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20×200:艺术品市场的新模式

来源:中国摄影报 云舒 黄一凯/文 责编:未知 2012-08-07

    说起詹·贝克曼(Jen Bekman),可能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但提到中国三名年轻的摄影师沈玮、廖逸君、隋志杰曾先后获得过的一个摄影奖“Hey hot shot!”或许会勾起一些人的回忆。这个看似古怪的标题来自美国,它的创办人就是贝克曼。
    贝克曼最出名的当属她搞的“20×200”的活动。1991年,贝克曼刚刚走出校园,便赶上了互联网的第一波创业潮。她从纽约在线(New York Online)的内容总监做起,其后陆续就职于网景、迪士尼、美国在线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曾加盟一些小公司甚至已消亡的公司。2003年,她做出了一个令身边所有人错愕的决定,在纽约曼哈顿下东区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画廊。但这只不过是她稍后举动的预兆。2007年贝克曼开创了20×200,“2007年1月的一个晚上,我忽然想到一个公式:限量版本×低价格+互联网=每个人的艺术。”
    20×200就这么诞生了,以低至20美元的价格通过互联网销售年轻艺术家的限量作品,其中有一半是摄影,这可能缘于摄影作品易于复制的特点。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作品卖得不错,比如沈玮、亚力克·索斯(Alec Soth)、陶德·希多(Todd Hido),陶德有两个尺寸的照片都已售空。20×200的每幅作品限量200张,尺幅很小且有三四个尺寸,大约是这样一个排列:11×14英寸的限量500张,每张50美元;16×20英寸限量20张,每张200美元;20×24英寸限量50张,每张500美元;24×30英寸限量10张,每张1000美元;30×40英寸限量2张,每张2000美元。
    这一动作迅速在艺术界与科技界掀起波澜。创业5年来,网站已经销售了超过10万幅艺术家作品,知名艺术家与新兴艺术家均有涉猎。自2009年起,20×200陆续收到了诸多风投基金和个人的投资。另外,模式与20×200类似的网站也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一个能获得与贝克曼类似的成功。为什么贝克曼能做到这一点,或许在其个人主页上的一句话能作为最好的答案:“我非常了解艺术、了解互联网、了解在线营销。而将三者融为一体,我想不会再有人比我懂得更多。”
  
       以个人口味选艺术家

    20×200一周至少发布两幅作品,这给20×200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贝克曼一直在探索一条新道路。20×200以什么标准选择艺术家?不是国籍、不是性别,而是他们的作品是否优秀,是否平易近人。“平易近人”有时会被艺术圈当作“下里巴人”的同义词。
    网站上销售的无论设计、绘画还是摄影作品,均使用颜料墨水打印机输出在专业美术纸上。摄影作品因其“机械复制”特性,最适合使用这种方式制作,也因此成为20×200的销售重点,无论艺术家人数还是作品总数,都占据20×200的半壁江山。时至今日,网站在艺术家选择上依旧以贝克曼的个人口味为主——这使得她几乎成为每个新兴艺术家都渴望结识的对象——另外也有顾问团的参与。在敲定艺术家后,贝克曼首先与其商定作品尺寸。大多数作品从8×10英寸的小画幅开始出售,提供多种不同尺寸。艺术家可以选择提交自己作品的数字文件,或由网站帮助进行数字化。
    贝克曼发掘了很多非传统形式的艺术品,她自认口味很杂,永远在东看西看,尽量试着不去关心艺术家的背景,也不关心他们是不是毕业于艺术院校,不关心究竟是设计作品还是艺术作品。“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我们很难指望只是为了找些东西装点自己墙面的人理解这件事。但是我认为并且期望,当他们与艺术品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把自己视作收藏家,开始理解这一点。”
  
       把选择权交给买家

    把握受众的品味极限非常重要,这样就能给他们提供一些略微超出他们品味的内容。贝克曼认为,如果每次销售的作品都能引起人们抢购,“那就是失败”。一直以来,贝克曼和团队都是在用成功来支持自己下一步的冒险行为,这是他们经营的策略和重点。类似威廉·韦格曼(William Wegman)甚至是詹妮弗·桑切斯(Jennifer Sanchez)这样的人,他们的大卖是整个行业良性循环的基础,让20×200有条件制作展出某些鲜有人问津的作品。每一次有人愿意选择或接受超出他们品味的作品,都是20×200的胜利。
    这就是把选择权交给买家。20×200有一句口号:我们每周向你们呈现两幅艺术品,由你们来决定自己喜欢什么。每周,20×200都有两次机会听到人们说“我爱这幅作品”或者是“我讨厌这幅作品”。曾经有人给20×200写过一封邮件,对当周20×200展出的一幅作品表示完全无法理解,但对无法欣赏这幅作品这件事本身很有兴趣。贝克曼告诉他,接受无法欣赏这幅作品这件事,才让人更确定自己欣赏什么作品。这是成为收藏家的基础。
    也许,“你最近买过什么艺术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很难回答的有趣问题。但贝克曼希望每个人都能收藏艺术品,甚至因为自己没有一件作为谈资的艺术品而感到难堪。“过去我们很难让艺术变得平易近人,但技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来吧,咱们谈谈钱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真正的艺术品”是给有钱人准备的,至多可以在美术馆里欣赏,而不可能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司空见惯。而贝克曼带着她的20×200适时出现了,她认真地对满怀艺术理想的年轻人说:“来吧,咱们谈谈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表示,这样的商业平台是个渠道,却并不代表对作品的评价,因为只要那作品是你自己想做的,说你想说的,哪怕卖1美元也是好东西。
    贝克曼认为,如果大家都觉得艺术品可能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他们与博物馆收藏品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她试图通过20×200,改善人们的整个艺术品在线购买体验。她把这个网站形容为一个互惠的生态系统。收藏者能够获得远远超过他们期望的体验,只用20美元就能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获得一幅作品,哪怕尺寸不那么大,但这在过去依然是一件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而大部分艺术家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靠一幅作品赚到了过去不可能赚到的钞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作品也得到了理想的展示条件,并为他们赢得尊重。
    贝克曼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试图分辨20×200所做的和传统画廊做的有什么不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没有松懈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她现在接触到的空间已经远远超过这个网站的容量,她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知名艺术家,这也给她带来强烈的紧迫感。她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树立一种行业标杆。
    有一次,贝克曼接到一位卖家的电话,沟通合作可能。那位卖家说:“我刚刚听到你们的时候确实很恨你们的做法,认为这简直是在给艺术圈抹黑。但随着我越来越了解你们,我意识到这才是艺术市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