强告诉记者:“借助电影这样一种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这些感人的故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作用。”
影像之外,播撒爱的“阳光雨露” 1980年,林强第一次走进甘孜、踏上贡嘎神山,被其雄姿和美景所吸引。自此以后的36年里,他上百次穿行在贡嘎山间,感受雪山的辉煌、山野的粗粝、森林的宁静、草原的博大和溪水的潺潺,认识那些忠厚、朴实、善良、纯情的山里人。 这里的每个村寨、每位山民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林强倍感亲切。他说:“每当我同山里人接触和交往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种召唤。就好像我一直生活在这里,贡嘎山就是我心灵的家园。” 带着对这片土地的钟情和厚爱,林强开始反思自己能为这个“家园”、这里的“亲人”做些什么。 “只有多民族团结互助,才能构建和谐大家庭。”2008年,林强主动申请参与藏传佛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甘孜、阿坝藏区70多座寺庙,传播这样的思想理念,用一颗赤诚之心与120多名活佛、格西、堪布结成好友,担负起了藏汉一家亲的“友谊使者”。 他不知疲倦地穿行在甘孜州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和当地党委政府之间,把党的声音传进去,把僧众的愿望带出来。他积极呼吁僧众们,“不要轻信谣言,被人蛊惑,受人利用;要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跟党和人民永远站在一起。”僧众们没有辜负林强的期望,他们不仅抵制了恶性事件的不良影响,没有发生任何过激的行为,反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向灾区人民捐献了20余万元善款。

林强住进多座寺庙,图为他与格西和堪布进行沟通,宣传党的有关政策
喜见成果,林强许诺要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贡献毕生的精力。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9年9月,因为矿产开采的纠纷问题,10来名僧人准备牵头组织500余名僧人集体上访。知道情况后,林强第一时间规劝他们:“大家要想一想,党和政府对藏族同胞、对寺庙里的僧人到底好不好?这些年来,藏区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难道不是靠党的政策吗?你们上访滋事,恰恰就中了别人的诡计,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通过努力成功地劝退了上访僧众。 “格勒、吉嘎不仅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灵魂的导师。他们用看似平凡的举动,教会了我付出一次就快乐一次,奉献一生就幸福一生的道理。”林强还说,“帮助藏区群众排忧解难,是体现情为民所系的真理。” 走访色达县克戈乡贡确村时,林强把随身携带的所有钱以200、300、500元不等的数目塞到困难群众手中。那时,他就意识到:“作为一名公务员,我没有太多的钱来直接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藏族群众,但我可以运用我的技能和身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帮助他们。” 2009年10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林强边疆万里行个人摄影展》在京举行。这次展出的作品由中国银泰投资集团出资130万元全部收藏。林强将这笔钱悉数捐出:其中100万元用于资助西藏大学品学兼优的藏族贫困生;30万元用于甘孜州300多名患白内障的贫困妇女和儿童的复明手术,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2011年,林强在走访中发现,由于没有取暖供热经费来源,藏区学生一到冬天,大部分人都被冻病冻伤。为此,他以提案的方式呈报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建议将甘孜、阿坝和凉山州中小学冬季取暖公用经费补助纳入国家补助范围。这一提案得到了省领导、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如今甘孜、阿坝、凉山三州2500米海拔以上学校的30多万学生都享受到了每人200元的冬季取暖补贴。

2012年4月林强在甘孜州炉霍县进村入户访问群众
30多年来,林强坚持聚焦藏区,为藏汉民族团结和藏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出了不胜枚举的贡献。

藏区群众表达他们对林强的心意
从林强那里了解到,电影《贡嘎日噢》由于投资商资金断链,他已将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拍摄,四川省文联也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部分资金扶持,只为了让这部反映民族团结的影片能早日与观众见面。 电影处女作《贡嘎日噢》喜获国际大奖,他充满感恩地说:“我能有这些成绩,一定要感谢那些一直支持、帮助、关心我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从照片到电影,从定格瞬间到银幕故事,我相信那些发生在民族之间平凡而真实的感动,应该被传播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