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评选记者观察温度与深度兼容的报道摄影争辩
3月28日,新浪图片“摄氏2014”年度报道摄影大典初评结果在京揭晓。由美籍华裔摄影家刘香成、路透社前首席摄影记者王身敦、纪实摄影家王征、《新周刊》首席摄影师张海儿、纪录片导演周浩组成的评委会在一天时间里,经手2万余张图片,评出了15组胜出的作品:陈杰、储永志、李隽辉、潘永强、张志友获得年度报道摄影师提名;旷惠民、王争平、冯方宇、黎明、贺肖华获得年度纪实摄影师提名;胡聪、陈田秋涛、马鑫、唐俊、汪海获得年度潜力摄影师提名。他们都将获得5000元奖金,并将在4月25日大典现场,角逐各项大奖。
像去年活动首创时一样,新浪图片坚持以有丰富拍摄经验的资深摄影师为初评评委。新浪图片总监严志刚说:“只有摄影师,才能更了解同行者在题材选择、现场拍摄甚至图片每一个细节中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个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摄影平台上,评委为了选出“有深度”的图片在现场犀利交锋,信息量颇大。
黑白与彩色
本届赛事对参评作品的后期处理不做要求和限定,完全由评委决定,所以评委在大多数时间达成共识的同时,也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比如,刘香成认为一张来自组照《伤逝》、反映汶川地震的黑白照片“后期味太重了,细节本来都有,但是过度的后期把这些细节都调没了”,由此引发了评委们对后期不同的解读。
张海儿认为,不能做像素的挪移,是职业道德问题。应该有的共识是,报道摄影最好是全信息的,能呈现出所有可能的细节。用什么介质拍摄,最好用这种介质本身的特点说话,而不是去改变它。
曾经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委的王身敦表示,荷赛也存在这个问题,今年倒数第二轮更有20%的照片因为后期处理不当的原因被淘汰。但是他认为,上述照片没有太大问题,可能大家在彩色时代生活太久了,所以对黑白照片有些陌生了,其实照片显现的是用感光度400的胶片拍摄,然后用感光度3200的方法迫冲出来的效果。但是令他感到奇怪的是,非常多的彩色片子毫无理由地调成了黑白,比如一组反恐的照片也调成了黑白,他认为这样做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有些糟糕,许多图片都应该有自己独有的色彩。
拍摄与编辑
此次评选是以摄影师提交的组照整体水准为评判依据,参评者在编辑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包括一些获奖作品的问题也就更多地显现出来。
评委王征认为,摄影师不能太广泛地浅层次关注问题,人人都能以摄影作为表达方式的时候,重要的是鉴别和编辑。摄影师需要跳出小的圈子,更广泛、更客观地去看待问题。
张海儿在看照片的过程中经常半开玩笑地希望某一张是自己拍的,他认为一些摄影师的某一张或某几张很有天分,但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们的作品没有编辑,就像说了一些话,但很多是废话一样。他认为,摄影师要有足够的能力驾驭整组图片,而现实对摄影师太严酷了,他们必须做好应对,学会讲故事。张海儿还提出了“标题是否作为评选考量的因素”这个问题,他认为有些题目起得相当不好,比如表现留守儿童的那组《想妈的孩子》如果题目有变化,他是会投一票的。
刘香成对此也颇有感触,他认为中国的摄影师和图片编辑过程完全是分离的,此次评选中有很多作品的标题是有问题的。由于编辑层面的处理不好,导致一些好的作品,放在整组里反而被淹没了。评委周浩甚至在看了某组作品的文字说明之后想要撤回一票,由此可见题目对于一组照片的重要性。(下转2版)
本真与主观
在评选结束后接受采访时,王身敦表示,一些很主观的作品更偏向于艺术创作,而不是纪实。主观的东西可能对个人而言是真实的,纪实摄影还是需要坚持中立,才能更接近客观真实。中立和客观是很重要的,可以保护一个摄影师。一个成熟的摄影师,可以在表达方式上有自己的风格,但他的立场一定要是中立的,无论是做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想要继续生存下去最重要的就是,人家还相不相信。市场是在改变的,但不能改变的就是新闻摄影或者报道摄影的底线。
凭借《戒毒所生活》获得年度报道摄影师提名的李隽辉在得知自己获奖时说道,“摄影师是一个挺自我的职业,能够得到肯定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我想这组照片是真实的,这也许是打动评委的原因吧。我现在还在大兴安岭,外面飘着大雪。作为一个拍照的人,用相机记录是很幸福的事情,因为不会说的时候就去拍。如果可以打动观者,那希望是照片本身。”
对于真实性这个问题,评委周浩也有自己的体会:“像我们这些做记者和做图片出身的人,终极目标就是追求真实。但当你真的进入了社会,有了社会经验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和真实是可以无限趋近,但无法重合的两条线。只有当你认识到真实是在每个人心目中才有的东西时,才能去追求所谓的真实。所以我们需要对真实保有敬畏,这是追求真实的前提。”
瞬间与恒长
周浩拍摄了10部纪录片,他觉得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有一些经验可以应用在摄影上,他说,“我觉得中国在某一领域一直坚持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人们会提到李楠和杨延康,因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做一个题材,这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应该是他一生的目标。就像摄影家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他的履历就是:1985-1987年,研究世界劳工问题,1987-1993年,研究世界移民问题,等等,我觉得一个摄影师应该这样去规划他的一生。现在国内的报道摄影,还是有媒体化趋势的,很多人会越来越功利,拍完一个热点可能转身就走了,我想这对于一个职业摄影师而言,是需要去克服的问题。”
此次评选延续了这种报道摄影的优良传统,其中年度纪实组的提名摄影师都有自己的规划,都能在自己选择的主题上坚守。比如,黎明作为一个宜昌人,10年来坚持拍摄《后三峡》项目,将生活的感悟和镜头语言融为一体,且关注当地人日常生活变化,他认为,纪实摄影是把消亡的生活变成永恒的瞬间,纪实摄影也是记忆的仪式;拍摄《岜沙纪:1989-2014》的旷惠民更是用了25年长期坚持记录,用时间展现岜沙人的变化。
出还是入
在谈到摄影师应该如何观察的时候,刘香成认为要观察社会的其他方面,不能一天到晚在屋里想,要想进入摄影的核心,就应该走出摄影,知识面不能只停留在摄影上。摄影只是一个工具,它能够把人的想法表达出来。他说,“我们只是说这个图片成功与不成功,但从来不去说拍这个图片的人他想表达什么,我们的评论还要加强,评论要谈图片,要谈图片背后,要谈图片跟周围事物的关系。影像、艺术、人生、社会、经济,都是一种对话,不能够只围绕着一个东西来谈。”
刘香成还解释了为什么在评选的过程中自己投了两组没有人投票的片子,因为他在照片里看到摄影师有感情进入,而这在中国摄影师的照片中很少见到。他的观点很明确:图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观者有没有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在他看来,有的摄影师处理太急,不去观察,而是被事件搞得很激动。作为摄影师,要去想事件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如果没有这种深度,那只是在机械化地按快门。在刘香成看来,摄影要问为什么,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