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全国的摄影记者们节日快乐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未知 2012-11-08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新中国确立"记者节"的意义,表明党和国家对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既在确认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更在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今年是我国第13个记者节,又恰逢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举行的日子。截至11月5日,我国持有记者证新闻采编人员共248101人,其中报纸期刊记者105942人,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媒体记者142159人。男性记者140684人,女性记者107417,男女比例57:43。中青年记者占绝大多数,其中21岁~30岁记者31447人,31岁~40岁记者97827人,41岁~50岁记者81141人,51岁~60岁记者34436人 。

    值此特殊的时刻,谨向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用影像为我们传递真相的摄影记者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这是一张自诞生以来,几乎每年记者节都会被用来描述摄影记者辛劳的“标准照”,“模特”系《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主任王景春。

 #p#副标题#e#
浦峰:《新京报》资深摄影记者,擅长用镜头讲故事,曾获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一等奖等。

 

  当北京被暴雨突袭时,我们看到报纸上那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时,有没有人想到,摄影记者那时也正站在齐腰深的水中。一张张照片都离不开镜头背后那坚毅执着的身影,浦峰就是这样一个用镜头记录城市和时代变化的摄影记者。他用他的第三只眼睛,以独特的视角感受着身边的人和事。正如他的微博昵称一样—“浦峰捉影”。

阴差阳错入对行

  10年前,浦峰只是一个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心想从事摄影的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背井离乡孤身南下到广州。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的他,给一个商业摄影师做了一年多的助理。就在他觉得前途无望,快要放弃这条路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他看到了《新京报》的招聘启事。在没有经过摄影部主任面试,却通过经济部主任面试的他,阴差阳错地获得了来北京工作的机会。他买了一本《纽约摄影教程》,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来到了北京,在摄影部主任的面前,他浅薄的摄影基础都露了馅儿。最终他获得一个月的试用期,如果一个月的时间内拍不出好作品,他就要卷铺盖回老家了。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经过三次的培训和作业,在摄影领域一穷二白的他迅速地吸收了摄影部主任带来的先进的摄影理念,并把对摄影的兴趣转化为实际的作品,走上了职业摄影记者的道路。

  谈到自己刊登的第一张作品,浦峰至今印象深刻。那时候《新京报》刚刚创刊,在出版试刊的前一天,北京忽降大雪,所有的摄影记者都被撒出去拍摄,浦峰在街边看见一个小女孩在堆雪人,神情很专注,他就停下来拍她。结果没想到小女孩居然把舌头伸出来去舔那个雪人。这一瞬间就这样被浦峰捕捉到了,当时非常开心,觉得拍摄到了一张充满童趣的照片。结果没想到,这张照片居然成为了试刊的头版封面图片。“这样的激励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立了我充分的自信。”当浦峰拿到试刊,看到自己的作品印刷出来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回家,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不经感叹“这条自行车道怎么那么宽啊!”他不知道,摄影这条独特而宽阔的大路,就这样在他眼前铺开了。

痴迷的表情收藏家

  《新京报》有个很特别的版面叫“城市表情“,每天都会刊登一幅记录城市各种细节的照片。它有点儿像面向摄影爱好者的栏目,精选的图片都充满生活的情调与乐趣。这个独一无二的平台,给了这些热爱生活的摄影记者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浦峰在记录这个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乐此不疲。他自己整理了很多专辑,其中各种城市中的“笑脸”,就已经有100多张了。“城市表情”这个版也存在着竞争,而且还很激烈。每天,《新京报》的摄影记者们都会把自己拍摄到的好的“表情”发到稿库,最后再由图片编辑选择出最好的一张刊登。这几年来,浦峰一直是这个栏目的“表情大户”,从进《新京报》开始,除了睡觉和生病,不管是出游、闲逛还是聚会,他都会背着相机,这可能就是摄影记者的“通病”吧。

“我一直特别喜欢拍城市表情的片子,这些生活化的东西是非常生动、丰富、有内涵的,让我一直充满激情,拍摄的作品都是身边的、让我感动的瞬间,每次拍到一张好的城市表情的片子,我都会发自内心地喜悦。如果天天只是拍新闻片,激情会很快被耗掉。” 因此,浦峰一直在拍摄城市表情的过程中,潜心积累着对摄影的感觉和理解。经年累月的训练和沉淀,让他在拍摄新闻事件的时候,就拥有了独特而敏感的视角。这让他到达不可复制的新闻现场时,不会惧怕拍不到好的片子,也不惧怕他的片子拍得没有同行好。

  大家都很好奇,这些美丽而生动的城市表情是如何诞生的?怎样才能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呢?其实,很多作品都是浦峰在采访的途中拍到的,他特别喜欢去观察生活的角角落落,眼睛一直在寻找那些有趣的、温馨的、美丽的画面。有的时候甚至所见即所拍。

  原来,这“第三只眼睛”虽由热情中诞生,更是靠着不断的训练和积累而锻造。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美感的眼睛背后,是一颗热情与温暖的心。

第一现场的记录者

  在成为一名优秀摄影记者的道路上,浦峰从来都没有松懈过。

  在他的眼中,摄影的基本功像光线、构图、内容的把握等要在平时不断训练,这样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就能快速抓住新闻的内涵,再准确地用光线和构图表现出来。“多看别人的片子、坚持不懈地自己拍下去,没有更好更捷径的方法,我就是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的。”

  他至今还记得一些震撼画面拍摄时的感觉。一次拍摄一个老人跳楼自杀的新闻现场,他偷偷地溜过警戒线,爬到六楼准备拍摄。“当我把头伸到窗外时,忽然觉得与地面的距离好近!逝者仿佛就在我的面前。”他心里一惊,赶紧把头缩回来,最后就把相机伸出去盲拍。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消逝与恐惧,在这些逝去背后,他能做的就是记录这些生的希望。

  央视大火的时候,浦峰是第二批到达现场的记者,他艰难地越过警戒线,来到火灾现场的最里面。此时,他的同事已经拍完第一拨照片回去发稿了,现场就只剩他一个人。当时看着狼藉的现场,大家都传说这个楼可能随时会被烧化倒塌,被问到处在最危险现场的他是什么想法,他只是平静地说:“我觉得我好不容易才到达最近的现场,一定要留守到最后一刻,不是为了拍到什么震撼的场面,而就是一心想把这个灾难完整地记录下来。虽然也考虑了自己的安危,但是‘记录到最后’,就是我当时最单纯的想法。我不是为了去拍到最好的片子,而是为了记录这个瞬间,这个瞬间不是最好的,而是最近的。因为有些现场,你要是不进去就永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别人看不到,而你进去了,看到了,就有责任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所以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些在第一现场的机会。”

  “记录到最后”,这个简单的念头,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复杂的高尚情操,只是一个记者最原始的职业操守,却支撑着这些记者们奋战在最危险的第一现场,用鲜活的影像去呈现着时代最前沿的变化。

奇客时尚网独家稿件#p#副标题#e#

胡金喜:《北京青年报》图片部主任

          延庆暴雪,他背起相机直奔现场。雪深半米,鞋湿透。路边小店仅剩两只胶鞋,左脚42,右脚44。他买下这“双”鞋又冲入雪中。他是胡金喜,今年50岁,北青报图片部主任,圈中大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