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人像摄影学会理事、天津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滨海新区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理论家夏放,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9月2日1时44分在天津逝世,终年75岁。
夏放1940年生于天津,上中学时他喜欢上了音乐,曾经很正规地学了两年作曲,并有过10年弹钢琴的经历。
1958年他到天津图书馆作了管理员。1960年领导安排夏放筹建摄影室,任务是将馆藏善本、孤本及手稿等珍稀资料全部拍成胶片,缩微保存一套副本。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器材奇缺,普通照相机又不适应图书缩微复制的需要。于是他参考国外书刊上的图片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台一次能装30米胶片的照相机,并用这台相机拍下了一千多米胶片的缩微资料。夏放说,他学摄影是从学做照相机开始的。1972年他开始参加影展,并未报刊拍新闻照片,有时也写些摄影评论文章。期间著就的《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感情活动》入选1981年第二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之外,还在《中国摄影》上发表,并收入《美学文摘》、《摄影美学初探》等美学论文集,之后又获得了天津鲁迅文艺评论奖。
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之时,夏放成为第一批会员。1984年夏放调到了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开始从事专业摄影理论研究工作。第一年他发表了《接受美学与摄影艺术》等四篇论文,完成了《初级照相技术》和《现代摄影艺术》两本专著的写作。第二年,又与他人合编了两本论文集,合著了《摄影构图纵横谈》,发表了《当前摄影理论研究的选题与趋向》等论文,同时开始了“摄影基本功训练”这一新课题的研究。1998年,《摄影基本功》一书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进入晚年,夏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摄影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中。2010年12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摄影家协会成立,夏放被协会聘请担任主席团顾问。
曾有学者这样评价夏放:
夏放于上世纪六-七-八-九十年代驰骋摄坛40年,新世纪后基本隐退。然其当年对摄影理论之贡献及擢拔指导后进之功,实应记上一笔。当年摄影圈,夏头领乃天津卫唯一辛勤码字儿者,其研究旨趣亦偏重于摄影之艺术表现力,并视摄影为艺术。此与当年中国摄影一片“假大空”新闻报导类摄影之历史情境形成鲜明反差,殊可想象。诚然,夏头领于纪实摄影亦主张在主题深刻明确之基础上,不可忽视审美构图乃至相关技艺表现,并强调瞬间抓拍之把握能力,此与早期[玛格南]部分摄影师之审美旨趣不谋而合。夏头领于视觉艺术语言及文艺接受心理学亦有研究,其相关理论对当年诸多摄影实践者均有很大启迪。人生易老矣,今已67岁之夏放虽已无力参与圈内之具体事宜,然其于当代中国摄影理论界之泰斗地位则无人能代。
无名无利无所谓,
无私无欲无所畏。
无所不为无所为,
无愧后人无所遗。
这是夏放在一篇摄影评论文章末尾附的短诗。他解释说:“人的一生是在有与无的取舍把握中度过的。有些东西可有可无,不能太计较;有些东西如果成了负担,背上了包袱,不如及早丢掉;而需要却又没有的东西就要努力去学习、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