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再寻薇薇安——中美专家论坛在济南举行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6-01-06

2015年12月28日,由山东工艺美院、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办的“再寻薇薇安——中美专家论坛”在济南举行,一位以保姆为终身主业,最后却以“街拍女王”的身份而广为人知的摄影师薇薇安,成为论坛的焦点,来自中美的多位专家、学者,对薇薇安的传奇经历和摄影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薇薇安·迈尔1926年出生于纽约,2009年病逝于芝加哥。她的终身主业是保姆,但同时又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一生中,她在芝加哥、纽约等城市的街头捕捉了成千上万个生动瞬间,用影像生动记录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生活。她一生拍摄了十多万张底片,但绝大部分胶卷生前却都未曾洗印过,她将其毕生拍摄的影像隐匿于皮箱之中秘而不宣,引起了世界各国摄影研究专家、学者以及摄影师的高度关注。
在论坛上,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教授、薇薇安研究学者帕米拉讲述了自己对薇薇安的独特研究和发现,她从2万多张照片中找到薇薇安当时拍摄的原址,沿着薇薇安走过的路线,去寻找薇薇安的人生足迹,以十分翔实的资料生动介绍了她在寻找不向命运屈服的薇薇安的生平时的发现。帕米拉认为:“薇薇安首先是一个摄影家,她做保姆是因为需要一个住处”。此外,第一个在拍卖市场买到薇薇安作品的收藏家,同时也是拥有薇薇安亲手在暗房洗印或照相馆洗印的老照片最多的收藏家斯莱特里,也在论坛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获得薇薇安照片的真实经历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著名理论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臧策表示,这次中美论坛很有意义,因为以往的学术研究,都是中国学者搞资料的梳理与发掘,而西方学者则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理论阐释,而本次论坛,则是由美国专家提供有关薇薇安的资料,再由中美专家共同进行理论层面的学术阐释,“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主持人:藏策
今天的这个中美论坛非常有意义。我们知道以往学术研究,都是中国学者搞资料的梳理与发掘,而西方学者则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理论阐释。因为中国学者不掌握最前沿的理论,无法从理论的角度运用手里的资料。而今天这个论坛,则是由美国专家提供有关薇薇安的资料,再由中美专家共同进行理论层面的学术阐述。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薇薇安现象作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个案,可阐述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这让我想到了历史的建构问题。真正的历史本身是沉默的,而可言说的历史都是被说的,是被特定的叙述模式建构起来的。对薇薇安神话的叙述模式分析,将有益于我们对艺术史叙述的全新发现。
 
主讲专家:帕迷拉•班诺斯 Pamela Lynn Bannos(美国)
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摄影艺术和实践系教授帕米拉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史专家,2013年英国BBC专门以她研究的薇薇安为主线拍摄了记录片《探秘薇薇安》。在研讨会上,帕米拉以十分翔实的资料生动地为大家讲述了薇薇安•迈尔被发现的全过程。她强调,“She was a photographer before she was a nanny(薇薇安首先是个摄影师,其次才是一个保姆)”,薇薇安做保姆是因为需要一个住处。马洛夫在影片中采访一些雇用薇薇安作为家庭保姆的人,都形容她行为古怪,深居简出,帕米拉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全部。薇薇安所拍照片大都是50-70年代拍摄的,而马洛夫没有看到薇薇安早期的照片,影片中采访的人都是74年以后才认识薇薇安的,所以,他们对于薇薇安的了解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薇薇安,他们只知道她是个保姆,而且是个神秘兮兮的保姆。薇薇安也不愿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东西,让他们来替薇薇安说话是不公平的,表述有误的。
谁是薇薇安·迈尔?帕米拉从美国国家档案局及相关政府有关部门调出大量有关薇薇安身世的档案材料,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她展示了薇薇安在1942年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回溯了她的家庭和经历背景。她说这个家庭的故事是很悲伤的,薇薇安姥姥在16岁的时候在法国非婚生下她母亲并放弃,去往纽约,在一个家庭作厨师。她母亲17岁后只身前往纽约并给一个单身女人当保姆。1919年,她母亲与来自奥地利的父亲结婚了,薇薇安·迈尔的哥哥是1920年出生的,薇薇安·迈尔是在6年之后出生的。1930年,在她4岁的时候家庭破裂。薇薇安6岁前生活在纽约。6岁后,母亲带着薇薇安在法国小镇居住,最后母亲也放弃她。他们三代人均是以照顾别人家庭为生。由于版权的问题,帕米拉查到薇薇安这一个名为查尔斯且疏远的哥哥。查尔斯出生在纽约,他一直生活新泽西州精神病医院,1974年去世。因为迈尔没有留下任何已知的继承人,在版权诉讼中,要确定谁拥有打印和出售她的照片的合法权利,如果她哥哥有孩子,这孩子将会获得该权利。

帕米拉在整理材料研究薇薇安并撰写《支离破碎的薇薇安档案》,她从不同的收藏者(如Goldstein、斯莱特里)那里获得大量的照片,向与会人员展示薇薇安所拍的一些特别的照片,最早的、不同相机的、特殊地点的、自己冲洗裁剪的……帕米拉希望尽量地健全档案,真正更加准确地了解薇薇安,她认为薇薇安50年代所拍的照片是最出色的,拍摄时更为认真,而60年代,薇薇安尝试多种相机,心态有些随意。她电脑的文件夹用颜色标识照片来源于哪里,紫色的是马洛夫的照片,没有颜色是Goldstein的照片,蓝色是斯莱特里的照片,红色就意味着是从来没有印刷的底片,桔色是马洛夫和Goldstein一起买了底片,绿色是马洛夫在网上已出售的底片。大约有十几个人是从网上买了马洛夫出售的底片,这些人散布在世界各国,所以薇薇安的作品也是散布在世界各国,所以说薇薇安的作品也是散布在世界各国。如果是灰色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照片或者是在其它的相机里,或者出现在电影的一个视频里。这个严谨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帕米拉教授还从2万多张照片中找到现实中薇薇安当时拍摄的原址,把它标注在地图上,并且沿着薇薇安走过的路线,使用薇薇安用过的禄莱双镜头相机的取景器做现场观察,去寻找当年薇薇安的人生足迹,一步一步在薇薇安每幅照片的拍摄现场还原当时的情景。
帕米拉最后再次强调她从来没有从保姆的角度研讨薇薇安,她眼中的薇薇安不寻常的摄影师,独立且独特,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公平地评述薇薇安……
 
 
罗恩•斯莱特里Ron Slattery(美国)
美国收藏家斯莱特里是最早发现薇薇安迈尔照片并第一个买下薇薇安作品的人,他掌握了薇薇安整个事件的内幕,从自己如何开始收藏薇薇安作品和《寻找薇薇安迈尔》电影与事实出入两方面进行讲解。他的特殊身份让我们从特殊角度薇薇安•迈尔整个事件。他说在美国有这样储藏柜拍卖会,一些大仓库被分为上千个非常小的单位,约10*10或10*20英尺规格,每月需付100〜300美金租金,按期付租金,一般60天过期未付,则有权拍卖。薇薇安有7个储藏柜,也就是每年要支付的储藏费用约是35000美元左右,这对她来说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在她在世时,有5个柜子未能付款,所以流入拍卖会。

斯莱特里与马洛夫是认识多年的朋友,他讲述《寻找薇薇安迈尔》的电影中马洛夫描述是有隐瞒和错误的。在影片中,马洛夫说“他在一个冲印底片的纸袋上发现了薇薇安的名字,于是上网查找,结果查到一个讣告发现薇薇安几天前去世了,然后他顺藤摸瓜找到了当年薇薇安做保姆时的雇主。”斯莱特里说“实际上,从2007年买到薇薇安照片至2009年薇薇安去世这两年间,他与马洛夫两人就一直通过邮件谈论如何处理薇薇安的作品,当时他们都知道薇薇安还活着。”“寻找薇薇安”马洛夫加重了薇薇安的神秘感,导致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为什么一个保姆可以拍出这样的照片?”,马洛夫让薇薇安变成了一个难以回溯的谜团,而不是关注薇薇安的摄影本身。电影当中马洛夫举着牌子在竞拍,事实上他是委托竞拍,当时拍卖会上至少7人买到了薇薇安的作品,马洛夫只是买了小小一箱子的底片,不是电影中所看到马洛夫在拉非常大的箱子。而马洛夫当时所拍到的底片是在网上出售了100多张,卖于一些人。直至有教授告诉他这些照片的潜在价值时,马洛夫才回购作品和收集作品,而那时薇薇安作品在网上也火起来了。他又得知薇薇安还有两个箱子没有拍,就联系到薇薇安的雇主,以500美金获得。

斯莱特里是拥有薇薇安自己在暗房印制或在照相馆洗印的老照片最多的收藏家。他说薇薇安是收集癖,60年坚定不移拍她的作品,每年花高额租金并小心翼翼地保管这些照片,有时她也将照片存到一些寄宿家庭里面,他认为作品已经成为她本人的一部分,与她本身是无法分离的。斯莱特里认为薇薇安对于自己照片的冲洗也是非常挑剔,特地带来了一些薇薇安•迈尔自己印放的照片,让我们对神秘的薇薇安有着更多的了解,从中也能找出一些关于薇薇安摄影的脉络。他说自己这个经历,已经不能用“有趣”两字来形容,他看到媒体一些不正确的报道,他会联系他们,纠正他们。他打趣说因为这个经历,认识了我们。但由于目前版权之纠纷,他无法给我们看到更多的作品,相信在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薇薇安作品。
 
专家们的精彩观点
 
参会专家们从各自领域不同角度为大家分析了薇薇安,有探讨社会主义思潮和女权主义思潮对薇薇安摄影的影响;有从艺术史的角度切入来分析薇薇安的摄影,把薇薇安跟她所处的时代包括政治和文化作了一个联想,提出了薇薇安作品的两个特征;有围绕薇薇安传奇的一生给了我们一种现实中面对绝望处境的生命态度和艺术态度启示;有阐述薇薇安的摄影本身“摄影的孤独和疯狂”的主题来剖析通过虚幻的影像而坚守一个隐秘的自我;有从薇薇安摄影研究给予当下中国摄影现状的启发;有从在历史中寻找价值,在价值中接近真相的角度思考薇薇现象;有从薇薇安坚持拍摄的摄影行为和薇薇安作品的语言图像逻辑和作品历史价值进行分析,认为薇薇安受到了以布列松为主的法国摄影的深刻影响;有还有从东方的文化语境来解读薇薇安跨文化的深度思考,来阐释超越世俗时代的精神维度。
 
藏策发言摘要
薇薇安之所以让人感到神秘,主要源自其主体与身份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张力。就其主体而言,她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乃至别具一格的艺术家。而她在社会中的身份却只是一个保姆——尽管是更接近家庭教师那样的保姆。那么对于这种奇特的薇薇安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1、虽然我们迄今对薇薇安的生平仍然所知甚少,但就各种已知的资料看,无疑的是她出生于一个“问题家庭”。这就形成了她比较孤僻的性格,以及成长过程中在“社会化”方面所出现的障碍。于是摄影就成为了她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媒介,一种在镜像中融入现实并取得自我存在感的证明。薇薇安的摄影既不为了谋生也不为了传播和交流,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某种巨大的心理能量作为支撑,是不可能将持续终生的。薇薇安对于她所身处的现实世界,既好奇又恐惧。这也正是她选择快照式街头摄影的原因之一——悄悄接近拍摄对象同时又保持一定距离。
2、薇薇安的作品,在摄影理念以及视觉语言上并无多少创新之处。她的独到之处在于她对待摄影的独特方式。她将拍照这一行为作为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3、历史本身是无声的,有关历史的叙述其实是由不同的人来代言的。在这种对历史的叙述中,历史自身遂成为了一种语言的建构。然而对历史进行不同建构的过程,其自身也成为了历史。比如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屈原以及女词人贺双卿也同样是语言建构的产物。屈原在《史记》之前,并无任何史料提及,以致胡适等学者认为屈原其人并不存在。现在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屈原可能是楚国的一个专职祭祀活动的大巫,而有关屈原的“故事”则是汉儒们根据儒家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而今天的薇薇安·迈尔,则是大众文化以及传媒建构起来的,她在中国之所以特别受到关注,可能是出于中国民众对体制的怀疑以及对“高手在民间”的想象。而我们今天的这个论坛,无疑是对薇薇安·迈尔现象的又一次重构。#p#副标题#e#
 
 
会议最后中美双方自由提问发言,帕米拉和斯莱特里在回答与会代表的一些问题后,希望与会人员用两个字表达为什么薇薇安在中国会引起如此关注,每一位与会专家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冯克力:时间给了这些照片以价值和意味。
王欢:造神神话,对号入座的期待。
藏策:高手在民间,今天的中国人是怀疑体制的。
高岩:保姆,普通人却拍出不平凡的作品。
郭雅希:中国艺术中国摄影中国人的事
郝青松:从容,从容不迫生命态度给予摄影启示
吴平关:与中国当下大隐于市,当下中国浮躁有关
柴选:在保姆前加两字,外国保姆,有神秘感
徐冬燕:神秘
张楚翔:穿越,人间有地狱,地狱在天堂,问君何处去,从凭一念间。
曾毅:发现
吕静波:记录和自然的结合
徐淳刚:悖论,平凡人的传奇
徐丽娟:身份,身份与作品的反差
斯莱特里:纯洁的艺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
帕米拉:照片与网络
嘉宾:传奇的一生
嘉宾:造梦
嘉宾:谜,再怎么寻找,总是看不到底。
 
薇薇安·迈尔这个独来独往的神秘女人,以及这些支离破碎的档案,让我们无法确知有多少人拥有她的作品,不同人自有不同的理解。薇薇安既没结婚,也没考证出来男朋友和闺蜜之类,帕米拉教授说美国同性恋组织认为她是同性恋者,因为自拍照半黑半白的自拍照。每个时代都会有梦,所以也不缺筑梦者,每个人都会寻找自己的薇薇安,「再寻薇薇安」~寻到了什么?仍在寻找中……..

以上内容由孙君媚整理,转自微信公众帐号:元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