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获奖名单揭晓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4-11-02

终身成就奖 张照堂
张照堂先生在持续半个世纪的摄影创作中,以自己的影像方式,践行了东方文化语境以及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现代主义理路。他的作品全部取自现实场景,却不直接描述事件本身或提供见证功能,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他的摄影艺术,以及去功利化的艺术理念与生命态度,为世界摄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p#副标题#e#最高学院奖 塔可
塔可的作品《诗山河考》采用博物学的工作方式,藉由影像,追溯《诗经》中记载的地理与风物,尝试与东方文明中某些经典的特质取得互动。塔可在面对《诗经》里饱含诗意却又晦涩艰深的文本时,采取了严谨的实证式的工作方式——查阅古籍,整理资料,拟定线路,逐一探访。正是这种看似笨拙却精确的方式,使得《诗山河考》没有落入空虚玄幻的东方情趣与乡愁怀旧的陷阱中,却成为一份关于《诗经》具有独立创建性的“视觉伪考”,以视觉方式与原文本取得了互动,并被消化成为自身的影像语言,对那些神秘题材背后难以捉摸的道理,以及摄影本身的奥秘都给予关注与陈述。
 
藏策
理论家藏策将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理论用于摄影理论研究,继“超隐喻理论”之后又提出了包括心灵能指、媒介研究等内容的“元影像理论”。“元影像理论”主张影像回归本心本性、回归艺术本体、回归东方智慧,对中国摄影在现代、当代理路上的实验与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p#副标题#e#最佳摄影师大奖 李志雄
 
李志雄的作品通过对“正形”的变异与跳转,产生了视觉上的奇异感和谜局。正是这些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突兀异象,陈述了今天人们某种现代性的宿命感,也从某种意义上透视到了人类心灵的内在迷茫和变异。借着影像的可视化呈现,我们有幸得以观看和省思他在影像里留下的开口,正是思辨与观想的入口。将不可见的可视化,这是视觉艺术的魅力所在,而李志雄的作品,对此进行了比较成功的阐释与实践。











 含混的视线 李志雄 摄
 
 
李杰
青年艺术家李杰的这组作品,融行为、观念、影像于一体。他乐意把自己放置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去创作,通过对不同人的掌纹绘制,最终得到不可复制的、与生命对话相关联的图像,试图阐释对生命奥义的表达。李杰的艺术正在从“个体”的思考转入“公共”的思考,他心目中的“公共”并不是单纯的可以看到的公共空间或人群,而是一种存在意识的共鸣。
 
慕容拖鞋
慕容拖鞋总是对蕴含于肉身之中的精神之谜如醉如痴,身体及其各种隐喻只不过是他影像中可资利用的视觉元素而已。如果说,他的表层隐喻是性以及对性的想象的话,那么背后又隐喻着什么呢?或许那才是他所营造的影像深层的人类性精神内涵。







暗桃花 慕容拖鞋 摄#p#副标题#e#
 
最佳摄影展览大奖 邵文欢
 
邵文欢以综合艺术的方式,借用传统文人画的手法,对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进行影像再现的同时,又通过其他艺术媒介的介入,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再造,对摄影语言所具有的可能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在再造的山水之间,隐藏起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不明…… 邵文欢 摄




碾碎与生成 邵文欢 摄
 
俞西奇
身居西班牙的俞西奇,对故乡的追寻乃至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迷恋,远远超出与他同龄的国内同胞,或许正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错位,使他的照片有着一种天然的“近乡情更怯”的游子心境,从《小桥流水》到《白玉兰》,再到这次的《溪山行旅图》,他的影像温暖而又冷静、乡愁而不哀怨、丰满而又内敛、传统而不老气,对山水文化的追溯,没有停留在烟溪高林、云迷山壑的符号再现上,而以他特有的冷峻和现代诗意,去还原古老文化的发生现场。




溪山行旅图 俞西奇 摄
张畯
影像是心看与眼观的合谋,是内在的可视性与现实表象的可视化,经由感性直觉的成功表述。如果只告别智性和生命经验寻求纯形式,会使影像流于无灵魂的空洞图示;或者以图解的生成模式来抹杀主观感受,也会因抽空“潜影像”而丧失影像自性的独立。作为一名摄影实践并不多的摄影师,张畯发现了这样一条摄影发生学的理路,克服了各种他物的附属和蒙蔽,使他的作品释放出了理性的静穆与感性直觉合谋式的闪光。







静音 张畯 摄#p#副标题#e#
 
最佳摄影图书奖 译作奖 毛卫东
 
当下的中国摄影界,对于西方摄影理论体系认知上相对匮乏,影响着中国摄影的良性发展。毛卫东凭借着对西方摄影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学术上的独特视角,科学地建立了对西方摄影理论译介的基本思路,这便是客观陈述与中性把握。他与有关机构合作,将西方摄影理论书籍的引进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并且正在逐步实施,经他翻译并已出版的《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等多部译作,已经开始显现出对中国摄影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编辑奖 郑幼幼
郑幼幼女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摄影图文书籍的引进、编辑和出版,经她策划出版的《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艰难岁月:爱德华·斯泰肯眼中的美国农业安全局影像》《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记》(目前已出版八部)《怎样阅读照片》,以及即将出版的《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等书,在引进国外图书以技术类和鉴赏类书籍为主的单一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对逐步提高国内摄影界的认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言由
言由作为青年摄影独立出版人,其创办的出版机构“假杂志”,最近几年出版发行了数本年轻摄影师的作品集。言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人,他具备的学术素养和对影像的洞察力,让他习惯与摄影师一起工作,共同编辑整理将要出版作品。这种方式使得“假杂志”的出版物,在保证了个性实验精神的基础上,也兼顾到了画册的整体性与完成度。
 
张宇
张宇先生近年来在国内一直致力于摄影理论、史论和文论类书籍的策划、编辑和出版。他编辑出版的《摄影新批评丛书》,致力于挖掘国内的摄影批评力量;《显影》、《非像说》的出版,促使国内摄影界开始思考摄影作为艺术的新维度;《影像文丛》系列,则着力未来若干年内系统地引进国外摄影理论和史论的经典著作;《艺术的诱惑:摄影的前世今生》又给人以新的视角,让摄影艺术重新回归到艺术史的系统当中。这些图书的出版,为国内摄影在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p#副标题#e#优秀策展人“飞马奖”大门
作为优秀的摄影师、图像编辑和策展人,大门强调策展行为应建立在摄影史的历时性角度,以及对摄影作品进行宏观的共时性把握。他善于发现当下中国那些具有节点意义的摄影作品与摄影师,能通过良好的控制力和分寸感,将作品的呈现与理论陈述落实到具体的视觉化展陈关系之中,并具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准确的表达。为中国摄影策展的实践行为和专业化水平的再提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样本。
 
连芷平
真正的思想都是“不合时宜”的,而真正的行动都是特立独行的。连芷平的策展作品,以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学术态度,将影像化身为社会行动,把一批直面时代的影像作品集中呈现于这样的一个影展之中,做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思察。
 
石明
石明在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成功地推出了云南摄影家李志雄的作品,使李志雄这位“隐匿者”的影像,为中国摄影新增了一个优秀的参考文本。立足于云南本土影像文化研究的石明,积极倡导西双版纳摄影节“在水一方”的主题化表达,并推出了扎西罗丹、许云华等一批优秀的本土摄影家。#p#副标题#e#
 
“青年摄影师资助计划”暨最佳摄影新人奖 陈卓
 
陈卓在游走中寻找他心中的影像,这些影像富有诗意却并不隐讳,一个诸如远处孤独的庙宇,或是一个旋转至前方的空无,或是密不透风的树林,直截了当地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他内心深处静谧的理想国。他的影像语言在超现实的表象中,彰显着的生命个体内在的力量。







匿2011-2014 陈卓 摄
 
邓云
邓云对物象的细节观察极具发现力,善于把事物表征背后的“事物语言”,不动声色地呈现在影像的本体表达之中,以细节的力量给人以暗示、隐喻、想象,并将两级化的概念消融在貌似简单平常的视觉图式里,朴素自然且神秘。







陨石 邓云 摄
 
邢磊
邢磊以独特的视角给影像中的世界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恍如置身梦境,是对曾经的记忆或记忆中的某种现实反应,从单纯影像的方式,做属于自我认知化的诠释与呈现,既有某种忧郁的氛围,又有一些无奈的情绪。







过去 邢磊 摄
 
梅若梅
梅若梅善于营造奇妙的视觉效果,并以纯粹的影像方式加以呈现。通过对人为地理交界的无形区分,用左右并置的方式,把本无多少文化差异的区分影像,撕裂并重新揉合成为一个整体,去诠释诸如人鬼、人神、人地等区分关系的虚无感,强调“穿过这种界,感受到另一空间的另一面”。







界 梅若梅 摄
 
郗文臻
郗文臻对单一性的视觉元素具有过人的感受力,并以黑白与彩色的整体并置关系呈现出心理的空间。在她所建立的黑白陈述中,强调生活场域各种细节与天空云彩的类比关系,而在另一半的彩色表述里,将具有隐喻意味的象征物干脆与自己的身体局部进行比较,凸显她对“生命中最美妙的存在”的思考。







一半的风景 郗文臻 摄
李涛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对唐山人来说却是挥之不去的阴霾。李涛从这个历史悲剧出发,将纷杂无序的现实景象与那场具体的灾难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对地域文化心理和现实文化状态,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演绎,进而从他所营造的影像氛围中,去体会有关现实与记忆、生命与消亡等多项思考。





后唐山演义 李涛 摄#p#副标题#e#
 
优秀摄影展览奖  王同旭、张之洲、许云华、珀泊、田林、高岩、李朝晖、朱英豪、张森林、王相东
 
这些摄影作品以及用多种影像媒介呈现的展览,丰富了摄影形态在当下语境中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并为摄影这一媒介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灵感。
 
王同旭用五张浸水的复印纸复印了现实中时间的残酷,他把一个具体的影像加以摧毁,又把这摧毁通过影像重新呈现,这种叠加将观者带入超越影像的哲学思考;张之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梦呓的世界,故意地以前言不搭后语的胡话,唱出他反叛的歌曲;许云华呈现的祭祀空景充满了神秘感,甚至有一丝惊悚,唤使大家臣服于众神的威严;年轻的珀泊用一台古老的相机(lomo)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回忆着他在湄公河畔的游历,对异国浪漫风情的追随和幻想依依不舍,欲离还留;田林的镜头讲述的是孩子,其内心溢出的是希望;一幅网上随意下载的日常图像经过“艺术权威”的评论,俨然成为成熟的“艺术作品”,高岩自导自演了这样一场虚拟的大戏,对“图像多重解读性”做出了生动的阐述,并对今天的艺术价值体系提出了反思;李朝晖以一个貌似科学的立场,拍摄了大量被切除的人体脏器、肿瘤、异物以及婴儿胚胎,传递出令人战栗的视觉感受,念出关于疾病、畸变和死亡的咒语;朱英豪以一席帷帐下的床铺和一些家庭的老照片,诱惑起大家偷窥的欲望,吸引我们和他一同进入缅怀母亲的绵绵情绪;张森林和王相东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旅游人群,一个凌乱跳跃,一个悠闲平淡,两人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表现了在这火热得快把人烤化的大变革年代,人们通过休假外出,来实现心灵的短暂逃脱。

持续衰退:2014年3月8日马航客机失联事件 王同旭 摄

围猎 张之洲 摄

灵之祭 许云华 摄

路过时间 珀泊 摄

雅马里克 田林 摄

不看风景 李朝晖 摄

沙与墙 朱英豪 摄

清明时节 张森林 摄

逍遥游 王相东 摄#p#副标题#e#
 
优秀摄影师奖 李明、杜扬、张文心、罗斌、刘劲勋、九口走召、黎明、陈亮、白冬泉、火炎
 
 
这些摄影师的影像语言或现代或传统、或开阔或局促、或直接或隐晦、或现实或虚幻、或平静或躁动,叙述方式各有特色,目光趣味相去甚远。但是,从这些影像中,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在现实和逃脱的缝隙中纠结挣扎,是对当下的焦虑和反击。这种对现实的进入和表态,正是当代摄影最重要的特征。
 
李明和刘劲勋一前一后游走于西北,黎明缅怀三峡是他的乡愁,陈亮则围绕太湖实践着他的“水葬”,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宏大而貌似客观的语言,叙说着他们对家园自然、人文传统的眷恋和对无节制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反思;白冬泉在普通乡村乾坤湾,火炎在贵为西岳的华山,同时吟唱起宁静自然的精神牧歌;杜扬和张文心在身边的现实和梦幻中挣扎,找寻着他们的精神出口;罗斌用传统的湿版追忆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九口与其说是创作,还不如说是记录当今女性用身体呐喊出的自由解放之声。

隙地 李明 摄

耳鸣 杜扬 摄

瀑布招待所旁的巨兽 张文心 摄

药物 罗斌 摄

向西 刘劲勋 摄

家园 黎明 摄

包孕吴越 陈亮 摄

乾坤湾 白冬泉 摄

华山 火焱 摄#p#副标题#e#
 
“青年摄影师资助计划”优秀成果奖 孙彦初、张克纯、苏洁浩、司马媛、吴郑鸥、何悦
 
 
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青年摄影师资助计划”所帮助的6位摄影师,均以优秀的表现和很高的完成度,彰显了他们两年来的影像成果和新的影像探索,是对他们进行的综合表彰,希望这些优秀的摄影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迷途2012-2013 孙彦初 摄

北流活活 张克纯 摄

关于女人的寓言 司马媛 摄

他们 吴郑鸥 摄

桃花源 何悦 摄#p#副标题#e#
 
 
尼克尔国际摄影特别奖 卡罗·迪亚纳 (Carlo DlANA)
 
卡罗·迪亚纳(Carlo DlANA)女士与丈夫尼克尔先生,曾一起创办了“世界无国界摄影组织”和“国际摄影家联盟(UPl)”,他们多年来一直为世界各国摄影组织间的联系与沟通,以及各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默默地长期做出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也为中国与国际摄联FlAP及各国摄影组织之间的广泛联系架起一座桥梁。从第一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开始,尼克尔夫妇就对双年展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2012年,身患癌症晚期的尼克尔先生,还坚持从医院请假来济南参加第四届双年展,目的是借济南这个平台,向他钟爱的摄影事业告别,他回国不久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摄影组织者,继承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本届双年展组委会特设“尼克尔国际摄影特别奖”,并将这个奖项授予与他一起工作多年的伙伴、夫人卡罗·迪亚纳(Carlo DlANA)女士,以此表达对尼克尔先生的纪念和对卡罗·迪亚纳(Carlo DlANA)女士摄影组织工作的肯定。
 
任树高
多年来,任树高先生一直从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世界各国摄影组织间的联系工作,他积极倡导并促成国内许多摄影组织与国际摄影组织间的合作,为中国摄影“走出去与请进来”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他作为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退休后依然带病为济南双年展做着大量的与国际摄影组织的沟通工作。为表彰任树高先生对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他“尼克尔国际摄影特别奖”。
 
 
刘雷
旅美摄影家刘雷先生作为原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的会长,是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国内一些重要摄影活动的创办者,为促进中国摄影的国际化和整体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表彰刘雷先生对中国摄影和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他“尼克尔国际摄影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