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从金像奖评选看中国摄影现实生态”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中国摄影报 李倩 责编:未知 2012-06-12

“从金像奖评选看中国摄影现实生态”系列报道之二

影响社会生活,助力公益事业

  有一句常被挂在嘴边的话是,摄影是最直观、最快捷的艺术形式。另一个不被经常提及但却被更多人认可的观点是,摄影更是最贴近社会贴近群众、最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的媒介之一。从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众多获奖者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看到摄影在影响社会生活、助力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

    坚守与坚信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现场,评委们在屏气敛息地审视申报者的作品和资料之外,也时不时地发言和动议。尽管申请者要经历无数遍“火眼金睛”考验,仍有人自始至终都获得大多数评委鼎力支持。纪录类申报者奚志农就是其中之一。

    还是那只翘首眺望的滇金丝猴,还是那头奋力奔跃的野牦牛,还是那片金光拂过的大地,甚至野生动物的影像中还有一些风景照……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去表现生灵土地有些简单直白。当很多人还沉浸于怎么拍出风云变幻的美景瞬间,纠结于什么技巧展示灵动活泼的飞禽走兽时,奚志农已经拓展出更宽阔的影像空间,在环保运动领域,让影像的力量深入社会生活。

    近30年来,奚志农矢志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他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保住了它们所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非政府环保组织——“绿色高原”,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野性中国”,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

    “他坚守影像的力量能够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相信影像的荣光可以推动中国的环保进程。”评委由衷感动于奚志农数十年来的坚持。

    奚志农写道:“我在野外工作的20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巨大的威胁……我一直相信影像的力量,相信有感动就会有行动,如果我记录的这些瞬间,能引起你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和保护中国的野生动物,那将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意义。”

    责任与重任

    在本届金像奖获奖名单中,还有一位获奖者备受关注,评委们“有理由相信,支持这种摄影行为背后的意志与信心,足以为摄影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维持人类共同秉持的价值理念。”这位获奖者就是张国通,而他十数年来将自己的镜头只对准了“花冈事件”, 深入国内十几个省份,把幸存劳工的血泪控诉用影像的方式一一记录。

  “如果说,当初拍摄这些劳工是一个摄影师为了创作而寻找新题材,那而后十多年坚持不懈拍摄则是责任感,记录历史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张国通18次远赴日本,追寻“花冈事件”的遗迹,还搜集了大量史料,于1999年出版中英文对照的大型画册《花冈事件》。他以采访拍摄的众多战争受害者和加害者,以及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新闻纪实图片,有力地声援了“花冈诉讼案”。评委孙京涛表示,且抛开张国通的作品影像质量不谈,其十数年对一个公众事件的忠实、全力的关注也值得肯定与嘉奖。

  张国通曾是一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1992年初,一次对二战中在日本发生的惨案事件——也就是中日战争遗留问题中代表性事件之一“花冈惨案”纪念活动的拍摄,深深刺痛了他的神经,也唤起了他的摄影觉醒。他意识到,更应该用摄影纪实的拍摄手段和方法,去关注和记录中华民族历史上那段悲惨、悲壮的记忆。

  “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摄影家理应肩负的历史重任。”张国通这么感悟了,也这么去做了。克服种种困难,以一己之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着的记录,目的是为了“通过我的图片所展示的悲惨历史和触目惊心的现实告诉人们,尤其是告诉青年一代,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历史,忘记真的意味着背叛!我想,这些历史的东西,无论对于战争受害国的中国,还是战争加害国的日本两个国家的下一代,都不能忽视而应该让他们了解,让他们了解历史的真相,才会给他们以推动和平友好的责任和动力。”

  张国通身在基层,他获奖后的感言“从20多岁学习摄影的快乐,到后来对摄影艺术真谛的探索追求,再到近20年全身心投入‘为历史作证’的跟踪纪实拍摄,我理解了影像的价值,也知道了该怎样走过自己的人生”,让我们通过平实的语句,思考更多。

    关爱与关注

  众多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目击并见证过诸多社会现实和人间万象,更有了一份悲悯的情怀和关爱的热情。他们中有的多年关注一个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从细微的人物和事件切入,将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入镜头,流于世间,通过传播的力量让影像产生更为重要的价值。

  每一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的记忆里都有许多这样的事件,每一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的镜头下都有许多这样的瞬间,不用说曾经提名往届金像奖光荣榜的解海龙、卢广、于全兴已经以其坚持多年拍摄的专题影响甚至改变了许多普通群众的生活和命运,就是在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中,亦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和人物。

  李亚隆,湖北省宜昌市政协主席,一位自称“摄影爱好者”和“新闻工作者”的官员。他多年坚持着报道摄影实践,拍摄了一组又一组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专题。无论是《夫妻戏班》中那些小镇上的演员们走上华赛颁奖现场的世界大舞台,还是罗长姐这样被中央各大媒体报道传诵的事迹,无论是对三峡筑坝人的深入采访与拍摄,还是将拆迁这个相当敏感的话题以特殊手段切入加以表现。李亚隆的作品似乎与消遣和休闲的摄影爱好不相符。

  李亚隆在一篇《我的摄影我的镜》的文章中写道:“对我而言,摄影发表不是第一位,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矛盾的普遍性规律决定了生活的不完美,也决定了工作的不圆满。在纪实摄影采访中,我看到了大量的民生问题,也看到了大量的工作问题,我以冷静的态度把握立场,以实事求是的角度掌握分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动了一些民生问题的解决。在拍摄这些专题时,我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人本意识,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在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纪实摄影让我保持了经常性调查研究的深入,保持了持久性解决问题的激情。”

  或许他的特殊身份,让他有能力在摄影采访的同时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对于大多数的摄影人来说,“提出问题”足以成为其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重要议题,成为摄影产生公众价值的首要因素。

     “摄影已经对当代人的生活起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期间,评委们经常谈起的话题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选择善加利用这一影响,用镜头锁定与公众息息相关的事件,在有所反映的同时更有所呼吁,引起思考,号召行动。在这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人手中,影像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生活更美好起来。