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云图片:图像识别支持纸媒新阅读

来源:中国摄影报 曹旭 责编:未知 2012-08-24

  从5月17日开始,当读者拿到京华时报,都有可以拍摄的图片,而每周四出版的报纸,会多一份“云周刊”,其版面上所有的图片都可以拍摄,这些能被拍摄的每一张图片旁都配有“拍摄图片观看视频”的字样,这看似天方夜谭式的操作真能实现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奥秘?

云图片:图像识别支持纸媒新阅读

  京华时报发布的这项“云报纸”服务,每期四版,定位分别是封面新闻、文体、应用、购物等。在这个媒体融合的时代,京华时报由此也成为全球首家将图片识别与报纸阅读相结合的传统纸质媒体。

     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这些图片,更多关于该图的新闻现场即可“跃然纸上”,应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云阅读手段就能实现观看与此条新闻有关的、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或幕后故事,实现读者对重大事件、可读新闻的深度阅读。从形态上看,云周刊与普通报纸并无两样,那么,“云报纸”新在何处?采编流程怎样?此举对于纸媒行业是否有借鉴意义?
  
    图片很重要

  京华时报云战略中心副主任王思伟介绍说,京华时报有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架在“云”上,借助新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阅读。这两个终端互为入口,使互联网“活”在报纸上。要想获得“云体验”并不难,读者只需登录http://cloud.jinghua.cn,下载并安装“联通亿拍手机客户端”或“京华云拍”软件,运行该软件,点击“我是拍客”后即进入拍照界面,对准报纸上的图片拍摄,经过几秒钟读取图片信息后,即可将阅读报纸的体验由平面变立体,静态变动态。

  云周刊目前有3名编辑。他们每天都在浏览大量新闻事件、文体快讯,从中采集信息,进行视频编辑。在交付印厂之前,编辑部要将4个版样打印出来,每个编辑要对着其负责的黑白大样进行翻拍测试,确定毫无技术问题,才进行终签。当第二天读者翻开充满油墨香味的“云周刊”,对着其中感兴趣的图片进行翻拍并观看视频的时候,编辑们已经开始为下一周的选题开策划会、收集线索、制作视频了。

  每期云周刊都是“旧闻做新点”,封面新闻版主要报道策划的选题和社会新闻事件;文体版主要为娱乐和体育视频,将文字和图片很难精确表述的新闻用多媒体视频形式表现出来;应用版以推荐和介绍目前智能手机平台上的软件、游戏及服务为主要内容;购物版为读者精选应季热门商品,与电子商务完美结合。王思伟强调说,无论怎么定位,图片太重要了,“策划好选题后,选什么图片,不选什么图片,都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

    实现“云端漫步”

  早在5月17日云周刊发布当天,现任京华时报总编辑的李洪洋就表示,云周刊只是该报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云周刊模式”将逐步应用于报纸所有内容,以实现从京华时报到“京华云报纸”的华丽转身。李洪洋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此前的报纸网络化只是为互联网门户巨头采集整合新闻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与其说拥抱网络媒体,不如说纸媒成就了网络媒体。“如果说,今天的报纸活在互联网里。那么,未来的云报纸要让互联网活在报纸上”。

  京华时报2001年创刊后,就开始尝试做数字媒体,多年来,一直在关注新媒体动向。从京华时报网站到京华网再到电子报、手机报等,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得新媒体计划早早进入酝酿阶段。但无论怎样一种形式,都是搬运工,就是把当天见报的内容再“搬”到互联网上,始终没法成为报社的核心产品。

  基于技术条件,京华时报确立了新媒体计划,紧跟国际国内最新媒体技术。王思伟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推出一些新的产品业态,能够寻找到新的营利模式,将来新媒体会成为京华传媒集团的一个创新基地和新盈利增长点。”于是,继云计算、云网络、云数据、云处理之后,云报纸开始让读者“漫步云端”。京华时报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以全新的形式融为一体,突破了两者“非此即彼”的关系,创造了“非你不可”的概念,实现了“数据库”式的平面媒体展示,让读者真正实现“一纸读天下”,也让图片的功能有了更广阔的延展。

  王思伟表示,从内容上说,云周刊将平面新闻立体化,纸媒内容多样化,单向传播互动化;从经营上说,云周刊将平面广告生动化,纸媒营销网络化,客户利益最大化。

    整合资源,梳理信息

  对翻拍图片涉及到版权的问题,云周刊也做了充分准备,王思伟介绍说,这些能拍摄的图片来源除了视频截图外,有的是从CFP购买,也有来自该报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而通过图片搜索到的视频分为自有版权和非自有版权,对于自有版权的视频,编辑部会放在京华网上,而非自有版权的视频,则都是通过后端跳转到版权方的网站,这样形成了互联网入口的效果。王思伟说,微博的传播方式造成了它火热的状态,但因为微博上过于繁杂庞大的信息量,往往会使受众无法理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来龙去脉又如何。“云报纸”却能够帮助读者梳理这些信息脉络,列举由微博综合总结出的某一事件的多个关键词,逐一客观分析报道,成为微博碎片式信息的有益补充。二者也完全可以将彼此有益的部分吸收进来。由微博培养出来的阅读习惯,完全可以被云报纸所利用。现在大学生很少有阅读报纸的习惯,京华未来可能将在各个大学食堂门口设立阅报栏,学生就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云周刊上刊登的图片,查看与图片相关的新闻背景和视频资料等。

  另一方面,通过制作云周刊,京华时报也理出了云报纸独特的采编流程。在未来,京华时报可以不用特别出版云周刊,也不用在每张图片旁标示“可拍摄图片观看视频”的字样,而是每期报纸都能实现云阅读,只需在个别图片旁标注“本图片不提供视频”即可。

  当然,云报纸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传统媒体的生产传播运营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据李洪洋介绍,未来云报纸编辑将把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和分析,整合资源。

  在谈及“云报纸”的出现对京华时报的发行订阅量是否有所帮助时,王思伟表示,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互联网的入口。当下,人们对资讯的获得处于“过载”状态,“云报纸”将会以纸媒自身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对于过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筛选,使公众获得最精炼、最需要知道并且是事实的内容。

    观念的改变抑或生产方式的重组

    “云报纸”一经问世,在业界引发很多关注。重庆时报8月23日报纸为迎合“七夕”也特别推出了“云报纸”。

    CFP视觉中国总编辑柴继军表示,云报纸是传统媒体有益的探索。未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将是重要竞争领域,将成为人们获得资讯、娱乐、互动甚至身份识别、金融支付等最重要的载体。图片识别以技术驱动媒体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图片在这个案例中不是产业链里的重要因素,但要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图片是数字内容载体(文字、图片、视频)里最有价值的:比文字更直观、视觉化;图片比视频更加容易传输;在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上,图片符合浅阅读特征,是资讯传播的首选。图片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对云报纸的竞争力问题,柴继军说,中国有特殊国情,报纸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对报纸来说,第一需要做的是回归核心,做好内容。第二要积极应对技术发展潮流,把好的内容传送到目标受众手里。这样才有竞争力。”

    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孙京涛认为,对读者来说,及时得到有用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对这种仍立足于纸媒利益的思维方式与操作方式,他持怀疑态度:“视觉传播一定是当代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但这不等于让图片扮演门童的角色。”
 南方都市报音视频制作部副主任谭伟山则认为,云报纸要确保同一个新闻既要有好的图片,还要有好的视频。

    王思伟称呼自己为改良派,“传统的内容依旧在每天制作,‘云’概念依旧依托于传统的报纸采编工作,只是将现有的几项技术进行优势整合,尝试着让报纸能够发挥传播广度与深度。通过几项技术的整合,我们的读者可能开始重新认识我们的报纸,甚至是重新认识收集,乃至于重新认识图片的功能,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件事情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效能,现在不能做结论,但相信一定能做出一些有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