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美国著名摄影家约翰·坎普兰做客湖北大学思睿讲坛,作了《新闻摄影及国际摄影报道》专题讲座,逐张讲解了他最有代表性的四组专题作品《21岁美国人》、《苦难中生还》、《俄罗斯——幻灭少年时》、《古巴表情》等及最新多媒体纪录片《那不是我想象的》,与大家分享做好专题摄影报道的经验,并就纪实摄影的发展、多媒体项目的创作等进行现场交流。
6月7日,他曾受新华邀请在京为广大的摄影人奉献了一场难得的摄影盛宴。
约翰·坎普兰目前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闻系教授,是美国最有成就的摄影家之一,拍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擅用纪实手法。1992年,32岁的他凭借《21岁的美国人》获得该年度的普利策专题摄影奖,他还曾于1989年获得美国“年度最佳摄影师”称号。
“The more I see, the less I know(看到的越多,知道的越少)。”一开场,坎普兰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摄影生涯。他展示的第一个专题“消失的传统”,起点即为中国西藏地区。坎普兰直言:“我希望在这些传统文化消失之前,将它们展示给世人。”
而以“古巴表情”为主题的专题中,坎普兰以《唯一的玩具》等作品反映当地人生活中最真实的甜与苦。“酷刑中的生还”则展示了一幅幅伤痕累累的人物特写,记录西非一个小镇上生活的人们遭遇叛军惨无人道的暴行迫害。
《21岁的美国人》是坎普兰最有影响力的专题作品,展示七名21岁的美国青年“不同生活模式”的价值判断。镜头下的七名青年尽管肤色、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不同,但他们同样渴望爱与尊重,并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希望透过摄影表达“不相信绝对客观,但相信公平存在”的新闻精神。
坎普兰还为大学生们分享了他的摄影心得,“摄影靠的不是器材,最关键的三个因素是:对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擅于做一个思考者和观察者,必须对拍摄充满热情。”
这是他拍摄的《21岁的美国人》中的部分作品#p#副标题#e#
作品展现了七名青年告别童年,展开成年生活的旅程.。镜头下的青年尽管肤色、国籍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但他们同样渴望被爱,希望受尊重,并在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希望透过摄影表达“不相信绝对客观,,但相信公平存在”的新闻精神,并启发观众对“不同生活模式‘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