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收官时,《大众摄影》2012年度影像十杰经过空前激烈的征集、推荐和选拔,也再度隆重推出。现在,影像十杰已经不仅是《大众摄影》每年分量最重的评选,而且也成为各路摄影人比拼成绩、检验水平和风格的重要平台。2012年的初选采用了由各位编辑从自己负责栏目中推荐优秀作者的方式,不仅涵盖了“影像社区”、“网络天地”及“双周争胜”三大赛事的优胜者,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 “作品专题”、“佳作欣赏”、“大众影廊”等栏目的作者。这样实际上提高了难度,不仅要检验作者单张参赛作品的实力,还要综合考察作者成组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和完成度。经过反复比对和向作者调片,最终从30多位被推荐的优秀作者中,遴选出了2012年度的影像十杰。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每位入选者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并更多地挖掘了自身对所拍摄题材的思索和感悟。
本期我们将这10位入选者的代表性作品予以展示,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创作有所启示。也许他们的一些作品并不完美还有瑕疵,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如何在作品中加入自己有别他人的符号和审美观点。我们相信,来年还会涌现出更多风格独特的十杰竞争者。
『陈永平』





历年来作品多次获摄影大赛大奖,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尤其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平凡生活中的趣味画面和幽默场景。2009年“艾美+镜头”国际摄影大赛中国区获奖者;2011年曼富图“想象无限”国际摄影大赛中国区冠军。
大众摄影,我在其中。
快乐摄影,美在其中。
——陈永平
编辑评语:
生活是最伟大的导演,戏剧每一刻都在发生,对精妙瞬间的捕捉无疑是陈永平所擅长的,他好像总是出现在那“正好的一刻”,抓住了每个戏剧点。他拍下的人物,无不喜怒哀乐触人心弦,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本色。那些绝妙的瞬间,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看过陈永平的作品,我们忍不住叩问心灵,为何生活日益丰富,我们的感官却日益迟钝,感受不到这许多无处不在的平凡的美呢?幸好,摄影师用镜头把这些美放大,并呈现于我们眼前。
『胡卫国』




20世纪80年代在海军某部任美术员并同时担任摄影工作,转业后拍摄创作了大量作品,擅长画意摄影,有数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及省、市级以上摄影比赛获奖或入选及发表。
好照片是捕捉别具一格的瞬间艺术,是用心尽美创造的视觉享受。
——胡卫国
编辑评语:
一组照片讲述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之间的故事,若不是他深深爱着这座城市,恐怕难以将它表现得如此千娇百媚。胡卫国的系列作品运用多种角度、多种技法、多种色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饱满、多彩的上海。城市摄影HDR技巧及广角镜头塑造了印象中风云变幻的大上海,那千篇一律的外滩码头,在他的镜头下崭新呈现,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俯拍夜景展现了这座繁华都市最为代表性的车水马龙。相信他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已经入微得不能更入微了,仿佛城市的各个方位、各个时段都被作者的镜头采纳过。爱之深,滴滴流露于影像,这份热忱值得推崇。
『蓝沙』





出生于军人家庭,1970年开始学习摄影及传统暗室工艺,对拍摄各类人群的生存状态感兴趣,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数次应邀在俄罗斯举办个人影展。作品常发表于多家专业摄影媒体。
一张照片所能折射的,其实就是你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立场。
——蓝沙
编辑评语:
他是一位游学于俄罗斯的旅人,他的作品让人惊艳,惊艳于如此细腻的触角,勾起了人们内心对岁月的伤感情怀。作者坦言自己对相机没有太多研究,拍摄也是忠于自己的直觉,拍摄那些触动了他内心的东西。构图看似随意,往往出自于随手地抓拍,整体却有贯穿始终的统一气质。用心灵摄影,不外乎如此。粗颗粒的胶片质感让浓浓的异国风味更添几分,作品多为街头特写,从杂乱无章中找到目标,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刘少宁』





近千幅摄影作品发表于各类摄影媒体,300余幅作品在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多年来坚持拍摄古老的、濒临灭绝的民俗活动,致力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
抢救性记录人类的文化遗产,实现人类多元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共享。
——刘少宁
编辑评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作品。安徽摄影家刘少宁的民俗系列作品题材及创作方法多样化,他广泛汲取生活原味,并辅之以丰富的色调渲染,浓墨重彩的绩溪抬阁、清逸冷峻的徽墨制作、返璞归真的临涣茶馆……无不体现了作者对摄影语言中依据具体情节结合色调考量的娴熟运用。我们早已深刻认识到,技法运用与情感渲染,仿佛摄影创作的左膀右臂,而如何将二者巧妙结合,处理得相得益彰,则十分见作者功底。
『逯云峰』




自幼学习美术,学习摄影至今已有30余年。1986年至1996年在鹤岗矿务局基层工作,1997年至今创办大百合影楼。作品多次在各级摄影大展中入选及获奖,并发表于各类摄影媒体。
成绩来源于不断的努力,快乐来源于不断的追求。快乐摄影,快乐生活。
——逯云峰
编辑评语:
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国赋予了逯云峰得天独厚的拍摄环境,他长期关注冰雪、湿地等风光摄影,作品独具一格。原本只是把小小冰花当做一件普通的美好事物,却没有想到在一次次细致入微的拍摄观察中发现了小小冰花中的大大世界,从此沉浸其中,创作了大量的冰雪题材作品,将冰雪之晶莹刻画入微,引人翩翩遐想。他镜头中的冰海,气势磅礴,大气雄浑,通过对光影关系的娴熟把控创作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风光作品,惊艳了我们的视觉。
『马杰』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2008年学习摄影以来,已有30余幅作品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上发表,作品《老街记忆》获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作品《家园黄昏时》获首届印象西藏摄影作品大赛金质奖。
今生难舍“真、善、美”。
——马杰
编辑评语:
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原是如此的五味陈杂,这是马杰给我们呈现的台下故事。就好像一部纪录片,朴实无华的镜头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越是真实越打动人。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近”,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尝试战地纪实摄影,但是这句话对于所有摄影人同样适用。不够近,不仅仅是指实际,更可以代表心灵距离,代表我们对生活的感悟。看马杰的作品,便能感受到这种深入,那种与被摄对象毫无距离感的记录,就好像镜头被藏起来拍摄一样,而这时,被摄对象的情感才可以最大化地呈现于观众眼前。
『石礼海』




多年来坚持用相机记录农村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作品多发表于各类摄影媒体,并多次在全国各级影展上获奖。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获得银小孔奖;第五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获得专业组铜奖。
用心灵去感悟自然;用相机去记录变迁。
——石礼海
编辑评语:
当人们奔赴五湖四海、名山大川,甚至飞往冰川极地,却还总觉得找不到好的摄影题材时,石礼海却细心观察身边景,他的创作题材宽泛,却胜在视角别致,于平凡细微中发现生活之乐趣。跟随着他的目光所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快乐摄影的童心,他的手法也十分多样化,对摄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娴熟。对于纪实摄影而言,最原始的画面最为触动人心,石礼海的作品返璞归真,将心中童年、心中乡土、心中对生活最美好的记忆永久留存在了摄影当中。
『孙晓岭』




#p#分页标题#e#
7年摄影经历,13年视觉设计经验,6年独立纪录片制作。在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游学并工作,美国PPA摄影师协会会员、美国AIGA设计师联合会会员、加州摄影师学会会员、美国Getty画廊签约摄影师、洛杉矶摄影沙龙理事长。
要是已经有那么多阳光,能给我一个做阴影的机会,是不是太幸福了。
——孙晓岭
编辑评语: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带给了摄影无限的创作空间,让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以呈现,孙晓岭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摄影与科技完美结合的成果。资深平面设计师与摄影师的两重身份,注定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幻的味道。相机只是采集了某个元素,作者妙笔生花,复制出了人类梦境。摄影本就是光与影的艺术,作者游刃有余于其间,一棵树、一朵云,随意安置,或是营造失真的氛围,却让人觉得如此熟悉,因为那场景曾在梦里出现过。PS在摄影中的运用,本来就要十分谨慎,稍有不慎便会落入虚假、做作的藩篱,而孙晓岭精湛的后期技术,使真实与梦境水乳交融,他用他独有的方式,出神入化地表达着他的情感。
『滕利明』



毕业于美术教育专业,2008年开始学习摄影。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多幅摄影作品和多首诗歌。在国家级摄影比赛中十余次获奖。
用心灵去感受,用情绪去拍摄,用个性的语言去表达。这样才会有可能拍出优秀的作品。
——滕利明
编辑评语:
美丽的草原或许只有生活在那片美丽土地上的摄影师才能成为最擅长诠释其美的主人,因为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心灵的介入。一反许多草原题材摄影作品的清新秀丽,滕利明运用各种色调试图去表现草原的苍茫、寂寞情怀,空旷寂寥的无垠草场,仿佛远在天边的蒙古包和牛羊,风雨欲来、乌云压顶的天空都是强烈的情绪宣泄符号,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将风光摄影停留在简单地再现层面已经很难出新意,通过对摄影语言的创造性运用,用含蓄的手法描绘深邃的意境,使腾利明的作品具有了探索的味道,别有韵味。
『王嵬』



“90后”铁路摄影者,经常奔走于全国各地的铁道线上,对于风光摄影、铁路摄影比较有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王嵬的图片经常刊登在CNN、《南方周末》、《人民画报》、《新华网》、《人民铁道报》、《旅行摄影》、《中国国家地理》等主流媒体上。
坚持和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最重要的,像火车一样脚踏实地地走在勇往直前的路上,心中的理想是一定会实现的。
——王嵬
编辑评语:
这位“90后”青年的拍摄故事绝对励志,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拿家长的胶片机偷偷拍火车,到2005年拥有了数码相机正式开始题材拍摄,7年时间走了40万里铁路线,他的足迹也从北京周边逐步发展到黑龙江、吉林、甘肃、新疆、云南……现在除了海南、广西、港澳台,其他的省份都有了这位年轻小伙的足迹,“现在中国运行的机车型号基本都拍全了”。火车历经之地往往是荒山野岭,而王嵬最喜欢的俯拍角度,让到达预想机位之路更为艰辛。他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一张好照片都来之不易。长年的专注,厚积薄发,王嵬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火车视觉盛宴。希望他的专注与坚韧,能启发更多正要纳摄影为自己爱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