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康可能是中国难得的数十年全身心投入拍摄宗教信仰的摄影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在西北地区拍摄信仰天主教的人们,随后又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投入西藏的藏传佛教。再往后,他要去回民地区拍摄伊斯兰教的信徒。如果他还要用近十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个新的拍摄,那么,杨延康就是用他一生的摄影生命,完成了“信仰三部曲”。在我有限的视野内,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几乎唯一的深入三大宗教的摄影家。——李媚

“心象 · 杨延康藏地摄影原作展”将在5月17日开启巡展:西藏,台北,西宁,郑州,深圳...巡展第一站回到一切开始的原点——拉萨。国内首家摄影艺术品电商网站浮图网将全程鼎力支持!
1986年,杨延康第一次进藏。2003年,一年中有7个月在西藏四处游走的他皈依了藏传佛教,并正式开始藏地专题的拍摄。之后十年,杨延康独自行走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任何有藏民生活的地方,用一台小巧而外形毫不起眼的35毫米相机进行拍摄。
早在其拍摄第五年的时候,美国评论家科尔曼曾感慨:“现有作品的伟大价值,已经足以预示这个选题在完成之日将是多么成功。”2014年,杨延康历时十年的藏地专题终于进入完成阶段。
西藏奇异的自然和族群,吸引了包括中国摄影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无数摄影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藏拍照。正因此,真实的西藏、真实西藏人的普通生活却隐藏起来,远离人们的视线。而杨延康关注的,是藏传佛教信仰中的日常生活,“僧侣之间,寺院之间,家庭之间,乃至自然之间的关系”。
西藏奇异的自然和族群,吸引了包括中国摄影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无数摄影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藏拍照。正因此,真实的西藏、真实西藏人的普通生活却隐藏起来,远离人们的视线。而杨延康关注的,是藏传佛教信仰中的日常生活,“僧侣之间,寺院之间,家庭之间,乃至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西藏,杨延康让一切随缘,在这个寺庙住一阵子,认识一位喇嘛,然后让这位喇嘛带着去认识下一站寺庙的下一位喇嘛,跟着进藏的运输车跑到下一个驿站,走一路拍一路,“影像特别饱满的时刻,就是最打动我的时刻。”僧侣们喜欢杨延康,就像喜欢自己的大哥,他们在他的面前毫不做作,也不避讳,念经,嬉笑,舞蹈……所以在他的镜头下,有阳光下跳跃的小僧侣,有微笑着逗猫的年轻女尼,有寒风中在挡风塑料布幔之后指点徒弟念经的师傅。
“他的照片里,圣性的光芒是透过日常的细节闪现于我们眼前”,这种神圣性与日常性水乳交融的诗意,大概是老杨的藏地影像有别于绝大多数藏地摄影的地方所在,也是其魅力无穷的地方。
另一方面,杨延康这样一位有天份的摄影师,同时也是极好的、能够表现作品主旨的图片制作者,银盐照片作为表现其作品的介质,丰富的质感和对色调结构的微妙处理,吸引着我们的眼睛保持长久的关注。
作为一个摄影家,当摄影成为了他的个人信仰后,他通过摄影对于宗教的观察与记录,让自己的摄影达成了具有宗教意味的升华。呈现人与信仰的终极关系。——顾铮
另一方面,杨延康这样一位有天份的摄影师,同时也是极好的、能够表现作品主旨的图片制作者,银盐照片作为表现其作品的介质,丰富的质感和对色调结构的微妙处理,吸引着我们的眼睛保持长久的关注。
“十年藏地的拍摄,我一心去种一棵大树,期待它结出优秀的影像之果,我努力去贴近和感受这个特殊的民族,用经典的影像去诠释和理解信仰之人,用照片的人性和爱去启迪自己和感动他人,用有思想性的影像去延续生命,从而获得对生命的感悟与尊重!”——杨延康
老杨只要求你全心全意地去看他展示在你面前的照片,这是他在不断融合的世界中雕刻出的一片不同,一个你可能从未去过的信仰之地。

“心象 · 杨延康藏地摄影原作展”首展
展览时间:2014/5/17-6/17
展览地点:西藏“那里”艺术空间(拉萨市城关区八廊学四巷5-8号)
主办:浮图网VOUTU.COM 西藏“那里”艺术空间
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台北红馆
深圳华•美术馆
雅昌文化集团
深圳艺客联盟
西宁北城艺术中心
鸣谢
顾铮,李媚,鲁虹


关于杨延康
杨延康,自由摄影师,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2012年 徐肖冰典藏大奖
2010年 “中国具有影响力摄影家”(08—09年度)
2009年 《藏传佛教》获德国“亨利·南恩”HENRI NANNEN PREIS 2009摄影大奖
2007年 获首届沙飞摄影奖。作品50幅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2005年 《中国乡村天主教》获德国“亨利·南恩”HENRI NANNEN PREIS 2005摄影大奖。
杨延康的西藏专题,直接进入了经典、主流纪实摄影领域,任何西方评论家都可确认它的地位。——美国评论家、史学家A.D.科尔曼
作为一个摄影家,当摄影成为了他的个人信仰后,他通过摄影对于宗教的观察与记录,让自己的摄影达成了具有宗教意味的升华。呈现人与信仰的终极关系。——顾铮
他一直用平视的眼光,用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温情,注视着他的拍摄对象。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的图像散发着坚实、饱满的理想光芒。——沙飞摄影奖评委会
一旦人们认识到杨延康在视觉与信仰之间的转换时,他们一定会和我一样,发现许多评价会变得多余。——杨小彦#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