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摄影师对话系列(六)
复构与意识
尹丽娟与苏庆强对谈展
光影作坊自2011年起,每年一度举办「艺术家与摄影师对话」,每次挑选一位摄影家与一位非摄影为本艺术家作深入对谈,藉推动跨界对话,激发不同领域之间的思想与创作交流,同时为香港的艺术发展经验留下轨迹。对谈分三部份:(一)了解及认识彼此创作生涯。(二)订立一共同命题进行创作。(三)对话成果展出及出版。「对谈展」至今已是第六回举行,而本年度获邀进行对话的分别为摄影创家苏庆强,及陶瓷艺术家尹丽娟。两位各具丰硕成就的艺术创作者,经历超过半年的对话,发展成展览「复制构与意识」。
尹丽娟觉得是次与苏庆强的对话当中,彼此间并没有甚么互相干涉、互相影响;反而是双方对事物看法,特别是针对艺术品与复制的交流此一点上,将两者拉在一起。
对于Walter Benjamin指摄影是复制,苏庆强说那实在是「刺」着他:「拍摄包含光圈、光源与角度选取等,实已在改变事情。」他着意用「复构」这一词,以示与「复制」的分野。「而 『意识』则代表人的思维与分析,我们看到事物时所产生的想法。」
由以往往外寻找拍摄对象,此时苏氏回看自身。他由身体出发,以身体进行「复构」。所展出的一组十张作品,均为他于不同的公共空间坐下后,屁股印在不同皮疏化的痕迹的留影。「不同的光,不同的皮的质感,会演变出不同的东西,我觉得很有趣。对我来说,那是『片刻的存在』,与摄影是关联的。」
苏氏锐意寻找「瞬间的真理」,而尹丽娟则在铸造陶泥复制品的过程当中,引用摄影理论来思索「真相」的意义。她描述她的陶泥铸模为「3D负片」:「我只是『拍』了一些『影像』回来,当中没作任何更改变动。」然而她忠实呈现的,却是物件的「负像」 : 在那两台读书时期的相机,以及教员室同事们的信箱模印上面,那些年月磨蚀破损的痕迹、物件的左右、凹凸、虚实全然逆反错置了;而她进一步将相机复制本制成针孔相机,还原它们相机的功能,然后以之互影原物,最后原物相片与复制品并置,当中所构成的似是而非的效果,正是艺术家认为值得玩味之处。
罗兰巴特认为摄影是将时间中某人或物存过的一刻从流动的时间中割取出来,确凿地证实那一刻「此曾在」(that–has ﹣been)。而尹丽娟则认为她的陶泥模制的意义,在于「将时间空间化及物质化,将短暂的时间永恒地凝固下来。」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复制令艺术品的灵光(aura)凋萎,尹氏不以为然:「我不相信有完全复制的可能。我所复制的多是大量生产的制品,那『灵光』非但没因复制而消逝,反而因为过程中经历手工的搓捏所产生出的独一无二而加强了。」
至于那置于墙上一组五块的「裂痕」,是涉指按下相机快门那「咔」的一下声音——一刹那的声音到底代表什么?——那正是尹氏的质疑。
「人们认为按下相机快门的一刻,保留了事物最真实的一面,然那只是个很脆弱的信念。」
展览由即日起至4月3日于香港光影作坊举行。
查询请电:852—3177 9159(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